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中,最早认识成吉思汗是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的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在毛泽东的眼中,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
嘲讽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
那时,我对成吉思汗了解知之甚少,真的以为他如毛泽东笔下所写只会射几只大雕而已。
后来,读过很多有关成吉思汗的书,知道他不仅仅会射大雕,而且是蒙古民族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一生六十多场战役,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全是战无不胜。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铁骑几乎踏遍了整个东亚,横跨了欧亚两州。
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数目达六亿,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
其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千米,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500万平方千米。
相对于如今四倍的国土面积。
几十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文,颁布了文法,实行了宗教政策,等等。
成吉思汗作为古今中外著名的、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传奇色彩,他的生死之谜,几百年来,许许多多知名的中外学者不断地研究他,探讨他。
当然,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就是战犯,就是屠夫。
中国学者刘乐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
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
“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
“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给予成吉思汗极高度的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
铁木真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
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尼赫鲁非常赞成勒·加特的说法:“蒙古人所进行的征战,就其规模和艺术、突然性和灵活性、包围的战略和战术而言,是史无前例的。
”“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最伟大的统帅,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美国作家哈罗兰姆将成吉思汗称为“人类帝王”,他在著作中说:“虽然成吉思汗从未接受过物质文明的熏染,竟能为50多个民族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典章,维持大半个世界的和平与秩序”;“信使可以纵横50个经度,一个少女怀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遨游这个广大的帝国”。
使得东西交流为之畅通、欧亚文化为之交流,“这是人类之间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
也有人对成吉思汗的行为说成和当年日本侵华一样野蛮,遭人唾骂。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录1211年2月成吉思汗伐金:“所过无不残灭,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卷席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典型的三光政策。
对于那些敢于抵抗的地方,即被认为是“拒命”,“既克,必杀之。
”这也许就是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最佳阐释了。
保州之陷“尽驱居民出”,“以杀为嬉”,“尸积数十万,磔首于城,殆与城等”,这绝对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古代版。
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也有人说他是流氓,是淫棍。
《史集》中记载:有一次,成吉思汗询问他的近臣,男子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臣属都回答说:“男子之乐,莫过于乘健马,架名鹰,射猎禽兽。
”这种回答虽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但也无可厚非。
想不到成吉思汗的回答却让人匪夷所思。
成吉思汗听了说:“你们说得不好。
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美貌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2006年5月31日,世界各大媒体报道了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遗传学教授布赖恩·塞克斯通过基因鉴定发现:“成吉思汗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广泛的男人。
他把自己的Y染色体传给几百个子孙,这些子孙散居在他庞大帝国的各个地方,而且这些子孙都是各地的君主和贵族,他们有条件生养更多子孙。
但不管人们对成吉思汗如何评头论足,我对他始终充满好奇的。
真希望这次内蒙古之行,到成吉思汗陵中去找到更多的答案。
我去过多个地方,也看过很多皇陵之类。
但成吉思汗陵的宏大规模和气势还是把我震撼了。
成吉思汗陵园的门牌楼,是进入成吉思汗陵园的标志。
牌坊式大门上端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石雕牌匾,显得格外庄重。
门牌楼与陵宫相互辉映,将人们带入沧桑的历史长河。
进入陵园,首先,“山”字型门景“气壮山河”。
间至高点高度为20米,由圆柱型基座和成吉思汗手持苏勒德的跃马雕像组成,两侧是左高18米、右高16米的简洁挺拔的金字塔型石壁。
整个景观犹如巨大颠峰至顶劈开,象征着成吉思汗开天劈地的伟大壮举;成吉思汗跃马雕像,矗立中央,英武神威,直入苍穹,门景显示出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宏伟景;观底部曲线造型的27级台阶像流动的河,寓意着成吉思汗精神和历史源远流长。
门景广场中间的红色通道象征通往皇宫的红地毯,两边的广场用生物砖铺设与大草原的格调相协调;石壁上刻有蒙文、汉文、英文、波斯文、日文五种文字的成吉思汗箴言和巨制的成吉思汗重要历史浮雕画面,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两边彩旗烈烈,旗杆高13米,象征着蒙古民族在13世纪的时候达到鼎盛。
九十九级台阶的尽头,是三座相连接的具有蒙古民族建筑风格的大殿,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的主体。
气势恢弘的成吉思汗陵松柏耸立,树木成林,绿草如茵,与美丽富饶的巴音昌霍格草原连为一体,营造了独特的草原风光和人文景观。
陵宫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殿间有走廊连接。
正殿高24.18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18米。
金碧辉煌的陵宫,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象征成吉思汗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现广袤草原上的帝王陵恢宏气势。
正殿中央是高达4.3米的成吉思汗汉白玉雕像,背景是横跨欧亚的疆域图。
我站在成吉思汗的雕像前,想着这位开始仅仅是为了复仇的草原汉子,最后缔造了蒙古族,创造了文字,建立了法律,实行最早政治民主的帝王。
为50多个民族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典章。
成吉思汗赋予了妇女和男人同等的地位。
他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
世界秩序因他而改变。
可以说没有成吉思汗,没有蒙古人就没有今天中国这么大的版图。
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寝宫酥油灯常年不熄。
前面还有一位守陵人,即达尔扈特人。
他们都是子承父业,毕生只做一件事——守护成吉思汗陵,已经继续了近800年。
始终陪伴成吉思汗陵左右,直到1954年回迁鄂尔多斯。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
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
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定”。
苏勒定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
在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
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
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
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能征善战、称雄天下的壮举。
这是一幅长达206米的巨型油画,油画由中央美院绘制,目前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油画之所以制作206米长,其表示蒙古民族从成吉思汗出生到北元灭亡的206年统治历史。
在成吉思汗陵宫西南供奉着成吉思汗的军徽--镇远神矛苏勒德。
苏勒德是蒙古语,意为徽标。
所以,苏勒德就是成吉思汗的军徽,就是所向披靡的战旗,就是所向无敌的战神一次,成吉思汗与敌人征战失利后,召集将士举行了题为“军心似铁”的演讲。
成吉思汗直讲到黄昏时分,天空星月辉映,他仍在反复强调“军心似铁,感召日月”,此时,只见一道光亮划破天空,一颗巨星落在离地面一人多高的地方,成吉思汗令三军将领代取未成,不禁心里豁亮,他立即亲手卸下赤色马的雕花金鞍,取下红缨金盔,跪在马鞍上祈祷忠诚的心愿,换来是的一只光闪闪的铁质矛落入他的手中。
他令将领用黑公马鬃作衬垫,用万羊鲜血来祭祀,并说:“这就是民心、军心、胜利的军徽,就叫它“苏勒定”吧”。
从此,苏勒定护佑着成吉思汗每战必胜。
从陵宫出来,走下象征吉祥福禄的九十九级台阶,到铜像广场。
成吉思汗威武雄壮、骑马出征的铜像高6.6米、广场直径66米,寓意成吉思汗寿年。
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便是在这里举行。
成吉思汗例行祭奠每日都要举行,大的祭奠每年举行数十次。
祭奠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蒙古民族文化之结晶、蒙古文化的源头。
整个成吉思汗陵园,里面丛林茂密,芳草萋萋,鸟语花香。
这片天地,给人如此的宁静与和谐。
我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个被评为世界千年十大风云人物的他,此刻竟像一个的婴儿静静地熟睡在那里。
但那些大型实景的雕塑群告诉我,曾经威震天下、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就长眠在这里。
在汗陵园,让我最感到热血沸腾的是铁马金帐雕塑群,它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展示成吉思汗军阵行宫的大型实景雕塑群。
五组石刻群体组成的行军方阵,一大四小的军阵大帐和385个雕塑,气势磅礴,再现了成吉思汗一生戎马,征战南北,横跨欧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创建伟业的历史画卷。
我游子在群雕之中,一时间,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隧道,回到了公元13世纪,看到了成吉思汗率领千军万马驰骋草原、气吞山河的雄壮英姿。
这一刻,铁马金帐里的人物、兵马,每一个铁马、铁牛、战车、器物好像全体复活,正准备声势浩大的出征。
那一排排,一队队骑在马背上的士兵,高大威武,形态各异,或跃马挥刀,或纵马疾弛,或款款徐行,栩栩如生。
那扬起的尘土,几乎还在空中飞扬;那些士兵的呐喊声、飞奔的马蹄声,还在响彻天宇。
我不由自主地把身子闪在一旁,生怕这些千军万马从我身上踏过。
这些雕塑群中,有成群的牛羊、老人、小孩、妇女。
我站在这些人群中,忍不住为成吉思汗的成功感到惊叹、感到不可思议,这样的条件、这样的队伍,却为人类历史创造了那么多的世界之最、那么多的跨国之谜。
对于这座成吉思汗陵,历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因为蒙古贵族有密葬的习俗。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
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