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力学》复习提纲及题库

《建筑力学》复习提纲及题库

《建筑力学(一)》复习 考试说明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方法(闭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 试卷内容比例(各章节内容分数比例) (1)静力学 35% (2)材料力学 65% 轴向拉伸与压缩 25% 剪切和挤压 20% 平面弯曲 15% 压杆稳定 5%  题型比例 选择题 40% 填空题 20% 计算题 40%  试卷难易比例 容易题 60% 中等题 30% 较难题 10%

复习题库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第1章:静力学基础 1、“二力平衡公理”和“力的可传性原理”只适用于( D )。 A、任何物体 B、固体 C、弹性体 D、刚体 2、只限制物体任何方向移动,不限制物体转动的支座称( A )支座。 A、固定铰 B、可动铰 C、固定端 D、光滑面 3、既限制物体任何方向运动,又限制物体转动的支座称( C )支座。 A、固定铰 B、可动铰 C、固定端 D、光滑面 4、物体系统的受力图上一定不能画出( B )。 A、系统外力 B、系统内力 C、主动力 D、约束反力 5、光滑面对物体的约束反力,作用在接触点处,其方向沿接触面的公法线( A )。 A、指向受力物体,为压力 B、指向受力物体,为拉力 C、背离受力物体,为拉力 C、背离受力物体,为压力 6、柔体约束反力,作用在连接点,方向沿柔体( B)。 A、指向被约束体,为拉力 B、背离被约束体,为拉力 C、指向被约束体,为压力 C、背离被约束体,为压力 7、两个大小为3N和4N的力合成一个力时,此合力的最大值为( B )。 A、5N B、7N C、12N D、16N 8、三力平衡汇交定理是( A )。 A、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B、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C、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D、此三个力必定互相平行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 1、一个物体上的作用力系,满足( A )条件,就称这种力系为平面汇交力系。 A、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 B、作用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但不汇交于一点 C、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且汇交于一点 D、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且不交于一点 2、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结果是( C )。 A、一个力偶 B、一个力偶与一个力 C、一合力 D、不能确定 3、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充分条件是各力在两个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B )。 A、一个大于0,一个小于0 B、都等于0 C、都小于0 D、都大于0 4、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是( C )。 A、ΣFx=0 B、ΣFy=0 C、ΣFx=0,ΣFy=0 D、都不正确

5、图示平面汇交力系中,123=1kN 22kN =3kNFFF,,,在该力系的合力在x轴上的投影Fx等于( A )。 A、1kN2 B、0

C、1kN2 D、3kN2 6、平面汇交力系的独立平衡方程数目为( D )。 A、6 B、4 C、3 D、2 第3章:力矩 平面力偶系 1、平面力偶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 B)。 A、合力 B、合力偶 C、主矩 D、主矢和主矩 2、下图所示力F=2kN对A点之矩为( A )kN·m。 A、2 B、4 C、-2 D、-4 3、如图所示,在刚体的四个点上各作用一个大小相等的力,则该力的简化结果为( C )。 A、一个力 B、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C、一个力偶 D、平衡 4、已知杆AB和CD的自重不计,且在C处光滑接触,若作用在AB杆上的力偶的矩为m1,则欲使系统保持平衡,作用在CD杆上的力偶的矩m2的转向如图所示,其矩值应为( A )。 A、m2=m1 B、m2=4m1/3 C、m2=2m1

2m1mF

AD、m2=m1/2 5、力偶( D )。 A、有合力 B、能用一个力等效替换 C、能与一个力平衡 D、无合力,不能用一个力等效替换 6、如图所示四个力偶中,( A )是等效的。 A、a与b B、b与c C、c与d D、a与b, c与d 第4章:平面一般力系 1、平面平行力系合成的结果是( D )。 A、合力 B、合力偶 C、主矩 D、主矢和主矩 2、平面一般力系有( C )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用来求解未知量。 A、1 B、2 C、3 D、4 3、平面一般力系可以分解为( C )。 A、一个平面汇交力系 B、一个平面力偶系 C、一个平面汇交力系和一个平面力偶系 D、无法分解 4、力的作用线既不汇交于一点,又不相互平行的力系称( D )力系。 A、空间汇交 B、空间一般 C、平面汇交 D、平面一般 第6章:轴向拉伸与压缩 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受轴向拉伸的杆件横截面增加1倍,则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将减少( A )。 A、1倍 B、1/2倍 C、2/3倍 D、3/4倍 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受轴向拉伸的杆件长度增加1倍,则线应变将( C )。 A、增大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 3、弹性模量E与( B )有关。 A、应力与应变 B、杆件的材料 C、外力的大小 D、支座的类型 4、横截面面积不同的两根杆件,受到大小相同的轴力作用时,则( B )。 A、内力不同,应力相同 B、内力相同,应力不同 C、内力不同,应力不同 C、内力相同,应力相同 5、材料在轴向拉伸时在比例极限内,线应变与( A )成正比。 A、正应力 B、切应力 C、弹性模量 D、截面积 6、截面法求杆件截面内力的三个主要步骤顺序为( D )。 A、代替、截开、平衡 B、平衡、代替、截开 C、截开、平衡、代替 D、截开、代替、平衡 7、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A)分布。 A、均匀 B、线性 C、集中 D、抛物线 8、空心圆截面杆件受轴向拉伸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B ) A、外径和壁厚都增大 B、外径和壁厚都减小 C、外径减小、壁厚增大 D、外径增大,壁厚减小 9、构件具有足够的抵抗破坏的能力,我们就说构件具有足够的( D )。 A、刚度 B、稳定性 C、硬度 D、强度 10、构件具有足够的抵抗变形的能力,我们就说构件具有足够的( C )。 A、强度 B、稳定性 C、刚度 D、硬度 11、胡克定律在下述哪个范围内成立?( B ) A、屈服极限 B、比例极限 C、强度极限 D、名义屈服极限 12、轴向拉伸和压缩时,杆件横截面上产生的应力为( A )。 A、正应力 B、拉应力 C、压应力 D、切应力 13、材料的许用应力un,对于塑性材料,极限应力u取材料的( C )。 A、比例极限 B、弹性极限 C、屈服极限 D、强度极限 14、轴向拉压杆的变形与( A )。 A、弹性模量成反比 B、横截面积成正比 C、杆长成反比 D、所受外力成反比 第7章:剪切和挤压 1、如图所示钢板和铆钉的材料相同,校核铆接件的强度时应校核( D )。 A、铆钉的剪切强度 B、铆钉的挤压强度 C、钢板的抗拉强度 D、以上都要 2、如图所示的挤压面积为( B )。 A、dt

B、2/4Dd C、2/4D D、2/4d 3、如图所示两个铆钉连接构件,假设每个铆钉受力相等,则铆钉的挤压应力为( A )。

A、2Fd

B、Fd C、2Fd D、4Fd 4、如图所示铆钉连接,铆钉的挤压应力jy是( B )。 A、22/()Pd B、/2Pdt C、/2Pbt

D、24/()Pd 第10章:弯曲内力 1、若梁上某段作用的是集中力,没有均布荷载,那么这段剪力图为( C )。 A、斜直线 B、曲线 C、水平线 D、不确定 2、一简支梁受均布荷载作用,其最大弯矩发生在( B )。 A、左支座处 B、跨中处 C、右支座处 D、任意位置 3、梁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梁称( D )梁。 A、简支 B、外伸 C、多跨 D、悬臂 4、梁的一端用固定铰,另一端用可动铰支座支承的梁称( A )梁。 A、简支 B、外伸 C、多跨 D、悬臂 5、简支梁的一端或二端伸出支座外的梁称( B )梁。 A、简支 B、外伸 C、多跨 D、悬臂 6、图示梁,当力偶Me的位置改变时,有下列结论( B )。 A、剪力图、弯矩图都改变 B、剪力图不变,弯矩图改变 C、弯矩图不变,剪力图改变 D、剪力图、弯矩图都不变 第11章:弯曲应力 1、平面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在( B )最大。 A、中性轴 B上、下边缘处 C、截面形心处 D、不确定 2、根据正应力强度条件提出的提高梁强度的措施,一是( B ),二是确定合理截面。 A、提高最大弯矩 B、降低最大弯矩 C、增大抗弯截面系数 D、降低抗弯截面系数

3、图示某纯弯曲梁的横截面,已知M点的正应力M=8MPa,则N点的正应力为( A )。 A、4MPa B、8MPa C、16MPa D、32MPa 4、矩形截面梁当横截面的高度增加一倍,宽度减小一半时,从正应力强度条件考虑,该梁的承载能力的变化为( B )。 A、不变 B、增大一倍 C、减小一半 D、增大三倍 5、图示矩形截面采用两种放置方式,从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承载能力(b)是(a)的多少倍( A )? A、2 B、4 C、6 D、8 第14章:压杆稳定 1、两根细长压杆a、b的长度,横截面面

积,约束状态及材料均相同,若其横截面形状分别为正方形和圆形,则二压杆的临界压力acrF和bcrF的关系为( C )。 A、acrF=bcrF B、acrF<bcrF C、acrF>bcrF D、不可确定 2、构件保持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称( C )。 A、刚度 B、强度 C、稳定性 D、极限强度 3、如图所示矩形截面细长压杆,其中h=2b,该压杆的截面改为边长为h的正方形后仍为细长杆,则其临界力Fcr是原来的( A )。 A、2倍 B、4倍 C、8倍 D、16倍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