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考察报告

广州市考察报告

关于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考察报告为落实市“两会”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建工作,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市政府副市长同志带领市建设、规划、城管、房产、园林五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赴广州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考察。

大家一致认为,广州市为迎接亚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进行了新一轮规划建设,加强了城市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味大幅提高,对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考察,大家很受鼓舞,深受启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为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借鉴,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信心。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州市的基本情况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

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

全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总人口1033.45万,其中,市区面积3843.43平方公里,常住人员899.49万人。

辖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10个区和从化市、增城市2个县级市,共有街道125个,镇23个。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10604.4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10万元,财政总收入3348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

二、广州市的主要做法图片1:广州市珠江新城新中轴线(由北向南)图2:广州市第二少年宫 图3:广州市博物馆(一)以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在城市发展战略上,坚持超前理念,体现前瞻性,立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着力打造珠江新城城市新中轴线、CBD 核心区、城市综合体(见图1)。

在城市建设上,坚持精品理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力打造城市标志性建筑。

珠江新城周边规划建设39幢建筑,包括少年宫(见图2)、博物馆(见图3)、图书馆(见图4)、大剧院(见图5)等公共建筑,造型变化丰富多彩,成为广州地标性建筑,给人以较强冲击力(见图6、7、8、9、10、11)。

公共建筑与饱含文气息的艺术殿堂分列中轴线两侧,图5:广州市大剧院图4:广州市新图书馆图6:广州市R&F 大厦(风能利用建筑) 图7:广州中和广场大厦图10、11:变化丰富的建筑风格图9:变化丰富的建筑风格图8:广东科学中心增添了不少人文味道。

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花城广场建有三层地下空间(见图12),负一层是市政通道,与周边项目连接,并建有15万平方米的商业城;负二层是有30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与周边39幢建筑的停车场相连,加起来共有5000个停车位;图12: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负三层是APM(旅客自动输送系统/无人驾驶捷运系统)(见图13)。

地下空间与交通组织系统相结合,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可与图片13:APM(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地铁线贯通;实施人车分流,解决车辆通行之余还为市民提供地面休闲空间;利用高新环保技术,建有集中冷暖系统、真空垃圾收集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

围绕花园酒店亚运总部所在地,打造CBD中心商务区和高档购物商圈。

在城市管理中,坚持科技理念,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大力实施数字化管理,推行立体绿化、生活垃圾分类上门收集、环卫保洁物业化、市场化等有效管理方法,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味。

(二)以规划控制引导城市建设。

发挥总规对城市发展的指导作用,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市辖十区行政区3737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将控制性规划设计细化到每一个片区、每一个地块、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细节,达到施工图深度,强化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严格检查验收,对建筑单体、工程配套、立面装饰、绿化、亮化、美化等各个细节从严把关,细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开发建设必须按照控规来进行,确保规划得到落实;规划不图15:广州市新体育馆 图14:广州塔 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标准、高水平进行规划和设计创作,先后采用吴良墉(参与控规编制)、Mark Hemel (广州塔设计师)(见图14)、保罗·安德鲁(新体育馆设计师)(见图15)和David Malott (东塔设计师)等世界级建筑设计大师设计方案。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在第46届国际规划大会上获得了“国际杰出范例奖”。

(三)以大城管模式开展城市管理。

理顺管理体制,2009年成立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内设15个处室,管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以市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理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实行“大城管”管理体制。

加大执法队伍建设,城区共有城管执法人员3900名,占市区常住人口的万分之四,市、区执法人员编制按市与区2:8的比例分配,并配备城管执法协管员5000名,平均每个城管人员管辖面积0.42平方公里。

环卫保洁效果显著。

共有环卫职工3万多人,城区清扫保洁面积达8862万平方米,一、二级道路全部实行16小时保洁,三级道路16小时保洁率达30%以上,主要内街内巷14小时保洁,步行街、火车站等重点区域24小时保洁。

城区道路环卫保洁实行环卫工人普扫和机扫相结合,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35%(市政道路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

我们参观所到之处,几乎看不到任何垃圾(见图16)。

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实行物业化、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投标方式打包购买服务,由专业化的物业公司统一管理。

重要路段、重点区域的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由市里直接管理,有利于实现重点保障。

城区日产垃圾9000吨,生活垃圾上门收集率达82.5%,中心城区上门收集率100%(见图17)。

全市环卫作业车辆1200余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3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今年在城区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高图16:干净整洁的路面 图17: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标准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见图18),整合视频监控、综合巡检、12319投诉处理、综合考评和城市管理指挥调度等功能,建有100多个远程监控点、1.7万个近程共享监控点,配有80多台GPRS 卫星定位巡查车和19台CDMA 卫星图像传输监控车,对全市6大类40种65万多个城市管理部件进行管理,提高了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程度。

(四)以河涌整治、园林绿化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大力实施河涌整治。

2008年以来,广州市确定了“系统性治水”的路子,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从治理上清淤清污,从管理上消除乱排乱倒,同时配套推进调水补水工程,用珠江的“大水”解决市区河涌的“小水”,提升河涌自净能力(见图19)。

共综合整治河涌121条,整治长度388.52公里,共建成污水处理厂38座、污水管网1094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36.58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中心城区近90%。

图19:东濠涌亲水空间图18: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图20:滨水生态护岸 图21:亲水广场 图22:尺度近人的滨水商街图23:河涌戏水过河台阶图24:城市在公园中 公园在城市中 河涌整治注重人、水、绿、建筑和谐发展,少用直立护岸,多用生态护岸(见图20),让人近水亲水戏水(见图21、22、23),与商业开发紧密结合,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文化效益的共赢。

积极开展园林绿化建设。

提出了“城市在公园中,公园在城市中”的理念(见图24),确定了提高档次、打造精品、500米见园的目标,对公园、单位实行“拆围建绿”,在老城区建设小型街心公园、绿地,在天桥、立交桥、高架桥上实行“立体建图25:桥体绿化 图26:岭南印象园 绿”(见图25),把岭南园林特色融入了城市绿化美化(见图26),打造广州大道等主干道“岭南园林”式带状公园。

加强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和招投标管理,根据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性和艺术性要求的特点,出台了广州市园林绿化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和质量管理办法,1996年9月成立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站和招标办,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可以看到园林养护和环卫保洁责任明确,绿化带的卫生交由环卫部门负责,减少了因责任不清而产生的推诿扯皮。

(五)以迎亚运为契机开展大规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为迎接广州亚运会,广州市以实现水环境、空气环境、人居环境、交通环境和无障碍环境“大变”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效果非常明显。

大力实施“穿衣戴帽”工程。

对位于主要路段和景观区的沿街旧楼房重新装修整饰,大力实施平改坡;对遮阳篷、防盗网、空调室外机网罩进行统一改造和美化,共整饰建筑3.1万多栋、3600多万平方米(见图27、28)。

大力实施“光亮工程”。

成立了广州市夜景照明(光亮工程)监控指挥中心,邀请专家对珠江两岸和新中轴线光亮工程重新规划,外环以内200平方公里范围的高层商业楼宇和20层以上住宅楼、“四位一体”道路两侧,尤其是“两轴(珠江轴、新中轴)一中心(海心沙岛)”、花园酒店周边地区、城市主干道等进行夜景工程建设(见图29),涉及建筑3696栋,仅珠江两岸光亮工程总长度就达18公里,新中轴夜景成为一条5公里长的梦幻画卷。

在照明效果上,分成节能模式、庆典模式和巡航模式三种,公共建筑选择较强烈照明,住宅采取低强度照明,只在建筑顶部和表面采用轻微的泛 图27:穿衣戴帽工程 图28:空调室外机网罩图29:光亮工程图30:猎德村改造前旧貌图31:猎德村改造后新貌光,防止形成光污染。

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

坚持市、区政府主导,村为实施主体,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

以参观的猎德村为例(见图30、31),该村共有3100多户、7800多人,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

采取规划复建安置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区、拍卖融资区的方式进行改造,市政府将拍卖融资地块所得资金46亿元全部返还给猎德村,满足了整村改造的资金需求。

通过城中村改造,村民个人得到实惠,村民合法产权的房子按拆一补一的标准补偿,无产权的只认三层,三层以上适当给予补贴费;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村集体建设了1栋17.3万平方米的商务酒店,村集体物业统一整合,保障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改善,村庄完全实现了城市化,猎德村完全融入了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

大力实施道路工程建设。

“十一五” 时期,广州市新建177公里地铁线路、210公里高速公路和609公里城市道路。

2010年,优化和新开通165条公交线路,建成22.9公里快速公交(BRT )试验段,主要干道都架设了高架桥(见图32、33),有效改善了交通环境,没有发现交通拥堵现象。

积极开展绿道建设(见图34、35),建成了覆盖全市12个区(市),串联234个景点、98个镇街、42个亚运场馆,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绿道1060公里,形成了三季有花、图32:现代化立体交通 图34、35:高标准建设的绿道图33:简洁的高架桥四季常青、辐射全市的绿色长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