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或物质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如衣服可以御寒,食物可以充饥等。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
2.交换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因而作为商品又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交换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来解决;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作为商品两个因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如生产家具、打板做衣服、烹调等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这一过程,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
因此,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尽管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本质上看都是无差别的。
这种撇开了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两次独立的劳动。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三)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的一般普通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如农民种地、工人开矿等劳动;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如医生治病、软件开发、科研工作、实验室实验等。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确定和比较的呢?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大若干倍,因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地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
如马克思所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因此,从商品生产角度来看,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的规律,从商品流通的角度来看,价值规律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也就是说价值规律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包括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
2.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对价值的这种偏离,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积极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消极的。
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价值形式在历史上,最初的交换只是原始公社之间剩余产品的偶然的交换,因此商品价值表现也具有偶然性。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和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就是简单价值形式。
第二阶段:扩大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增多了,商品的交换已不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逐渐成为经常的现象。
于是,价值形式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
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一种商品逐渐地、自发地从许多商品当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公认的、共同的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价值形式就是一般的价值形式。
第四阶段:货币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时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随着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的数量大大增加和地区的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的单一固定性和地区的统一性。
于是,一种商品就逐渐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种商品就是贵金属——金或银。
这时,价值形式发展到了最完备的形式,即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的区别。
在这里,贵金属金或银之所以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只因为它们本身的天然特殊性使它们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
因为,贵金属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宜于长期保存;质地均匀,便于分割成不同重量的条块,适于表现各种商品的不同价值。
由于金、银等贵金属具有上述优点,所以它们能够排斥其它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独占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示,货币成了价值的代表,成为独立的价值形式。
商品的交换由以物易物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此,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此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化成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货币的本质: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的体现,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能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
所以,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如果在交换中商品不能转换成货币,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商品的价值也不能实现。
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能否转换为货币,对商品所有者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的过程,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而且说“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货币的五种职能共同表现了货币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五种职能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顺序及其相互关系。
五种职能当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有的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
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和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