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文读书笔记【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第一小学四年五班马宁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
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的父母生育了我,给予了我生命,养育我,教育我。
他们为了这个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辛苦苦,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到什么时候我都不能忘记感恩父母,更不能嫌弃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其次,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
《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曾在程颐门下学习。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第三,我还学会了交朋友。
传统文化告诉我交朋友要讲究诚实守信,善待他人,与人为善。
同学之间有了困难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知“孝”,感受中华文化使我尊“师”,感受中华文化使我懂“友”。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还会明白很多、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炎黄子孙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篇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
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
《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曾在程颐门下学习。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师屋中打盹儿。
于是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杨时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篇三:读书笔记1】《白鹿原》文本的主人公白嘉轩的一生,就是实践儒家思想的一生,说具体点就是“仁义至上”。
儒家学说及其追随者们认为:一个人做到了仁和义,自然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人生的各项事务及每时每刻,仁义存则价值存,仁义灭则价值灭。
从白秉德老汉给长工鹿三娶媳妇到白嘉轩资助鹿三的儿子黑娃上学都体现了一个“仁”字;白嘉轩和鹿三谈心时说他一辈子从没做过一件亏心事,其行为是履行一个“义”字。
白嘉轩作为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代表,他身上有儒家卫道的一面,但作家同时也强调了他人格中高尚的另一面,他重义轻利、达观宽厚,这是对权势物欲贪婪追求的一种制衡。
尽管白嘉轩在白鹿原的政治舞台上默默无闻,但却是维系白鹿村民心的中心,这种精神甚至可以说是民族的维系纽带,也是白嘉轩这个人物性格丰厚深刻的地方,作者对他身上的正直、仁义的儒家人格抱以赞颂的态度。
白嘉轩从骨子里流淌的都是儒家的血,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的信念是至高无上的儒家信念。
黑娃从小就发现这个人的腰板挺的“太直太硬”了,即使是后来被黑娃打折拄着拐杖时也要把腰板撑起来,这正是儒家高尚人格的深刻展示。
儒家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教”,这在白嘉轩和朱先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刚刚当上族长的白嘉轩就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修学堂。
当然这里不排除白嘉轩有借此提高自己威望的意图,但是将兴学堂与自己的声望联系起来,至少可以说明一点,白鹿原上乃至八百里秦川乃至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异常的重视教育,视教育为家族乃至民族延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朱先生闻此事后热泪盈眶慷慨激昂,竟至俯身拜倒感慨万端“做下了功德无量的事啊!”这不能不说是儒家学说的影响。
儒学提倡尊师重教,提倡教化,通过教育达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目的,这种心理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民间。
儒家文化强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白嘉轩笃信“君君臣臣”的那一套,当县长让其当参议员时,竟把民主理解为“百姓乱口纷纷,咋个说了算”。
最能体现这种意义的便是白鹿村的祠堂,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在旧式的封闭农村,族长就是高高在上的“法官”,祠堂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庭”。
田小娥是黑娃拐来的举人的小妾,因此就不能和黑娃拜祠堂。
黑娃的父亲鹿三参加过无数次在祠堂成亲的庄严隆重仪式,万万没想到她的黑娃引回来一个小婊子,“再也不好意思讥讽人家鹿子霖了,这件事仿佛一块化释的积食堆积在他的心口上”(他曾经讥笑过鹿子霖的大儿子鹿兆鹏不肯跟媳妇拜堂)。
可见祠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处理白孝文、田小娥这一种桃色事件,也都在祠堂进行。
白孝文是未来的族长,只有在祠堂进行惩罚,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朱先生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言人,大有圣人之风气,能卜会卦,聪明绝顶,富学五车,才高八斗,传道授业,门下众多。
他鄙视那些不务正业酸文人,卓尔不群,高标于世。
他修的乡约成为了白鹿原上普通百姓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大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味道。
他斥退二十万清兵,能言善辩,气度非凡。
他一介书生抗日救国,意气风发,壮怀激烈。
他修县志,不畏强权,公正客观。
他清心寡欲,淡泊宁静,一生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先哲理想。
朱先生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别人,白嘉轩是朱先生的忠实信仰者,是其思想的忠实贯彻者,就连最富有叛逆精神的黑娃最后也戏剧性的回归到朱先生的门下,实现了其“学为好人”的目的。
朱先生是儒家思想的代言人,朱先生的影响力就是儒学的影响力,而黑娃的回归富有极其深刻的涵义,为什么一个不为传统所容的叛逆者(白嘉轩不许黑娃入祠堂),一个曾经领导过农协、曾经干过土匪、曾经砸过祠堂的人最后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呢?深究其原因,那就是儒学千百年来已深入到从最高层到最底层人们的心里,成为一种很难逾越的道德心理鸿沟,而读书成为一种具有道德评价标准的行为,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
正因为儒家文化存在着诸多弊端,所以作为热血青年的白灵和鹿兆鹏兄弟走上了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鹿兆鹏不满包办婚姻,拒绝跟媳妇拜堂,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白鹿原中国共产党党支部的创始人,并领导贫苦农民闹革命,向泯灭人性的儒家文化提出了最深刻的挑战。
鹿兆海参加了革命军,上了军官学校,加入了国民党。
白灵在西安加入了共产党,作为知识青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
在这三个年轻人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因为他们向往的是自由民主,这也意味着儒家文化正走向没落。
儒家文化与叛逆精神最强烈的冲击集中反映在黑娃身上。
黑娃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社会最底层,他被“革命”风暴所裹挟,也像风暴一样盲目地释放着破坏一切的仇恨力量,这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叛逆。
但是,他在让生命的本能疯狂释放之后,又转而皈依了儒家的教化。
然而正是在他成为朱先生“最好的”学生,成为一个心性平和的谦谦君子之后却意外遭到同是朱先生学生的“最无道德自警”的白孝文的暗算,甚至在要被处决时他还软绵绵地说:“我后来就学为好人了呀?”他始终没弄明白他被判罪处死的真正原因,在我看来这既是黑娃的悲哀,更加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悲哀,儒学在阴谋诡计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在黑娃没有被儒家教化之前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豪气干云的草莽英雄,一旦皈依教化之后反而被富于心计、虚伪、冷酷、自私的白孝文所杀。
作者无异于借黑娃之死来向读者宣告:儒家传统文化,哪怕是其中经受过检验的优秀部分也扼杀生机,同时也扼杀了自身。
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中,只有弃义背信的无耻之徒之才能获得继续生存发展的权力。
如果把这种人格道德模式比作一种游戏规则的话,坚守游戏规则的人固然有可能获取胜利,但是从外界“破门而入”抛弃这种游戏规则者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并驾驭这一规则。
可想而知,这一游戏规则是多么的脆弱!儒家学说作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可到了白嘉轩这一代已呈现没落趋势,渐渐出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凄凉。
黑娃的落草为寇、白孝文的风流事,鹿子霖的荒唐,席卷白鹿原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以及整个中国的大风暴,都是为了催毁白嘉轩们“太直太硬”的腰板和“神像”般的脸。
尤其是结尾处白孝文不动声色地处决黑娃,给每个人的内心都留下了巨大的惊悸??虽然儒家文化已是日暮西山,但是白嘉轩还是拼命地维护这种“仁义”的儒学。
三媳不育,不惜拿长工兔娃“借种”,便是本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伦理;把女儿白灵锁在屋里任其哭喊而不让去城里上学,也是本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儒家哲理,他为维护儒家文化还做了很多很多??。
儒家文化和其他旧事物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样,也如同舞台上演戏时中枪后晃半天才能倒下一样,白嘉轩和他所推崇德儒学也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白鹿原》见证了儒家文化衰亡的历史,并向我们展示了即将进入历史坟墓的儒家学说在西北农村演绎的一段风风雨雨,历史前进的车轮正将儒家学说中腐朽、糜烂的部分碾得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