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NO.17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学 术 论 坛科技创新导报让每一面墙壁都发出教育者的声音。
”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
此话蕴含的思想是让我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也说明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因此,我们应当把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作为治校实践的基本理念,使校园文化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和个性,让校园文化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的滋润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学校,对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对校园文化作用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把握不够系统、科学。
部分人认为学校有了学生、教师、校园、办公楼、教学楼就够了,认为学生在学,教师在教已足已。
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美化、绿化校园环境上,是舍本求末。
觉得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是浪费时间。
,设立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搞花架子。
这些认识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育人作用的发挥。
1.2 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重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并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
但是,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教学设施的建立,一味强调发展校园环境和硬件建设,离开了校园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
1.3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深度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体制部门,强调其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看做教育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还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业余活动方面,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规划的大背景下来实施。
有的把校园文化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割裂开来,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1.4 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特色不明显校园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但是,在实际校园文化建设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精神文化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般化,个性化不明显。
1.5 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内容单调陈旧,缺乏时代气息校园文化的建设。
只注重大型建筑文化的建设而忽视墙壁文化、特色文化的建设。
从内容上只注重制度文化、政治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其它文化的建设。
有些内容陈旧、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教学工作毫无作用可言。
2 校园文化的构建2.1 学校建筑文化的构建学校建筑文化,它代表着学校的整体形象也体现着办学风格。
它是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
它包括学校建筑的布局、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校门、大型壁画,校史馆的设计与布置,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等厅堂的陈设布置,教师、走廊的布置。
学校所搞设施,如学校标点的设计与制作,校园网、黑板报、橱窗、阅览室、阅报栏、标语牌、广播、悬挂横幅,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
要和办学理念结合起来,综合规划,全面设计,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和个性。
这些硬件都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2.2 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2.1 以校训、校风、校歌、学风以及班风、班训等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一所学校的校训、校歌是办学的浓缩,提炼、升华和韵华而成的。
它一旦被师生们接收就会成为引导他们追求理想、规范行为的无形力量。
就会使学校师生员工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良好行为习惯。
因此,使我不禁想到美国著名的军事学院—“西点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点军校面临倒闭,美国高层领导对西点军校的存在与否展开了激烈争辩,经过讨论决定西点军校重新整顿,派年轻军官麦可阿瑟担任西点军校的校长。
麦可阿瑟就任校长后,整顿学校的重要举措之一制定校训。
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
历史证明,西点军校的校训在学生成长中做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战期间,西点军校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
正是有这样一批军事人才,使美国在二战期间左右了世界局势,真正落实了校训“国家”的内涵,从此,也使西点军校名扬世界。
2.2.2 以环境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发出教育的声音”。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营造一流育人环境。
它包括学校宣传栏、文化长廊、黑板报、外语室,教学楼楼道墙壁,宿舍楼楼道墙壁,学生宿舍、教室、学术报告厅,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橱窗、办公楼等,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品位,精心打造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的校园人文空间。
教室文化的营造。
教室文化的营造,要体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我到一个学校去参观,看到黑板上方嵌挂着:“善于读书,勤于思考,敢于超越”的名言警局。
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嵌挂着:文明、守纪,勤奋向上的字句。
教室两侧悬挂着:“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长条板面等名言警句。
还布置了“学习园地”和“学习风采”展版等。
用环境来熏陶人,感召人,教室真正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和成长的沃土。
宿舍文化的营造。
由于学生性格,志趣等存在差异,不能千篇一律硬性规定。
但也必须体现出健康向上的格调和充满温馨的氛围。
每个同学也可以张贴一句自己最崇拜的格言,如“把握今天,成就未来;每日三问,我来干什么,我打算怎么干;失掉了现在,也就失去了未来等”。
也可张贴学生自己的书画作品等。
学生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布置自己的“家”。
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宿舍文化大大提升了宿舍文化的品位。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构建①刘茄葆 刘继梅(山东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山东诸城 262200)摘 要: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分析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
阐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学校建筑文化的构建,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校园物质文化的构建,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校园行为文化的构建。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问题 构建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09)06(b)-0226-02①作者简介:刘茄葆:男,1962年12月出生。
山东诸城市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
现任山东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刘继梅:女,1974年1月出生,山东诸城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山东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226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学 术 论 坛2009 NO.17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科技创新导报楼道文化的营造。
学校的楼道,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它包括教学楼道、实验室楼道、办公楼楼道、宿舍楼道等。
这些地方均应做合理、新颖、协调的安排,体现出规范化的设计,且彰显出各自的功能特点。
如:实验室楼道应悬挂一些自然科学家的画像及简介,爱迪生、达尔文,悬挂一些科学家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家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楼道可以悬挂一些鼓励学生勤奋好学的名言,像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知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修身养性的、爱国的、弘扬中华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
名人图片、名人简介等。
校园文化长廊的营造。
校园文化长廊是校园中一大亮点,要结合学校的优良传统来营造。
传统是历史赋予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应在沉淀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凸显其个性特征。
也可以陈列师生的光荣榜、学校大事记,重大庆典,新闻时事,历史画面,小发明创造等。
2.3 校园物质文化的构建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硬件”没有完善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学校要积极构建优雅的环境,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因此,学校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理校容校貌。
校园的布局要合理,建筑物上的装饰要科学美观,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还要从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志等方面综合考虑,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还要不断充实更新教学设备,建立校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和网络系统等。
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优美的物质环境。
2.4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的构建制度文化是依据学校办学理念、自身特点和特色主题有意识制度的。
如教育目标、校规校纪、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手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些不同的规章制度,可以制成版面,悬挂在合理的位置上,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力,从而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每学期新生入学的第一课进行校纪校规教育。
将学校的学生守则,安全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印成《×××学校》行为规范手册,发给每个学生,通过班主任统一组织学习或以自学的方式使学生熟知其中内容。
从而形成自我构建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
2.5 校园行为文化的行为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产生的动态文化,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树立形象,开拓校园文化的信誉保障。
因此,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文体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舞台,培养学生兴趣、发展特长,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建立各类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
学校要注重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学生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建立“校外基地”。
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自然,也使他们体验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
一系列校园文化的开展,让学校成了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人才的摇篮。
使整个学校达到无物不育人、无时不育人,无处不育人的境地。
让校园文化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出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1] 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 常炜.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中国教育先锋网,2005(3)[3] 陈新华,徐永生.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4] 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7期.矿工身上散发的臭气,可以看到他们满是病痛的身体,感受到那种近乎丧失思考能力的生存状态。
没有国家地理杂志上让人惊叹的风光奇景,但我们依然承认这样的照片无疑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