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儒家的理想人格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

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

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

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

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

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

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

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

它要求人们做到:一是遵循伦理本位。

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到微观,强调治国必先修身,着眼点在于教化百姓,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

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强调修身才能治国,着眼点在于加强个人修养,从个体修养求得整体效应。

二是怀抱经世之志。

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经过历史积淀,转化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知识分子怀抱经世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

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重立德、立功和立言,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三是注重道德修养。

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绝俗、去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

至于宋明理学讲的“存天理,去人欲”,更以修养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

就是古代文论、画论中的主张,也无不寓物论道。

这种道德人本主义,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

1.字音字形(1)斐.然(fěi ) (2)暴虎冯.河(pín ɡ) (3)桴.(fú) (4)恸.(tòn ɡ) (5)牖.(yǒu ) (6)莞.尔(wǎn )(7)偃.(yǎn ) (8)喟然(kuì) 2.重要词语(1)吾党.之小子狂简.:党,指家乡;简,大,指志大 (2)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警惕,谨慎 (3)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使……丰富;约,约束 (4)如有所立,卓尔..:卓,高耸;尔,……的样子 (5)叔孙武叔毁.仲尼:诋毁 (6)无以为.也:做(7)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超越3.通假字(1)归与.!归与:通“欤” (2)无所取材.:通“哉”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4.虚词用法(1)虽⎩⎨⎧虽.欲从之:虽然人虽.欲自绝:纵使 (2)其⎩⎨⎧ 不得其.死然:他其.由与:大概得其.门者或寡矣:他的(3)如⎩⎨⎧行行如.也:词尾,……的样子如.有所立:假设连词,如果 (4)之⎩⎪⎨⎪⎧ 用之.则行:人称代词,他由之.瑟:结构助词,的仰之.弥高:人称代词,他不见宗庙之.美:结构助词,的子之.武城:动词,到(5)于⎩⎨⎧ 奚为于.丘之门:介词,在未入于.室也:介词,引出“入”的处所子贡贤于.仲尼:介词,比(6)为⎩⎨⎧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介词,表对象无以为.也:动词,做 5.词类活用(1)噫!天丧.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丰富(3)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竭,用尽6.特殊句式(1)子行三军,则谁与:宾语前置(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宾语前置(3)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宾语前置(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宾语前置(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介词短语后置(6)子贡贤于仲尼:介词短语后置(7)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介词短语后置7.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此处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

(2)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是儒家对于出入进退的态度。

(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渡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4)临事而惧:惧,警惕,谨慎。

指遇到事情谨慎小心。

(5)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6)莞尔而笑:形容微笑。

(7)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力量。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抬头望。

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

(9)循循善诱:循循,有步骤的样子。

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10)欲罢不能:想停止也不能停止。

8.名句积累(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语段赏析1.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赏析闵子骞侍奉在孔子身旁,中和正直的样子。

子路则是很刚强的样子。

冉有、子贡又是很和乐的样子。

孔子很高兴。

(但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曲求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对他发出了叹惋。

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

在后来发生的卫国内乱中,子路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壮烈牺牲。

2.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赏析孔子又说:“仲由嘛,水平已经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这是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应该是批评后又加以鼓励。

升堂、入室都是比喻的说法,表示学习的不同阶段。

刚刚学会可看做入门,升堂指已经有所掌握,而入室则表示“到家”了,已得学问之奥妙。

对我们来说,做学问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要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要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

而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在学业上达到的层次,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即老师不仅应当合理地帮助学生树立切实的目标,而且还应当为学生提供登堂入室的方法。

3.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赏析孔子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不高兴。

孔子对他发誓说:“我要是做得不对,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有脾气,有缺点。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甚至使亲近的学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世的道学先生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当然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坦荡磊落,行为端正,就不必在意他人的议论,更不必赌咒发誓。

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赏析颜渊深深地感叹道:“先生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

明明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到了后面。

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停不下来。

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能,而他一旦有所创立,又是那么高远。

虽然想去追随它,但无路可走了。

”这是颜渊的学习体会,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赞叹: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风貌品德和自己虽追赶也不可企及的崇敬感。

孔子教育学生注意“循循善诱”,循循善诱就是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学习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

这种方式好比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容易深入人心,收到长久的效果。

而“欲罢不能”四个字展示的是学习不断深入的状态,现在此词用在做一些牵动着心的事情,甚至是坏事,都包括其中,显然是对词意的曲解歪用。

重点研读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答案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第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等等。

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

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之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中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

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回时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

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

2.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等。

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答案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

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的特点之一。

合作探究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

请以“走进《论语》——感受圣者的伟大”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