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世界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十一期间开车走了一趟杭州湾跨海大桥,真的被大桥的壮丽和工程的伟大所震惊了!难以想象人类居然可以在茫茫的大海上建造出如此大跨度的桥梁,总长度达到了36公里!目前是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摘录以下文字和图片来表达我对此工程的敬意吧: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二长的桥梁。
简介开工时间:2003年11月14日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2007年6月26日启用日期:2008年5月1日载有:双向六车道省份:浙江省跨越:杭州湾地点:嘉兴市海盐和宁波市慈溪设计结构:跨海大桥最长跨距:325米总长度:36公里桥下净空:47米通行费:大型车70元小型车50元设计时速:100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经纬度:北纬30度27分,东经121度08分里程编号杭州湾跨海大桥属于沈(阳)--海(口)高速公杭州湾跨海大桥路的一部分。
该国家高速全长3710公里,由不同省(市)多段高速公路组成。
如果从起点一直编到终点,过大的里程桩号反而让司机无法判断在某省的行驶里程,也不利于当地公路部门进行管理。
因此,按照交通部编制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各省均自行编制本省的里程桩号。
地理沈海高速由北向南,从江苏进入浙江。
衔接杭州湾跨海大桥就是嘉兴境内的大桥北岸接线。
目前,该工程一期已经建成,目前正在筹备二期工程建设。
北接线二期将延伸至江苏,与南通的苏通大桥相接,到2010年可以完工。
而江、浙交界处,就是沈海高速浙江段的零公里处。
从零公里到大桥北岸起点,就是49公里处,而加上大桥36公里,到宁波上岸,就是85公里了。
今后,该里程桩号将一直自然延伸到温州出浙江境为止。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h总投资约140亿元。
2003年11月14日开工,经过43个月的工程建设,2007年6月26日全桥贯通,计划于2007年11月30日前完成桥面铺装,大桥已于2008年5月1日晚11时58分正式通车。
2008奥运火炬传递中穿越了杭州湾跨海大桥。
意义大桥的建设有利于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提高浙江省特别是宁波市和嘉兴市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完善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网布局及国道主干线,缓解沪、杭、甬高速公路流量的压力;有利于改变宁波市交通末端的状况,从而变成交通枢纽,实施环杭州湾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江、浙、沪旅游发展的需要。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沈海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杭州湾环线(G92)的组成部分。
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5.5km。
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余公里,从而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的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
投资杭州湾跨海大桥主要投资来自浙江省地方政府和浙江民营企业,没有依靠国家投资,展现了浙江的实力。
也成为了目前浙江的地标。
大桥总投资预计超过161亿元人民币。
其中大桥部分长36公里,耗资118亿元;北岸连接线部分长29.1公里,投资17亿元;南岸连接线部分长55.3公里,投资34亿元。
来自民间的资本占了总资本的一半,包括雅戈尔、方太厨具、海通集团等民营企业都参与了对大桥的投资。
大桥收费年限为30年,收费标准拟定为80元/辆。
设计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km/h,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
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m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m 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
除南、北航道桥外其余引桥采用30~80m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主体工程于2003年内顺利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通车。
经济效应大桥本身的经济效益是吸引投资者看好的重要基础。
据交通流量调查推测,2009年通过大桥的车流量达5.2万辆,2015年达8万辆,2027年达9.6万辆。
经测算,大桥财务内部收益率将达8.03~10.1%,投资回收期14.2年,投资回报率15.10%(不含建设期)、12.58%(含建设期)。
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的,工程创6项世界或国内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用混凝土量相当于10个国家大剧院,可以抵抗12级以上台风。
大桥的护栏为彩虹7色,每种颜色覆盖5公里,自慈溪到嘉兴海盐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工程环境特点杭州湾气象复杂多变,台风、龙卷风、雷暴及突发性小范围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杭州湾自然条件有以下特点:杭州湾跨海大桥(1)海域宽阔,台风多、潮差大、流速急,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有效工作日少;(2)软土层厚、持力层深,给海上基础设计和施工带来一系列问题;(3)南岸滩涂长,施工条件复杂,采用常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很难满足工期要求;(4)环境的腐蚀作用严重;(5)南滩涂多个区域浅层气富集,危及施工安全。
工程建设难点1.工程规模大、海上工程量大。
大桥工程全长36公里,海上段长度达32公里。
全桥总计混凝土245万立方,各类钢材82万吨,钢管桩5513根,钻孔桩3550根,承台1272个,墩身1428个,工程规模浩大。
2.自然环境恶劣。
潮差大、流速急、流向乱、波浪高、冲刷深、软弱地层厚,部分区段浅层气富集。
其中,南岸10公里滩涂区干湿交替,海上工程大部分为远岸作业,施工条件很差。
受水文和气象影响,有效工作日少,据现场施工统计,海上施工作业年有效天数不足180天,滩涂区约250天。
3.制定总体设计方案难度很大。
设计要求新,其中水中区引桥(18.27公里)和南岸滩涂区引桥(10.1公里),是整个工程的关键;结构防腐问题十分突出,且无规范可遵循;大桥运行期间,桥面行车环境受大风、浓雾、暴雨及驾驶员视觉疲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采取合理有效的设计对策是保障桥面行车安全的关键;设计方案涉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项大型专用设备的研制。
施工技术方面,面临着海上激流区高墩区大吨位箱梁的整体预制、运输及架设,宽滩涂区大吨位箱梁的长距离梁上运梁及架设,超长螺旋钢管桩的设计、防腐与沉桩施工等诸多施工关键技术的挑战;在测量控制方面,因桥梁长度超长,地球曲面效应引起的结构测量变形问题十分突出,受海洋环境制约,传统测量手段已无法满足施工精度和施工进度的要求,如何借助GPS技术实现快速、高效测量施工是一个制约全桥工期的核心技术问题。
4.建设目标要求高施工组织与运行管理难度大大桥工程规模宏大,备受世人瞩目。
建设之初,宁波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大桥工程要按照"三个一流目标"的标准来实施。
面对复杂的建设环境,充满挑战的工程,组织和管理好大桥工程是摆在指挥部面前的巨大挑战。
因工程施工作业点多、战线长,存在同步作业、交叉作业工序,施工组织难度大,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及资金控制难度大。
台风、大风、大潮、巨浪、急流、暴雨、大雾及雷电等气象水文条件,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工程控制与运行管理措施是工程管理上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大桥亮点大桥36公里的长度,使之超过了美国切萨皮克海湾桥和巴林道堤桥等世界名桥,而成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或在建中的最长的跨海大桥。
据初步核定,大桥共需要钢材76.7万吨,水泥129.1万吨,石油沥青1.16万吨,木材1.91万立方米,混凝土240万立方米,各类桩基7000余根,为国内特大型桥梁之最。
南滩涂50米*16米箱梁采用整孔预制,大型平板车梁上运梁的工艺,开创了国内外重型梁运架的新纪录。
杭州湾跨海大桥水中区引桥70米*16米箱梁采用整孔制、运、架一体化方案,单片梁重达2180吨,为国内第一。
水中区引桥打入钢管桩直径1.5-1.6米,桩长约80米,总数超过4000根,其钢管桩工程规模全国建桥史上第一。
大桥在设计中首次引入了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师们借助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水文环境特点,结合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的心理因素,确定了大桥总体布置原则。
整座大桥平面为S形曲线,总体上看线形优美、生动活泼。
从侧面看,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桥处各呈一拱形,具有了起伏跌宕的立面形状。
在南航道再往南1.7公里,就在离南岸大约14公里处,有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海中平台。
该平台在施工期间,将作为海上作业人员生活基地,海上救援、测量、通信、海事监控平台。
大桥建成后,这一海中平台则是一个海中交通服务的救援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绝佳的旅游休闲观光台。
科技特色科技含量之高首先体现在施工工艺上。
我们坚持尊重科学,依靠专家,广泛开展技术咨询和交流活动。
根据专家意见提出了施工决定设计,采取预制化、工厂化、大型化、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的施工方案,突破了长期来设计决定施工的理念。
预制吊装的最大构件为长70米、宽16米、高4.0米、重2180吨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最长的构件为长度84米、直径1.6米的超长钢管桩,这种构件可称得上是举世无双。
为了减轻海水中氯离子对大桥钢材和混凝土的腐蚀,保证大桥100年的寿命,设计者专门研制了一整套防治海水腐蚀的有效方案等等。
这些可见大桥工程的科技含量之高。
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将是一座"数字化大桥"。
科研单位将利用硬件及接口技术、网络及数据库技术、图像图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数学、有限元技术、力学等多学科,建立一套大桥设计、建设及养管的科学评价体系,整座大桥将设置中央监视系统,平均每1公里就有1对监视器。
这样,不仅大桥可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管理,而且大桥"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在实时掌握中。
目前,本项目已向交通部申报17项大桥工程关键性科研立项项目,在国内桥梁界也是少见的。
大桥之最1、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长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一。
2、杭州湾跨海大桥地处强腐蚀海洋环境,为确保大桥寿命,在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设计使用寿命大于等于100年的耐久性要求。
3、杭州湾跨海大桥50米箱梁"梁上运架设"技术,架设运输重量从900吨提高到1430吨,刷新了目前世界上同类技术、同类地形地貌桥梁建设"梁上运架设"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