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民族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2)学期
化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一氧化碳
执教:杨兴奎
时间:2008年5月7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及新课讲授,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差异。
2、通过化学实验演示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对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和毒性。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及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前面我们学过,木碳可以跟氧发生化学反应。
①、当碳在氧气或空气里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
②、当碳燃烧不充分的时,生成一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氧大,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
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讲授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
C + O CO 2 2
点燃 2C + O 2CO
2 点燃 CO + H O H CO 2223C O + C ( HO) C CO +H O
22a 3a 2
①、一氧化碳在空氧里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②、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我们常常在煤炉里煤层的上方看到蓝色的火焰,这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③、演示煤层上方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的蓝色火焰。
⑵、还原性
①、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演示过程中着重讲解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②、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同样着重讲解操作步骤及尾气的收集、处理。
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尽管不同,但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变。
例如,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到炽热的碳又还原成一氧化碳。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1、一氧化碳有剧毒。
这是因为一氧化碳吸进肺里很容易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人体就缺少氧气。
2、演示一氧化碳跟血红蛋白的结合。
2C o + O 2CO 2 2 点燃 C o + CO C + CO
u u 2 e F o + 3CO 2F + 3CO 3 2 e 2 高温 2C o + O 2CO 2 2 点燃 C o + C 2CO 2 高温
(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
1、自从人类用煤等作燃烧以后,空气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氧化碳是排放量很大的空氧污染物之一。
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废气,其次主要来自煤等燃料的燃烧和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
2、演示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情况。
三、课堂练习
1.一氧化碳是 无 色 无 味的气体, 难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略小 。
2.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C )。
无色、无气味(B )密度比空气小(C )难溶于水(D )能溶于水
3.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 还 原 性,在该反应中做 还 原 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下图的漫画反映了一氧化碳具有( B )
A .还原性
B .剧毒性
C .可燃性
D .氧化性
四、作业
以《防止和控制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刻不容缓》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C o + CO C + CO
u u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