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人生”感悟
昨天晚上,《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随堂邀请了大四学生吴振康做演讲,他通过长期的准备与十个月的突击考研准备,考了426分,应该是本年度科大第一,他以游戏类比人生,讲了他自己奋斗的一些体会。
首先,游戏都应有三大系统:徽章系统、分数系统与排名系统。
徽章系统显示游戏的等级,主要表达已有的业绩,实际表达过去成就,分数系统显示当前的得分,表达自己的正在经历的事,以及当前努力的状态,而排名系统表达你在一个游戏中的总排名,表达你和别人对比的情况,实质上就是你通过社会对比的社会排名。
用游戏的三大系统类比人生,静态的看很奇妙,因为我们总是由过去现在与未来组成,我们的简历集中的表达着我们的过去,我们今天的努力表达着当前的奋斗,而我们追求明天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对比。
或者说,我们的努力是为了积累我们的简历,也就是提高优秀的等级,我们的分数表达着外界对我们的认可,总有人在点评我们,说我们这行那不行,最受刺激的来自于与别人对比人生,有时候会比的自己垂头丧气,斗志全无,有时候也会有一点小优势,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更擅长于找出自己的不足。
其次,游戏给我们带来的快速反馈让我们欲罢不能,游戏可以让我们较为迅速的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操控感。
这也是人生需要的三大感觉,或者叫做人生需要,我们需要成就感,过去的一切奋斗形成的成就让我们有充实而不空虚,踏实而不是虚无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大学生相对缺乏的。
对成就感的评价带来满足感,带来自信心,自信心的重组与否很大程度上最终来自成就感。
而那种操纵世界的感觉是每个人,特别是成就动机比较强的人非常希望有的感觉,操纵键盘,当AWSD按下的时候,人物会随之而动,不会迟疑,当鼠标点击的时候,总会有相应的反馈,这种操纵世界的感觉使我们兴奋,使我们上瘾。
在游戏中,成就感来的更容易,给人带来满足感,但是现实中要想获得同等的成就感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现实生活的反馈总是来的那么慢,一学期的刻苦不一定会带来好成绩,几个月的竞赛准备也不定会一定拿奖,而你让别人去做点事情,更是远远不像键盘那样有效。
因此,现实生活中充斥着更多的挫败感,很多许多反馈很慢,甚至需要一生去反馈的投入,很多事情做了也没有结果,还有更多无法操控的事让我们头疼。
这时候,一些人开始沉迷于游戏,因为游戏给人带来了与现实不同的感受,让他们误以为游戏就是现实,然后越来越沉迷于虚幻,越来越逃避现实生活的挫败感。
再次,学长谈到了时间充足的情况我们应该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第一位我们要学好专业课知识,对专业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多参加组织的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多结交一些朋友,积累自己的人脉,提高自己的人际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通过自找的活动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此以后,还应该给自己树立更加艰巨的目标,比如四年期间,应该发表论文,有自己的专利,综合实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最后,吴同学介绍了一种传统但非常有效的自我管理工具。
吴同学说他会像曾国藩或者周恩来、蒋介石那样,有记日记的习惯(一种自我管理的工具--记日记),日记是对他一天的总结与反思,日记中记下他的缺点,以用实际行动去形成自己的满足感,更加完善自己;记下他的成长,以便带来更强烈的成就感;记下自己与他人比较的结果,形成自己的社会排名。
通过写日记带来的独立思考空
间和时间,记录的对自己的反思、对自己进行评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形成自信非常重要。
课堂上有三个同学提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徽章系统、积分系统和排名系统能更加直观的得到表达,从而获得快速反馈?
这个问题作为思考题留给了同学们,我们的建议是,请认真做出自己的简历,并坚持每学期为自己做简历,以形成自己的徽章系统;详细的完成专项、年度、周计划三种计划,并进行详细比对,以便形成计算分系统;记日记,做SWAT分析,更多的与他人特别是家庭背景类似的同学对比,以便形成自己的排名系统。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我们意志力缺乏,信念不坚定,形成“算了吧”、“不干了”、“不需要这样卖力”等形式的退却心理出现时,很好的说服自己,给自己鼓足干劲,增加动力。
这个题目被进一步描述为“如何不打退堂鼓”,如果“打退堂鼓”,自己该怎么办?
这是很难的问题,吴同学提到他在准备考研期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想到放弃,他将时间安排的很合理,给了自己足够的放松时间,自我放松一下,才能学的更好。
但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在别人签协议时,在累的不行了坚持不下的时候,等等都会发生。
我的解释是,核心问题是理想信念的问题,总的来说,做人做事我们需要理想,需要我们完成之后的模样,但是我们总是难以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保持100%的信心,当我们开始自我怀疑,人生信念就开始暗淡无关,我们的问题行为就会快速增加,因此,如果这样考虑的话,我们需要有更加明确的人生理想,有更加坚强有力的人生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像吴同学那样,不出现错误的,不合时宜的,给自己拖后腿的想法。
第三个问题问如何处理考研迎考复习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关系。
考研需要大量的书本学习,课外科技活动需要动手、实践、与团队成员沟通,这时候不可兼得,如何分配个人精力?我们的建议是,低年级学好高数英语等基础课,高年级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参赛,另外,需要高度重视的是,考研的初试一般考课本习题,而考研的复试更多侧重于我们的总体综合能力,当前的初试复试比例一般大于1:1,也就是说,初试占得比例最多占一半。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既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提升做题的能力,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综合科技能力的提升中去。
所以,显然这两者都不可偏废,唯一可以给出建议的是增加学习投入时间,另外是早动手,不要浪费任何一会时间。
大学四年,剩下的时间不多,我们应该独立思考,反思自己的不足,记日记,为每一天做一个总结,总结一天的收获与不足,努力在这过程中得到成就感、满足感与操控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的,能够让自己满意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