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思政作业)—价值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时间:2011年8月末
地点:信阳息县城郊水果蔬菜市场、城郊乡部分村庄
调查对象:某一经营蔬菜批发零售的老板、部分家庭主妇、一位大学生、一位专门经营蔬菜种植的菜农
调查范围:与市场关系比较密切的人群(人员范围)、息县县城及附近地区(地域范围)
(具体事例、数据、理论分析、展望、对策、建议、调查手段、过程、分析结果)秋季一到,我县的农村居民又要张罗着买蒜种了,以期自家有一些新鲜蔬菜,方便日常食用。
据调查所得,我县去年大蒜价格持续居高不下,达到每斤6元之高;事实上,该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普遍,其主要原因是2009年冬季持续低温冷害导致大蒜产量大幅下降而人们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再看今年,市场上的大蒜已是每斤0.8元的低价了。
明明今年大蒜的质量普遍比去年好的太多,为什么不能如去年一样卖个好价钱呢?这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交换价值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蒜的价格会在一年内迅速回落,而不是持续走高了。
在我县市场上,去年出现大蒜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市场上的大蒜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大蒜供应不足,而需求不减,买者同买者就会竞争,从而使价格高于价值;而今年大蒜供应量足以满足市场需要了,甚至过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为了尽快出售自己的库存大蒜,避免其因为库存损耗(如:大蒜变质、脱水而减重等)使成本增加,卖者同卖者就会竞争,从而出现了今年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况。
可见,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
其实反过来,价格的上下波动也会影响供给和需求。
还是以大蒜为例,当大蒜的价格高于价值时,人们看到经营大蒜有利可图,于是很多蒜农加大了大蒜的种植量,甚至有的人舍本业转而种大蒜,导致大蒜生产量增幅较大,使市场的大蒜供应处于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改变了供求关系,导致大蒜价格下降;当大蒜的价格低于价值时,蒜农盈利空间变小甚至亏本,为了获利,他们就会减少或停止大蒜的生产,这样一来,下一年大蒜的产量就会下降,从而改变供求关系,导致大蒜价格再次上涨。
这就是为什么大蒜的价格会上下波动、有起有落了。
众所周知,一辆自行车,它的价格再贵,也不会贵过一辆轿车。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俗语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了。
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生产一辆自行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远低于生产一辆轿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也就是,那么轿车的价值量远高于自行车。
交换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
我们再看大蒜的情况。
据一位农民介绍,每亩地大约需要大蒜蒜种300斤,一斤蒜种正常价格在1元左右。
加上耕地、购买地膜、浇水、施肥、田间管理等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再加上人工成本,2009年以前每亩地的成本大约900元。
但是,2009年以来,蒜种价格猛涨,仅此一项就比2008年翻几番,又加上化肥、地膜等产品的价格也不断上涨。
所以,2009—2010年蒜农投入的成本比往年大幅上涨,达到约1700元。
而由于2009年末—2010年初气温持续偏低,大蒜越冬期长,蒜苗返青推迟,生长缓慢,直接导致成熟期推迟了大约半个月,同时也对大蒜的单产造成了很大影响,由以前的亩产约1200公斤降为亩产1000公斤。
付出的成本多了,得到的产品少了,由于2009—2010年全国普遍如此,2010年生产大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上升了,大蒜的价格是以价值量为依据,这也就是为何2010年的大蒜价
格会如此之高了。
而今年大蒜价格的回落,也正是因为生产大蒜过程中所投入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减少了。
价值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在哪里起作用。
既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那为什么古董的价格高的离谱呢?甚至,这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似乎是无限制的。
看似与价值规律不符;其实,这也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
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首先从这一环节来看,当今的古董是千百年前的人生产的,不会扩大再生产;这就决定了古董的价格不会下降。
同时,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这种物品数量少,需求大,永远供小于求,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就只能表现为价格居高不降了。
而像大蒜这这种商品,则就会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表现为价格起起落落了。
大蒜价格的起起落落,无论何时,对蒜农们和消费者们的影响都是双向的。
有时价格上涨了,可蒜农这年却缩小生产了;有时价格下跌了,可消费者却不缺了,这些情况也很常见。
价值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它,也不能取消它,要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地利用它。
价值规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生产的分配。
正是由于价值规律的这一作用,大蒜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中产量时高时低(画上循环图),但总体保持稳定,且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由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的价格,那么,个别劳动时间就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盈利大小了,个被劳动时间少了,也即劳动生产率高了,商品生产者的盈利空间就大了。
为了获利,他们自然要想方设法。
我县的一位蔬菜种植农,以前只是单纯的卖自己菜园里吃不完的蔬菜,因为比别人懂更多的蔬菜种植窍门,决定以此为业。
单纯凭经验的种植方式使他在市场上并不占优势,于是他买来了一些书、请教了一些专家,对自己的蔬菜生产基地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学会了合理利用蔬菜大棚种一些当季无法自然生产的蔬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蔬菜成为我县各大超市抢购的产品。
有趣的是,有时他会允许买家到他的的蔬菜生产基地自己采摘想要的东西,他以高价卖出。
颇有农家旅游的味道。
消费者与卖家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不能不说他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赢得了市场。
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期高于或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该商品生产者就长期无利可图或亏损,自然就会迫于经济压力而放弃该商品的生产或以进行技术改进等方式变劣势为优势。
哪位菜农就是变劣为优的好例子。
既然价值规律有这样的作用,我们是可以利用价值规律的;那么,我们要怎样利用价值规律呢。
还是以大蒜为例,去年大蒜贵,而今年大蒜便宜。
利润的下降导致蒜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若是有蒜农因此放弃对大蒜的种植或缩小种植规模,明年大蒜产量势必下降,价格又会回升;若是蒜农看此情形于明年扩大生产,那么后年又会因产量大增而导致价格下降,再次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如此,则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丰收了,市场价格回落,农民亏本;第二年种植面积少了,价格又猛涨,大家又回来种,结果又亏本。
只要市场是开放的,价格波动就永远存在。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农业产业调整中,如何正确运用价值规律,使农民在产业调整中真正受益。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不鲜见。
现在许多农村就是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种蔬菜,不仅使这个地区的农民迅速致富,而且成功抵御了来自市场的价格风险。
相比之下,一些分散的菜农虽
然种菜的经验不少,但很难在市场中成气候,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大蒜价格不稳的背后是一道需要破解的大题目。
比如信阳市区的黄瓜涨价了,那么罗山县、息县甚至淮滨县的黄瓜就会过来。
供大于求,那么,价格自然就会下降,,价格一降,各地的黄瓜就不来了本地的黄瓜也会运到价格高的地方于是本地供小于求,价格上升,周而复始。
同样的,地区性的大蒜价格异常是可以与其他的地区进行互补的。
当然,前提是建立一个发达的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传达。
而对于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市场,要维持大蒜的价格稳定,则需要从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抓起,大家在对市场供求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
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掌握了时讯,就有了优势,就不必再在竞争中滞后于人,就会摆脱总亏损的怪圈。
当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国家的适度宏观调控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其实,大蒜只是一个例子,我个人认为,现实生活中,只要是商品,当然,古董这类除外,信息交流与合作与宏观调控都是不错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