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中大班看图讲述

小中大班看图讲述


幼儿对图片有了兴趣,明白了观察的目的、要求,注意高度集中的时刻,教师要引 导幼儿观察图片。一般先让幼儿自由地观察片刻;然后,按图片的情节和层次,从整体 到局部,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到人物的 心理活动,有顺序地提问。对于小班幼儿,是边让他们看图,边与他们谈话;对于中、 大班幼儿,是要求他们按问题深入观察,必要时,还可以让他们边看,边相互讨论,一 个个问题能回答了,他们也就能连贯地讲述了。 根据幼儿观察中的具体表现,教师还要即兴提问,对幼儿进行引导;当幼儿遇到难 以观察的细节或角色的心理活动时,教师要用教鞭或语言指点,如,幼儿说不出“军属” 时,教师可以指点一下门框上的“光荣之家”匾额,也可以用语言提示。这样,才能保 证紧扣主题,体现教的主导作用。把课上活。 (三)指导讲述 幼儿在看图过程中,教师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引导他们集中注意仔细观察的。幼儿 讲述时,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启发他们用相应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图片内容,所提的 问题,除应注意启发性、目的性、顺序性、灵活性以外,还要能帮助幼儿组织语言,遣 词造句,即通过思考教师有系统的一组组问题,幼儿能按所提问题的顺序,把一个个问 题答案用语言说出来,这样就形成了连贯的讲述。 幼儿讲述中遇到了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提示,具体帮助。可以由自己或别的幼儿把 他说不出来的词、词组或短句,替他说出来,但不宜过多。例如,幼儿说不出“铲的铲” 时,教师可以替他说出第一个“铲”字,提示他,让他接着说下去。
4.提问要有顺序,有条理。教师可以根据画面景物的近远、人物出现的先后、事件 发生的前后顺序等, 系统地提问; 还可以在前一个问题得到答案的基础上提第二个问题。 这样层层深入,幼儿回答问题的答案就连贯成了故事。以《是谁替我把雪扫》为例,教 师可以问: “这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一天的什么时候?” “门口的雪是谁扫的?他们 为什么帮助老爷爷扫雪?他们为什么躲起来?他们是怎样想的?” “老爷爷出来正要做 什么?他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笑?想了些什么?他说了些什么?”需要注意的是, 教 师所提问题的多少和难易, 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和水平而定。 一组问题不要提得太多, 以免幼儿记不住。 5.为解决难点进行一些辅助性提问。 幼儿在观察和讲述中, 有时难免观察不准确或 讲不清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即兴提一些辅助性问题,也称“提示” 。用来提示的问题比 较具体,更接近答案,起一种提醒和暗示幼儿的作用。 总之,看图(尤其是有情节的主题画)讲述时,教师大致可以提出以下三方面的问 题:企图帮助幼儿对图片整体有所了解,可以问他们图片上主要画了些什么:要求幼儿 讲出图片的主要内容,可以问他们图片上有些什么人(或物) ,是什么样的,在干什么 等;企图帮助幼儿搞清画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问他们××要干什么,为什么要 那样做,××怎么想的,结果怎么样等。 上述问题可以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和想象,帮助幼儿搞清人物之间、 主体与背景之间 的关系。
由于各年龄阶段的幼儿言语发展水平不同,看图讲述的形式和要求也略有不同。一 般情况下,看图讲述可以分为描述性看图讲述和创造性看图讲述两种。 描述性看图讲述,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弄清图片上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用各种恰当的词语(特别是用恰当的形容词) ,讲清图片上画的是什么,他(它)们什么 样子等,例如人物的外貌、表情、姿势、动作等。有时,为了讲得生动,幼儿还可以联 系自己的经验、体会进行讲述。这种讲述比较容易,一般用于小班末期和中班。 创造性看图讲述,幼儿不仅要讲出图片上的内容,而且要根据画面上提供的主题和 线索,通过自己的想象,讲出图片上没有、但与图片内容有关的其它情节,甚至还要表 达出画面无法表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动机、情感、语言)等。这种讲述,要求幼儿必 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具有较高的、连贯的言语能力,一般适合于大班。 一、教学准备 看图讲述之前,准备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看图讲述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做 好充分的准备。 (一)选择图片 供幼儿讲述的图片,教师要精心选择。 首先,图片的思想内容要健康、积极,主题明确,能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教育或社 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画面的艺术性要强,包括色调和谐、形象准确、主题 突出、背景简单、层次鲜明、布局美观大方等,富有感染力。 其次,图片内容的深浅要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画面上的角色不宜过多,情节要简 单明了,幼儿能够理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要注意选择那些构思巧妙、富有启发性的图片,使幼儿通过对画面上的物体、 背景、人物动作表情以及人物与事物相互关系的观察,能够产生许多联想,引出许多词 语。例如《是谁替我把雪扫》这幅图片,幼儿观察后,就会产生许多联想:通过那厚厚 的门帘、人们的衣着、树上覆盖的大雪,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寒冷的雪天;通过门框上的 “光荣之家”四个大字,可以知道这家是军属;从雪堆和可见细微石缝的路面的对比, 可以想象得出刚才有过一场热火朝天的集体扫雪劳动;透过少先队员和老爷爷的微笑, 可以引出很长一段情节。幼儿有所想也就会有所说。看了这张图片,他们会很自然地运 用“天气寒冷”“雪下的很厚、 “铲的铲”“扫的扫”等词句来讲述。为了使图片更富 、 ” 、 有启发性,图片中的角色还可以制成活动的。 第四,要注意图片篇幅的大小。一般单幅的图片要选择得大一些,以对开为宜;连 环图片最多不超过五至六幅,每幅不小于四开。如果是连环图片,前一幅与后一幅之间 应有内在的联系,前一幅应为后一幅留下联想的线索。这样,有利于幼儿进行逻辑思维 和连贯地讲述。小班看图进述,多用情节简单的单幅图片;中、大班可用多幅的连环图 片。有一些为幼儿喜爱、能从中编出多种故事进行讲述的图片,可以多次使用。根据教 学的计划和要求,如果选不到合适的图片,教师可以自己设计或复制。如果有条件,还 可以将图片复制成幻灯、影子戏等,这样更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注 意的是,教师自制的图片,也要力求符合上述要求。
(三)设计提问 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或要求幼儿回答, 是教师组织幼儿看图讲述的基本方法。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幼儿积极、创造性地看图讲 述的牵引线,因此,教师应事先根据教学要求和本班幼儿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教师 设计问题和教学中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问题要紧扣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不提与此无关的问题。例如《是谁替我把雪扫》 , 这幅图片的主题与时间、地点、人物、气候紧密联系着,只有启发幼儿懂得:在“寒冷 的早晨”“少先队员们”悄悄地为“军属”扫“院子” , ,才能点出主题,完成教学任务。 图片《大家一起玩》的内容与时间、地点、气候无关,教师就只需要启发幼儿掌握其中 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就可以了,不必提有关时间、地点和气候的问题了。 2.问题要具体、恰当、明确,使幼儿有话可答。同样一张图片,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明 确,如, “仔细看看,图片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就 能具体地考虑和回答;而如果教师只是含糊其词地问: “好好看看,是什么意思?”幼儿 就无法理解,只能盲目地观察,离题地讲述。 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能够开拓幼儿的思路。 教师应避免提那些包含答案在内的选择 性问题。怎样的提问,幼儿只能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 , ,不用动 脑,没有任何好处。例如《是谁替我把雪扫》 ,教师应该这样提问: “这是谁的家?你怎 么看出来的?”幼儿听到这样的问题,必须仔细观察,积极动脑思考,才能回答。这样 的提问才有启发性。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 上课时,幼儿的座位最好排成半圆形,如果人多,可以插空排双排;图片应挂在距 离幼儿七尺左右远、并略高于幼儿视平线的正前方,使每个幼儿都能看得清楚。一些内 容比较复杂的图片,可以在上课之前挂出。采用多幅图片时,可以根据教学的目的、要 求,决定一次展示、逐步展示、或是对比展示。在观察和讲述中,要将暂时不用的图片 摘下或遮住,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 (二) 引导观察 观察图片以前,教师可以说“老师带来了一幅很美丽的画,我想你们一定很想看到 它”一类的话,引起幼儿观察图片的兴趣。 然后提出观察图片的目的、要求。小班幼儿能力差,教师可以首先介绍图片的题目, 然后用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例如,讲述《小猫在哪里》这一图片时,教师可以说: “„„ 猫妈妈急得喵呜——喵呜直叫,她说‘小朋友,今天,我把你们请来,就是请你们帮助 我找找我的小猫在哪里’,以游戏的口吻将小朋友带到图片的情境中,使他们明白观察 ” 的目的、要求。对于中、大班幼儿,应多用鼓励的口吻提出观察的目的、要求,如“看 谁观察得最仔细” 、 “谁能看出爷爷在想什么” 、 “相信每个小朋友都能认真地观察” 等等。 ,
幼儿园看图讲述教学指导
讲述是连贯、完整地把事情或道理讲出来。它在人的社会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讲述是独白形式,要求讲述人记忆力强、注意集中,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 使人听起来觉得思路清晰、词汇丰富、语句连贯、富有逻辑性。 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言语水平低。可是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他们迫切 需要提高讲述能力。尤其是到了五岁左右,他们不满足于一般的朗诵儿歌、复述故事, 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种愿望会日益强烈起来。因此,幼儿园 进行讲述教学,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看图讲述,是启发幼儿细心观察图片,并用恰当的词句、连贯的语言把图片内容讲 出来。 图片色彩鲜明、形象直观,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加上教师的启发和指导,幼儿 能细心地观察图片上的内容,积极动脑考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生活 经验和词语加以回答。这样,他们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和言语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看图讲述的要求比较高。幼儿为了把自己从图片上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而且使 别人听得明白,就要在头脑中反复组织材料,认真考虑先说哪件事,后说哪件事,努力 使自己讲得符合情理;然后,还要考虑选用哪些词汇,怎么组成句子,再通过外部有声 语言,有感情地表述出来。这样一遍又一遍,幼儿在从不能讲到能讲得很好的多次反复 中,提高了思维、言语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二)分析图片 选择好图片之后,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图片。要仔细观察画面上所反映的人物、 时间、地点、情节(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弄清主题是什么;如果 是连环图片,还要分析各幅图之间的联系,例如,故事的发生、发展及高潮等分别表现 在哪幅画面上,同时,要估计一下每幅图片的观察和讲述各需要多少时间;要根据画面 上的角色,设计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以及设计画面上没有、但与故事情节有 关、可能发生的情节等。 教师还要事先筹划一下,课堂上要求幼儿观察什么,讲述到什么程度;估计一下, 幼儿对图片会有哪些反应, 在观察和讲述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如何解决难点、 强调重点, 为此提出哪些启发性问题和辅助性问题等。 难点是指幼儿不易掌握的地方, 重点是指幼 儿一定要掌握的地方,二者不是一个概念。但有时候,难点就是重点;有时候,难点虽 然不是重点,可是难点不突破,直接影响幼儿掌握重点。例如《是谁替我把雪扫》一图 中,难点是幼儿要通过观察“光荣之家”匾牌来判断老爷爷是“军属” ,而幼儿还缺乏 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重点是让幼儿观察和讲述少先队员们悄悄帮助军属爷爷扫雪不留名 的好行为。幼儿只有明白老爷爷的“军属”身份,才能准确地把握少先队员们扫雪的社 会意义。所以,教师分析图片时,要考虑如何让幼儿明白难点部分,掌握重点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