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新

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新


从字面上看,“诉”=“言”+“斥”, 指提出或者发出排斥对方的言论,即控诉、 告发、控告对方;“讼”=“言”+ “公” ,指彼此将各执一理而相持不下的 争辩、纠纷等提交公共权力机构,以求得 公平、公正的裁断。
(二)现代词义
二、刑事诉讼
(一)概 念
(二)特 征:见教材P2
狭义的刑事诉讼:审判中心主义——“三角”结 构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
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刑事诉讼目的 (一)犯罪控制 (二)人权保障 清华大学的易延友博士曾经说过:“现在很多专家和政客
都喜欢讲权衡原则。权衡来权衡去,权衡的结果几乎总是 打击犯罪,而从来没有权衡出一个要把保障人权放在第一 位的结果。好像我们的人权已经得到了充分保障,甚至已 经保障得有点过分,所以现在应该打击犯罪了似的。事实 上,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进行取舍的时候,我们从 来都没有取过保障人权,也从来都没有舍过打击犯罪。” ——易延友:《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 68页。
刑事诉讼法学课件
主讲老师:余为青 时间:2014年2月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一、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和任务 三、 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 四、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一、诉 讼 (一)古代词义 在我国古代,“诉”与“讼”是分开使用的,二者含
(二)性质:刑事诉讼法属于基本法、程序法、公法、 宪法适用法,人权法。
(三)渊源:宪法、刑事诉讼法典、有关法律规定、司 法解释、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国际条约。
(四)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异同 (见教材P7-8)
四、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刑事诉讼法律规范 (二)刑事诉讼实务 (三)刑事诉讼理论
郭道晖教授说:“过去,中国政法界对‘惩治犯罪与 保障人权’的关系存在片面观念,认为只要惩治了犯 罪,就是保障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人权。这种看法从 政治上或社会学上说,是有道理的;但从诉讼法或司 法上说,则是片面的,非主要的。因为,要打击犯罪, 用警察手段、军事手段或者‘群众专政’手段,也可 以做到,或许更有效率。之所以强调必须通过司法程 序,主要是为了保障刑事被告人的人权和法定权利, 以免出现错案,伤害无辜。”
一、刑事诉讼本质的历史类型 奴隶社会刑事诉讼:神示证据制度(神明裁判证据制度) 封建社会刑事诉讼:法定证据制度 资本主义刑事诉讼:
大陆法系称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内心确信证据制度); 英美法系称排除合理怀疑证据制度; 社会主义刑事诉讼:实事求是证据制度(客观验证证据制度、 客观真实证据制度或据实确信证据制度)。龙宗智教授认 为:我国的证明制度或模式应当是“印证证明模式”。
义不同。“诉”指刑事案件,“讼”指民事案件,有 所谓“诉者,谓有冤抑之事而陈告也;讼者,谓有争 论之事而陈告也”的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争罪 曰狱,争财曰讼“(见《周礼·秋官·大司寇》一书)。 这里的“狱”指刑事案件,“讼”指民事案件。当时 把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折狱”,把审理民事案件称为 “听讼”。在西汉和西汉之前的时代,多用“讼”。 “诉讼”一词合用的书面记载,最早见于元代的《大 元通制》,其中有一篇,即第十三篇的篇名以“诉讼” 命名。
——郭道晖:“人权的国家保障义务”,载《河北法 学》2009年第8期,第15页。
二、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 特别强调刑事诉讼本身的独立价值
控审不分,主动追究(不告也理,如宋朝尚书张咏所办的 “双钉案”),秘密书面审理,原告被告都不合式(或称折衷式)诉讼 (mixed system): 大陆法系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日本和意大利混合式诉讼模式 发展趋势:互相借鉴
二、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
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又称为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 讼结构或刑事诉讼主义(P39)
(一)弹劾式(或称控告式)诉讼(inquisitorial system):
个人追诉(不告不理)、控审分离、控辩对抗、法官中立、 言词审判、神灵裁判。
(二)纠问式(或称审问式)诉讼(adversarial system):
广义的刑事诉讼:刑事诉讼阶段论:侦查中心 主义——“线形”结构
在我国诉讼法学界关于诉讼结构的几种学说: “正三角结构”、“倒三角结构”、“线性 结构”和“双重结构”等学说。
三、刑事诉讼法
(一)概念:是指规范刑事诉讼的法律。 我国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规范人 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 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 刑事诉讼的法律。
二、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一)直接任务——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 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行为,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 事追究
(二)重要任务——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 犯罪作斗争
(三)最终任务——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 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 其他权利
第三节 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
台湾学者林钰雄教授曾经说过:“刑事诉讼不允许以 不择手段、不问是非以及不计代价的方法来发现真 实。”
——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册 总论篇),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陈瑞华教授说,刑诉法是一部民权法,而非治民法。 ——参见陈瑞华:“刑诉法:一部民权法,而非治民
法”, ,最后访问时间:2011-9-9。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和任务
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 (一)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权
陈光中教授主持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议稿与 论证》一书主张把刑诉法第一条修改为:“为保证刑 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 提高诉讼效率,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参见陈光 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家建 议稿与论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 页。)。 (二)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