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每课知识网络】【融汇贯通】一对关系: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个维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含义、意义与措施。
四个结合:明确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五个意义:立足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环境净化、先进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五个方面考查民族精神的意义。
该讲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2017年高考试题1.(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答案】A【解析】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这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文化间的相互交流,B项不选;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多样性,C项不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
【名师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侧重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文化发展历程上谈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是从文化的内涵上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
2.(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5).在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中的“五色”常指“焦、浓、重、淡、清”,即只用水墨,也可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尽在“五色”之妙。
下列认识正确的有①“墨分五色”在墨色运用上丰富多变,是辩证思维的体现②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③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④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名师点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2016年高考试题1.(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 ①③D. ③④【答案】A【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侧重于强调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材料中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这一点;解答本题还要明确: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015年高考真题1.(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29)图12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不是自然现象,①是错误的,排除;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是错误的,排除;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名师点晴】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且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汉字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要运用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汉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能够称之为精神上的精华应该是先进的文化、真正的哲学。
2.(2015年福建文综政治30)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答案】B【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名师点晴】名言名句体现教材原理的题目是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知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道理与其相符合。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吴楚”“北人、南人”,调动运用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这一知识,并明确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源远流长。
3.(2015年广东文综政治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并不决定文化,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故排除。
C 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同一事物方言的不同,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故入选。
D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并没有涉及洗澡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干强调南北地域文化在同一件事上有巨大差异,体现地域文化的差异;排除法,对于一些不符合材料信息、绝对性的说法,可以逐一排除,“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冲突”的说法明显错误,题中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并没有强调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4.(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
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③④【答案】B【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把这些关键信息和课本理论有机结合就很容易选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另一个关键点是明确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5.(2015年江苏政治19)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
这说明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点【名师点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体现了文化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云南印象》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体现了中华文化呈现区域性特点。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归纳总结】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特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知识拓展】弘扬中华文化的必要性(1)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蔓延和发展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