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七年级生物组杨岩岩崔淑华一、选题的指导思想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对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来传统的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卫生等部分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及其关系的学科体系:第一册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册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册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四册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结语——学习并没有结束。
尽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编排研究性学习课题,但新教材探究性学习为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行性。
为了与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我国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相衔接~有必要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二、研究课题的设计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七年级是人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决定了在七年级下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
学生在学习“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础上开展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的主题“健康地生活”~通过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达到独立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
并在研究性学习学期计划实施中~构建以“自我反馈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根据初中生已有的学识水平和已形成的学习方式~采取以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学生也可自主提出课题~但一定要经过师生论证通过。
课题设计如下:1)心脏病种类及其预防的研究,2,关于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4,初中生视力情况调查,5,关于肺癌的调查,6,关于糖尿病的调查,7,调查本市某区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8,酸雨对生物影响的研究,9,现河公园水质污染的调查和处理建议,10,垃圾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兴趣提出了如下课题:1,涂改液与人身体健康的关系,2,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其预防措施,3,踢足球前应做那些准备活动,4,学生上课精神状态不佳的原因与建议,5,改善教室学习环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马路边树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饮水与健康,9,睡眠与健康,10,汽车尾气的危害与防治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转变学习方式。
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中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反映各自特点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规范~建构自身内在的价值标准,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为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研究过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人合作、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研究步骤应该说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难度。
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材入手。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先由教师确定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自己也可独立确定研究课题~我们经实践确定研究步骤如下:1(准备阶段,历时1个月,,1,公布课题:阐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公布小课题题目、选题原则~欢迎家长作指导教师,并宣布把小课题研究评价纳入期末成绩评定。
,2,小组划分:每班划分2—4人小组,自由组合,自主选题,小组自己推荐组长~上报于生物科代表处~由科代表负责统计、打印成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情况一览表~一式三份。
一份留在班级~一份交给老师~一份科代表保留。
,3,开题指导: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的填写指导。
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研究方法~因此~在选题结束~利用课堂时间辅导~讲明研究方法,即实验法、调查法、实践法、文献法,的选择及使用。
,4,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见附录一。
布置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形式上报,也可发送到老师电子信箱修改指导~这样将信息技术与研究结果紧密结合便于交流与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
,5,开题报告:课堂公布各小组的开题报告。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自己分工负责的内容~便于组员之间的研究、交流与合作。
2(研究阶段,历时2个月,开题报告公示之后~各班、各小组开始研究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协作~让每一个课题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每一步的负责人将自己负责研究的内容处理好~由小组长加以协调~出现问题先讨论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与指导老师和任课教师相互协商~探讨解决。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经常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
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别现象个别解决~普遍现象集中解决。
像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各小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进行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全年组有一百多名学生报名参加。
为了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走近科学~特从大学聘请教授和博士来校作生命科学研究前沿报告~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植物、干细胞研究进展、基因芯片的研究等。
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对人类及社会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为了突出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并给与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性评价3(总结阶段,历时1个月,各小组学生将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经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请学生及时修改~以达到更加规范、科学。
各班将合格的研究报告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各班文件夹中~如果对所做的电子演示文稿不满意~还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组形式利篇二: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塘沽区第一中学高二、一班二00一年十一月实验研究课题: 植物极性现象的观察实验思考:生物课本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提到“生长素在生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我们组设计了这个证明植物极性生长的实验。
实验原理:植物的生长是有极性的。
生长素 ,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在茎内总是按一定方向从形态学上端,原长叶的一端,输送至形态学下端,原生根的一端,~无论将茎怎样放置~给予怎样的外部条件~如果能生长~则必在形态学上端长叶~形态学下端生根。
实验材料: 绿箩的茎~吊兰的茎~红线~培养盘~剪刀。
实验步骤:1、剪取绿箩和吊兰茎~将原有根、叶除去。
2、把绿箩和吊兰的茎在节处用剪子沿斜着的方向剪断~以确保每节茎上都留有待生根处和待长叶处。
3、在原长叶一端,形态学的上端,用红线系了几圈~作为标记~以备实验证明。
4、接着把作好标记的一节节茎平躺着放在盛有水的培养盘中~使其两端都泡在水中。
5、将培养盘放在阳光、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
6、 1到3天换一次水。
不能直接用自来水~因为其中有消毒用的氯气对植物生长不利~要在阳光下晒一晒~既可以保证水的质量~又可以保证水的温度适宜~观察其生长情况。
实验改进:* 将一部分茎放在琼脂中培育~因为琼脂营养丰富~但效果不佳。
* 剪吊兰茎时~把以前剪绿箩时每一节剪一段改为每两节剪一段~有助于成活率提高~实际效果良好。
* 培养盘面积大~水蒸发得快~尤其是双休日两天不方便换水~植物常处于缺水状态~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每天晚上把透气性好的沙布盖在培养盘上~减慢其蒸发。
结果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验结果:七根绿箩茎和两根吊兰的茎在系红线一端长叶,三根绿箩茎和十根吊兰的茎在远离红线一端生根,其余的未生根或长叶。
实验结论: 证明植物确实具有极性生长现象。
参加实验人员:组长:秦雯组员:李慧、马秋玉、曲静洋、卢小川、文诣炜、王林重力对根的影响的验证实验思考:尽管这项实验周期较长~但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小组成员对此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组决定一试。
实验原理:根在重力作用下会向重力方向生长。
实验假设:根会因重力的影响而竖直向下生长。
因此~随着蚕豆的被旋转~根会绕蚕豆生长形成环形根。
实验材料:泡沫小块~刚刚浸泡发芽的蚕豆~大头针几枝~带盖广口瓶一个。
实验步骤:首先~将蚕豆四粒分别固定在泡沫块的垂直四面上~并使蚕豆芽保持水平 (如图1)。
之后~将泡沫块放入水中~使水恰好浸到蚕豆的1/2处,最后盖上瓶盖。
为防止蚕豆根萎蔫~注意每天换一次水。
并始终保持蚕豆的根的顶端处于水平位。
即要每隔一定时间转动蚕豆种子~大约每次逆时针转45?。
实验结果观察:由于长期浸泡~大部分蚕豆都已开始腐烂~少量已长出幼根~并开始沿着蚕豆向下的蚕豆已停止生长~根尖出现锈色~并也已出现腐烂现象。
因此虽个别实验材料观察到了现象~但并没有全部成功。
多数因生长过程中腐烂而无法继续进行。
我组决定改进方法~重新开始实验。
并用琼脂代替水作为营养基~重新验证假设。
最后结果:明显观察到蚕豆环形根的生长现象。
,如图2,实验结论:证明植物根受重力因素的影响~具有向地性。
实验人员:组长:邵文君组员:王哲、侯嵩臻、马婵、胡娜、孙莹、孙雪丹篇三: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初一年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12填写说明:1、开题报告一式二份~一份交教科室~一份交指导老师。
2、报告一律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填写。
3、字迹要求端正、清楚,不得随意涂改。
4、建议按以上格式使用电脑打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