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
这,是中央在对“妖魔化”毛泽东发出反击信号?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侯西安| 点击:27580 | 时间:2013年6月29日16:53
推荐者按:中共中央最大智囊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官方最大的学术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日刊发文章,对反毛现象做了剖析和批判。

文章中称对毛泽东的“妖魔化”和对党史的歪曲丑化是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的集中体现。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极力贬损和攻击毛泽东的杰出才能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试图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

近年来,歪曲丑化党史的现象有变本加厉之势,其大者用阴谋史观诠释党史,其小者用造谣污蔑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侯西安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

当前,亟须引起关注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正在向党史研究领域渗透,并通过网络、数字报刊、影视作品等侵蚀学生正确的党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丑化党史的三种类型
对毛泽东的“妖魔化”和对党史的歪曲丑化是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的集中体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

但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极力贬损和攻击毛泽东的杰出才能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试图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

近年来,歪曲丑化党史的现象有变本加厉之势,其大者用阴谋史观诠释党史,其小者用造谣污蔑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科学理论的教育和引导。

及时辨析、揭穿歪曲丑化党史的本质是培育大学生群体正确党史观、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之途。

歪曲丑化党史的观点和事实虽然冗乱复杂,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理论假设取代历史真实,采用极端消极或者激进主观的态度解构历史,否定、贬低革命的价值,竭力渲染革命的“弊端”。

宣称中国革命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主流”而“误入歧途”,因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

这一诋毁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历史的纯粹臆测,是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丑化党史的重要手法。

二是提出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是毛泽东和党史研究“范式”的转换,认为在当代中国这才是“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

声称与其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和世界开放,还不如1840年鸦片战争时就向世界和西方文明开放。

改革开放实践才是真正向现代文明主流的回归。

这一所谓的“范式”转换是排斥文明多样性,一味主张西方文明中心主义在党史研究领域的集中体现。

试图把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具体方式移植到中国,不仅徒劳,而且是极
其荒谬的。

三是以所谓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打着消解意识形态的旗号,标榜“价值中立”,推崇、模仿和照搬国外史学流派所谓的纯科学方法,极力主张用历史选择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以研究方法创新为由重翻历史旧案,试图颠覆运用唯物史观得出的科学的历史定论。

在“价值中立”的旗号下,过度关注历史细枝末节,混淆主流与支流,以偏概全。

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无视党史姓党的基本原则。

增强党史观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强化对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宣传教育,已经成为党史研究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正确进行党史观宣传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特点,探寻新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持之以恒的长期培育。

以大学生为重点的党史观宣传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要理直气壮地对历史虚无主义予以驳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奠基、开拓作用,功不可没。

这一党史的基本事实是任何歪曲和丑化均无法改变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系统全面准确地向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不仅不理亏,相反是广大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言语和实践方式增强教育效果。

在这个读图时代,大学生善于也乐于通过感性方式来领悟知识。

因此,应充分利用智能化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与博物馆,让大学生参与对党史的真实体验;进行制度化安排,让大学生进行革命老区的专项访问和调研,通过自我教育树立对毛泽东和党史的正确认识和判断。

同时,党史研究、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网络交往方式状况,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善于运用和创新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第三,提高党史观教育的艺术性,强调以情感人。

改革开放前的近60年党史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迥异,要清楚说明党史史料与特定社会环境的合理关系,并让大学生理解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党史教育必须揭示,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在相关性。

这一建设事业如同建造一座房子,改革开放前的近60年党史,是为建造这座房子奠定基础。

歪曲丑化这近60年党史就是挖空、摧毁房子基础。

第四,加大研究支持力度,鼓励深化党史研究。

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要从国家长治久安、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高度,强化对党史宣传教育和研究的领导,加强对党史的综合、宏观视野研究和真实史料的发掘整理工作,这是杜绝捕风捉影和凭空杜撰史料的重要途径。

要严格区分党史高校宣传教育讲坛和研究论坛。

讲坛强调坚持正确党史观的首要性,而论坛则强调党史史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

于2009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陈奎元,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共同为创刊揭牌。

目前每周一、三、五出版,全国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
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报》前身是社科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社科杂志社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内容偏社科,属于行业报。

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已在广东、上海、陕西、武汉等四地建立记者站,吉林、四川、重庆、美国等记者站正在筹备中。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拟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分别于周一、周三、周五出版,报纸零售价由原来每期3元调整为每期2元,全年订价296元。

订户可在邮局订阅,也可直接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进行订阅。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74;邮发代号:1-2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