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村民忠诚的调解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记西头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进材料任世斌,现任铜川市耀州区演池乡西头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调解委员会主任。
他是铜川市年龄最大的村级干部,也是干劲最大的一名领头雁。
可以说,他将毕生的经历倾注在西头村的发展上。
担任村上主要领导以来,他一步一个脚印,将昔日一个贫穷落后的烂摊子村变成全市有名的先进村,满头白发,记录了这位农村基层干部二十余年的奋斗历程。
担任调解委员会主任期间,围绕“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工作目标,他及时化解农田庄稼损毁、土地承包、土地占用、吃水用水、土地调整等重大纠纷案件。
全村未出现上访现象,未发生刑事、治安案件,西头村综合治理、信访工作名列全乡前列。
危难中挑起重担,靠实干赢得尊重西头村地处耀州区演池乡西南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群众居住分散,全村101户,396人,人员组成复杂,被当地俗称“九省十八县”。
199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七二七事件”曾“炸响”全国,村班子瘫痪,人心涣散,村风不正,封建迷信邪教盛行,是全区有名的烂杆村。
几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停滞不前,上级各项扶贫项目进不了村,群众意见很大,干群关系紧张。
村民间出现矛盾纠纷无人调解,一件小小的矛盾甚至上访到市区,西头村也成了乡上头痛的一个村。
为帮助西头村走出困境,演池乡党委经过调查走访,决定让该村群众威望较高的任世斌来担任村干部。
听说他要当村官,家人不同意,村里也反响很大,他却说“我虽年近花甲,但西头村的现状,令我痛心,既然大家信任我,我不干出个样子来,就对不起大家”。
凭借以前在乡建材厂工作的经验,他坚持边学边干,虚心向乡司法助理员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调解能力。
在实践中,把握了丰富的调解民间纠纷的方法和技巧,积累了丰富经验。
对人坦诚、为人严谨,工作踏实,他用自己一腔热情开展民事调解工作,对每位村民反映的问题,他都认真听取,耐心解释,及时化解。
强基固本抓制度积极实施“三部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西头村早日从零碎小事的喧闹中解脱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结合西头村民事调解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出发,老任从规范村级记住入手,相继健全了对调委会工作制度、重点疑难纠纷集体讨论制度以及处理纠纷回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严格实行了以“调查民间纠纷登记簿”、“普法宣传情况登记薄”为主要内容的民调工作规范化管理,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逐步形成了事事有记录,纠纷有调节,工作有秩序的良好工作机制。
充实了3名义务调解员,并将3名调解员划岗定责,分组到户,确保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西头村问题症结的基础上,老任认识到西头村的“短腿”在于村级经济落后,村民生活还不富裕。
如果经济发展上去了,村民生活好了,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于是,作为村级班子的主心骨,他在全村积极实施所谓的“三部曲”,即“铺底子,挣票子,补脑子”。
第一步,多方争取“铺底子”。
西头村有“三难”,住房难、用电难、行路难,致使村里小伙子娶亲难,农副产品销售难,产业发展难。
要致富先修路,从2002年开始,先后投资80余万元,拓宽改造村级主干路8公里。
新秀2公里水泥路,巷道2公里。
历经5年,解决了西头村的出行问题。
同时,争取资金41万元,改造全村电路。
在解决出行、用电等问题时,他也着手解决全村群众居住条件差问题。
他积极争取扶贫移民搬迁项目,从2003年开始,先后争取150万元,分期分批实施86户396人整体搬迁,建房580间10625平方米。
同时,又争取资金36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为101户群众通上了自来水。
他还争取到沼气池建设项目,全村共建沼气池86户,群众家家用上了干净环保能源,改变了做饭冒黑烟的陋习。
2008年8月,省、市沼气池推广现场会在西头村召开,西头村的沼气池建设为全省沼气池建设提供了先进经验。
第二部,创造条件“挣票子”。
依托临近煤矿和石料厂的地域优势,他鼓励村民大力发展汽车运输业,养殖业,村里一切提供便利。
2004年,争取资金128万元,进行流域治理,旧宅基地复垦利用,平整土地307亩。
同时,他把果业作为全村主导产业来抓,发展新优特品种,先后新栽核桃1500亩、花椒600亩、药材200多亩。
推广苹果“四项关键技术”,提高果品商品率,全村苹果面积已达816亩,建成650亩优质苹果示范园,西头村已成为全区苹果专业村。
近年来,发展养殖大户10户,养鸡2万多只,使全村的粮经比达到3:7,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00元,果业收入占到了群众总收入的80%以上,西头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示范村。
第三部,积极开展“补脑子”。
结合“两室建设”,老任积极争取市区的支持,建起了240平方米的两委会,建立了村民活动室,图书室,锣鼓队以及红白理事会。
凡是村民家里喜事丧事,红白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协助群众料理,既凝聚了人心,又减少了矛盾。
平时农闲,村民活动室、图书室就成了群众活动的据点,大家在一起下下棋,看看书,既增长了知识,又相互间融洽了关系。
按老任说的:“干正事的多了,鸡毛蒜皮的纠纷少了”。
真诚待人搞调解,冤解怨消暖人心俗话说:“心诚则灵”,调解人员诚恳的心情,诚意的举动是打动当事人的法宝。
调解工作并不单纯,平时在调解过程,合情合理,维护双方利益,让人心服口服是关键。
2009年7月,蒋疃村建开放式村部。
南蒋疃自然村三户村民的房屋及菜地,需拆除及调换。
包组干部和三户村民在拆除中发生口角,三户村民不同意拆除和调地,并扬言要上访。
宗军同志得知情况后,多次白天、晚上上门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妥善处理其补偿和调地问题,三户终于同意拆除和调地,这既解决了村开放式村部工程工期问题,又平息了一场因处臵不当可能导致的上访事件的发生。
自从调解以来,宗军常要求自己以真诚和关爱来感化人。
下周自然村村民李某和禹某两家是邻居,去年,禹某因盖房备料,道路不通导致双方发生口角,而且还动了手。
宗军得知情况后,首先把伤者李某送到医院去医治,并且还三番五次到伤者家里看望,用自己的真情稳定了受伤者的家人,同时主动找禹某谈心,使其知道自己的错误,并做了细致的工作,让其限期清理道路障碍,同时伤者也获得了医药赔偿,两家握手言和,消除了怨恨。
五、竭尽全力,预防纷争蒋疃村小李庄自然村40多户人家,村小但事多。
一天,村“两委”开完会,小李庄自然村一村民,说该村可能要出事。
在得知情况后,为预防纠纷发生,宗军急忙去了该自然村。
通过了解,存在一些问题。
原来该自然村因在税费年代,有几户外出打工,将田地抛荒。
后来,该自然村将田给人承包,税费由承包户缴纳。
现在不仅没有税费还有各种补贴,抛荒户回来要田,但田承包期没到,承包人不同意退还,说这是村组承包的,这样就产生了纠纷。
在初步了解情况后,宗军同志找来承包人和承包田相关的3户村民,耐心做工作,宣传了国家政策,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
为此,妥善处理一起可能导致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预防了纷争发生,妥善化解了矛盾纠纷。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增强做好调解工作的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
要想胜任人民调解工作,空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
为此,我从干上调委会主任的第一天起,就暗暗给自己定下了几条制度:每年必须认真学习几部与调解有关的法律法规,必须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必须做到不懂就问,多做学生。
几年来,自己先后学习了“人民调解制度与实务”、“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若干规定与应用”、“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合同法》、《土地法》、《赡养法》以及有关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
自己花钱购买了一本又一本的法律书籍,几年下来,细一算帐,竟也花去了四、五千元。
为了能够尽快掌握调解知识,自己便在干好其他工作的同时,挤出一切可能挤出的时间,认真学习民调知识,并结合村里发生的纠纷案例,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有时遇到比较棘手和难办的问题,便积极求教于镇司法所的领导和同志,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对民调工作到了痴迷的程度,点灯熬油、通宵达旦是经常的,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已经成了习惯。
目前在我自家的书橱里已经堆满了整整两大摞学习笔记。
看到这些,妻子有时就会嗔怪说:“先安,别瞎折腾了,崖南村没了你大伙照样过日子,人家都是挣钱交家里,你倒好净从家里拿钱。
”此时,我总是对她歉意的一笑:“乡亲们相信咱,让我干这个差事,不多学点东西干好工作,愧对大伙的期望哪!”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自己的理论知识逐步丰富了,业务本领也有了新的提高,逐渐由一个门外汉成为了能够熟练化解各种矛盾的行家里手。
二、健全制度,强化措施,进一步规范村级人民调解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民调解工作也是如此。
在我的建议和直接指挥下,村两委从民调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相继健全了对调委会的检查监督制度、调委会定期向村两委汇报工作制度、民调人员学习例会制度、重点疑难纠纷集体讨论制度以及处理纠纷回访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并严格实行了以“调查民间纠纷登记簿”、“普法宣传情况登记薄”为主要内容的民调工作规范化管理,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逐步形成了事事有安排,工作有秩序的良好工作机制。
村里的调解员分组到户,划岗定责,确保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与此同时,规定每周一为例会和学习日,村里的调解员共同学习法律、法规和民调知识,研究解决矛盾纠纷的方法和措施。
同时,采取张贴标语、广播宣讲、授课辅导等形式,在群众中广泛宣传民调知识,有效增强了乡亲们自觉学法、依法办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起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四五”普法活动中,我村每年坚持4次以上的普法教育,组织群众学习“四五”规定的普法内容,向群众下发《公民学法指南》、《文明市民读本》及相关辅导材料600余册,为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我还带头组织群众修订了《村民自治章程》,出台了《村规民约》等八项规范性制度,并将制度内容公布上墙,便于学习。
看到这些,村里65岁的王先亮老大爷动情地说:“法律、法规宣传得好啊,让我们长了知识,开了眼界,我们以后再也不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闹着找上级领导了。
”三、抓早抓小,从源头预防,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农村问题错综复杂,群众矛盾千变万化,但加以仔细总结和分析,总有它的普遍性,规律性和预见性。
因此,几年来,我努力带领村调委会成员把工作重点放在一个“防”字上,认真研究分析各类纠纷的特点和发生规律,摸索并总结出了“四季工作摸排法”,对一年四季可能发生的纠纷矛盾提前做出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和措施,如春天是农闲时节,群众大都会忙着盖房砌墙,这时便会因建筑材料占道,水电供应紧张而出现纠纷,我便与调委会一起制定了有关制度,公平公开,一视同仁,从而将大量矛盾消灭在了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