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2008年12月20日谢祥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在我国具有关键性的法律监督形式是()A •民主党派的监督C.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2 •关于违法的正确表述是()A •首先是指思想违法C •一般不需要行为人的故意系3 •在法律解释中,从传统的角度,A •严格解释C •历史解释4 •在法律适用中,当出现“合法”A •实质推理C. 归纳推理B•人民群众的监督D .法学家的监督B. 必须是以违反法律为前提D .可能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民法法系国家比较趋向于()B. 自由解释D .逻辑解释与“合理”的矛盾时需要进行()B. 演绎推理D .形式推理5. 在法律解释中,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的方法,被称为()A .历史解释B.体系解释C. 文义解释 D .逻辑解释6. 认为法律解释的目标应当是“探求历史上的立法者事实上的意思”的观点被称为()A .法律解释的主观说B.法律解释的客观说C. 法律解释的主、客观兼容说 D .解释学循环理论7. 被称为“构成法律的最基本细胞”的是()A .法律原则B.法律概念C •法律规范D •规范性法律文件8.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所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指()A •法律体系B.法律部门C •法律规范D •法律制度9.法律的效力来自于它的国家强制力和它的()A •执法机关B.司法机关C •合法程序D •合法权力10.法律关系属于上层建筑和()A •物质社会关系B.思想社会关系C. 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 D •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11.被称为“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的是()A •法律效果B.法律实效C •法的制定D •法的实施12.狭义的执法的特点是()A •法的执行不具有主动性和单方性B. 法的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C •法的执行不需要依照法定程序D. 法的执行不具有国家强制性1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的案例在我国()A •具有普遍法律效力B•是正式的法律渊源C •是法院审理案件的参考D •是中国的判例法14.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主要存在于()A •大陆法系B.英美法系C. 社会主义法系 D •海洋法系15.普通法法系正式的法律渊源是()A •判例法B.制定法C.判例和制定法 D •习惯16.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有权公布法律的主体是(18. 我国科技法律领域的基本性法律是()A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C.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D.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垄断时期资本主义法制发展最显著的变化是( )A .法的国际化B .法的社会化C .法的自由化D .法的西化20.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是( )A .法律调整人的内心,道德调整人的外部行为 B. 法律具有外界强制力,道德不具有外界强制力 C.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广 D. 道德比较具体,而法律则比较抽象 21. 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 ) A .没有关系B .具有一致性C .有联系但也有区别D .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22.人权成为一项国际法原则始于( )A .《联合国宪章》B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C.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D. 《世界人权宣言》 23.我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坚持把( )A .党的领导置于至上地位B .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A .国家主席C .全国人大主席团主席 17.立法活动是一种( ) A .创制法律的活动 C .创制和修改法律的活动B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 .国务院总理B .创制和认可法律的活动 D .产生或变更法律的活动C •社会的各项事务纳入人民意志的绝对控制之下D •制定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置于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核心地位24.董必武认为进一步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是()A •有法必依B.执法必严C •违法必究D •依法办事25.古希腊主张“贤人政治”的思想家是()A .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 •苏格拉底D .芝诺26. 下列关于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表述错误的是()A .前者是自发形成,后者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 前者没有强制力,后者有强制力C. 前者内容广泛,后者内容狭窄D. 前者代表社会全体成员利益,后者代表掌权阶级利益27. 下列关于法的社会作用表述正确的是()A .法维护阶级统治,所以统治阶级个别成员违法可不受制裁B. 法不调整统治者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C. 法有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D. 法有指引和评价作用28. 下列关于法在调节正义与利益关系时的评价标准表述正确的是()A .国家优先兼顾个人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 .个人优先兼顾国家29. 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A .调控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B.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C .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D .确定性规则与非确定性规则30. 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法”字的含义的是()A .平之如水B.法,刑也C.公平 D .保障权利、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违宪制裁的形式主要有()A •撤销同宪法相抵触的决定与法律B. 罢免违宪的国家机关领导成员C. 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D. 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E. 追究制定违宪法规的国家机关的责任32.法律的空间效力通常适用于该国主权管辖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它们包括()A .领土、领水及其底土B.领空C.本国驻外使馆 D .本国在外的船舶及飞机E. 悬挂本国国旗,但在外国的民房33. 在我国,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区别表现在()A .两者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B.两者的思想理论基础不同C.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 D .两者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不同E. 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34.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是()A .传统习俗B.国际惯例C.少数民族习惯 D .行业习惯E. 地区习惯35. 法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有()A .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B. 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C. 法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和权力D.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E. 法是调整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 法系37.法律意识38.立法技术39.法律实效40.法律制裁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20分)41.简要说明法律溯及力在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的情况。
42.简要叙述立法的意义。
43.为什么法离不开国家?44.简要说明中国法律监督的实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25 分)45.(本题15 分)试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如何相互促进。
46.(本题10 分)什么是法律责任的归结?试述公正归结原则的含义和要求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30分) 1.C 2.B 3.B 4.A 5.C 6.A 7.C 8.B 9.C 10.B 11.D 12.B 13.C 14.A 15.C 16.A 17.D 18.B 19.B 20.C 21.C 22.D 23.B 24.D 25.B 26.B 27.C 28.B 29.C 30.D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10分)31. ARCD 32。
ABCD 33. ACDE 34. BC 35. ABCD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3 分,共15 分)36.法系是西方法学坚持的一种法的分类方法,以法的某种共性或近似的历史传统为标准来划分法的类别,凡属于某种共性或传统的法律就构成一个法系。
37. 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或态38. 立法技术是指在整个立法过程中产生和利用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
39. 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
40. 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41.(1) 有关侵权、违约的法律以及刑事法律原则上不溯及既往。
(2)在刑事法律方面各国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3)在某些有关民事权利的法律中,具有溯及力,即“有利”原则。
42.第一,它是国家意志形成和表达的必要途径和方式。
第二,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必须利用立法手段,来确认那些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三,立法者利用立法手段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
第四,立法还有指导未来的预测功能。
第五,立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前提条件,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活动。
43.第一,法的制定、认可、变动和实施,离不开国家;第二,法的性质、作用和特点都与国家直接相关联;第三,法的形式和法律制度直接受国家形式的影响。
44.(1) 我国法律监督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
(2) 法律监督的指导原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 法律监督的核心是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对国家机关之间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依法对各种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和其他活动进行。
五、论述题(25 分)45.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实质上都是一致的。
(2)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也体现在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社会主义法律的充分实现必然会提高一般公民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反过来,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实现。
(3) 执行法律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在促进道德水平中的巨大作用。
如人民法院举行的公开审判和判决,往往可以成为道德教育讲坛或教材。
(4) 国家工作人员和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法律的实施。
在法律执行中,一个国家工作人员或司法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道德水平,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而——般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相应的道德水平才能自觉遵守法律,抵制违法行为,实施法律监督。
46.法律责任的归结,指由特定国家机关或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对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和确认。
公正归结原则的含义:公正原则包括分配的公正和矫正的公正,实质公正和形式公正。
法律制度在利益分配和保护方面,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体现公正和公平。
因此,在追究法律责任方面应当坚持公正原则。
公正归结原则的要求:在追究法律责任方面的公正要求是:第一,对任何违法、违约的行为都应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