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概论平时作业答案

法学概论平时作业答案

法学概论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法: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律规范:所谓法律规范,就是指国家通过制定或认可的方式形成的、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以规定行为人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3.法的适用:法的适用是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运用国家权力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

法的适用在法的实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4.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负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人所采取的惩罚性强制措施。

5.行政法:行政法是规定国家行政主体的组织、职权和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制监督、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由行政法规范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7.犯罪: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8.物权:物权是权利人在法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9.债: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0.有限责任公司:是指依公司法设立,由一定人数的股东出资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11.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处以什么样的刑罚以及各种刑罚如何具体运用,都必须由刑法明文规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12票据:指由出票人签发的,由自己委托他人于到期日或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获持票人的一种有价证券。

13.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具有强制性、财产性、补偿性的特征。

14.合同:合同又称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5.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二、简答一.法的特征法的特征是指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所特有的属性。

法有如下基本特征:1.法的国家意志性。

2.法的国家强制性。

3.法的规范性。

4.法的普遍性。

5.法的程序性。

二.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1.法的规范作用(1)指引作用:为人们行为提供行为模式法的规范作用(2)评价作用:提供判断他人行为是否合法及违法性质和程度的尺度(3)预测作用:人们依法估计应怎样行为□于为的后果,依此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安排(4)警示作用:法所包含的强制、责任性等信息给人们以威慑、教育和启示的作用(5)制裁和保护作用:法通过为合法行为人提供诉权而保护合法行为不受侵犯;通过对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而维护法治秩序2.社会作用(1)政治作用:建立和维护统治阶级所认可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方面法的社会作用(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法在处理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如巩固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公共安全(社会成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生存环境保护)等三.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任何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都由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就构不成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在我国,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公民(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等。

另外在我国的无国籍人和外国人也可成为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

2.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3.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

四.社会主义法制的含义和要求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制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宪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一)特征:1.宪法内容的根本性2.宪法效力的最高性3.宪法制定、修改程序的严格性(二)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保障公民权利原则3.法治原则4.民主集中制原则六.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法的渊源即用以表现法的各种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其主要渊源。

法律渊源根据制定机关的权限和效力,可以分为:(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法。

(7)国际条约。

七.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民主集中制原则。

2.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3.责任制原则。

4.精简和效率原则。

5.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

八.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及其原则(一)概念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通过立法机构或享有立法权的其他国家机关并依照法定的程序,把自己的意志提升为法律的活动。

法的创制包括法的制定(或认可)、补充,同时还包括法的修改和废止。

(二)基本原则1.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原则(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

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法工作也不例外。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3)保持法的稳定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原则。

(4)坚持专门机关工作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九.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有哪些?(一)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权利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利:7.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8.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的权利9.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益(二)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十.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特点是什么?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2.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三、案例分析原告郭铁与被告项思泉系同村农民。

1985年2月2日,双方口头协议合办种鸡场,由双方共同货款,共同饲养,收益共同分享。

1985年2月12日,二人共同向本乡信用社货款5000元,从县种鸡场购买种蛋9600个。

在孵出后,项思泉见有少量死亡,未和郭铁协商,于3月11日擅自退出鸡场,后经郭铁劝说,3月13日又到鸡场上班。

此时,小鸡开始大量死亡,至3月25日全部死亡。

郭铁要求项思泉共同偿还货款。

项思泉以种鸡场是郭铁独自经营,自己只是帮忙为由。

不愿承担偿还货款的责任。

双方协商不成,诉至县人民法院。

[问题]本案原、被告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所欠债款应由谁负责偿还?答: 本案原、被告之间是个人合伙关系。

民法通则第三十条规定:“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

”本案中的原告郭铁与被告项思泉按照口头协议,共同货款5000元盒人种鸡场,并共同劳动,共同经营,符合民法通则规定的合伙条件。

因此,人民法院确认原、被告双方是合伙关系。

根据民法通则第三十五条关于“合伙的债务,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的规定,法院判决原告郭铁与被告项思泉各自偿还货款2500元及利息是正确的。

2.美籍华人黄某,2007年1月受美国A公司派遣,到中国境内工作。

以下是他在2008年2月的收支情况:(1)薪金所得5千元;(2)股息所得2万元;(3)购买国债获利息5千元;(4)购买体育彩票得奖金5万元;(5)出版个人著作一本,获稿酬1万元;(6)行路不慎,跌倒摔伤,得保险赔款1万元;(7)从稿酬所得中拿出2千元捐给希望工程,扶助四名失学儿童;(8)购车一部,支出5万元。

请回答:(1)黄某的收入应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缴纳税款?(2)黄某的哪些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3)黄某的稿酬所得一项,应纳税多少?答1、黄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取得收入,应该按照国内所得税法进行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一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2、黄某需要缴纳所得税的收入有1、2、4、5(购买国债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购买体育彩票需要缴纳,保险赔偿不缴纳、购车属于支出缴纳其他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3、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10000-2000= 8000元为应缴税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8000-8000x20%=6400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并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捐赠额为2000, 6400x30%=19206400-1920=4480x20%=896法学概论平时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了利益。

由于该项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应返还给受害人,从而形成以不当得利返还为内容的债的关系,利益取得人负有退还的义务,利益所有人享有请求返还的权利。

2.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一具体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每一个犯罪构成都包括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3.继承:是指公民自然死亡或宣告死亡后,按照法定程序把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转移给他人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

4.国体:国家性质又称为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5.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又称为政体或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一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6.权利: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做某种行为以及要求国家和其他公民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资格。

7.义务: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当履行的责任,表现为国家通过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为某种行为或禁止为某种行为。

8.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9.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执法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