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1997-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真题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曹操屯田2、玄武门之变3、绍兴和议4、亚罗号事件5、展拓香港界址专条6、黄兴7、洛川会议8、1941年田赋征实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2、简评洋务运动。
3、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其有什么特点?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太学2、九品中正3、少康中兴4、亚罗号事件5、《资政新篇》6、废两改元7、瓦窑堡会议8、下关惨案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
2、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3、国民党1928年第二次北伐述评。
《中国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1、《康蝤纪行》2、京师同文馆3、盛宣怀4、《校*庐抗议》5、翁同和6、资政院7、《鄂州临时约法》8、“问题与主义之争”9、国民参政会 10、第二条反蒋战线二、问答题:(任选两题,每题25分)1、说出中国近代史上中英有关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
2、简述清末中国新式教育的确立。
3、论华北事变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董仲舒2、厘金3、绍兴和议4、公车上书5、明代内阁制6、皇姑屯事件7、亚罗号事件8、资源委员会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两税法实行的主要原因、内容、意义。
2、简析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3、评析中共《五四指示》《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1、周公旦2、算缗与告缗3、府兵制4、猛安谋克5、东林党6、乾嘉学派二、问答题: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
(28)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
(30)《中国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1、魏源2、天津条约3、官督商办4、立宪运动5、少年中国学会6、东北“易帜”7、华北事变8、“双十协定”二、论述:(每题15分)1、简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简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3、简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4、简论抗日战争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资政新篇》2、戊戌六君子3、中国同盟会4、新生活运动5、抗战建国纲领6、交子7、约法三章8、侯景之乱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华北事变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试评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1、夏商周断代工程2、《论语》3、土断4、江都兵变5、南衙北司之争6、周世宗7、胡蓝之狱二、论述题(50%,每题各占25%)1、汉武帝曾先后数次迁徙郡国强宗大族于关中,是何缘故?并请进一步分析西汉一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王安石变法,有的痛加诋毁毁,有的曲为辩护,或说都未免有偏。
此说是否合理,请结合具体史实作一分析。
三、近二十年来,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很大发展.就你所熟悉的领域或某一专题,请作一简要评述。
(15%)《中国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1、王韬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3、中日《台事专条》4、赫德5、废两改元6、《新青年》杂志7、瓦窑堡会议8、辽沈战役二、问答:(每题30分)1、1901年《辛丑条约》订立之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分析。
2、简评张学良与“东北易帜”。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三家分晋2、张居正3、三藩之乱4、筹办夷务始末5、楚汉战争6、已亥建储7、保甲法8、好人政府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分析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区别以及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2、评述清末立宪。
3、有人说,193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特殊起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与评论?《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1、胡服骑射2、董仲舒3、河阴之变4、府兵制5、永贞革新6、唐蕃会盟7、绍兴和议 8、徐光启 9、萨尔浒之战 10、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
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出了“多元一体”这一概念.费老说:“中华民族这个词是指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他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许许多多分散独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
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请你结合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谈谈你对费孝通先生这一观点的理解。
(30%)《中国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1、《天津条约》2、东南互保3、宋教仁4、八七会议5、济南惨案6、田赋征实7、重庆谈判二、问答:(每题30分)1、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后中国面临的局势和前途的分析和说明。
2、简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宗法制2、汉初三杰3、河阴之变4、《日知录》5、章炳麟6、广方言馆7、南岳军事会议 8、金元券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概述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分析、评论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原因。
3、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启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0%)1、上计2、盐铁会议3、三通4、羁縻州5、内阁厂卫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他的史学著作《廿二史札记》里,把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视为“秦、汉间为天地—大变局”、结合赵氏的这一看法,请你论述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对汉初社会的影响。
(25%)三、从制度设置的立意精神和实际操作上比较汉唐时期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的得失以及客观效果。
(20%)四、从公元二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相对落后的十五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请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25%)《中国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40分)1、冯桂芬2、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3、中俄密约4、国会请愿运动5、新青年6、《论持久战》7、抗日战争时期的田赋征实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二、问答:(60分)1、洋务运动又可以理解为中国近代早期的现代化运动,试从中国当时的国内外背景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
2、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定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试就1900年之后的中国政局及社会状况的变化,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3、张学良生前说,西安事变是蒋介石逼出来的,请用历史事实说明这个“逼”字。
4、简论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54分)1、文明皇后2、万历新政3、乾嘉学派4、公行贸易5、《烟台条约》6、李鸿章7、问题与主义之争8、中间路线9、“一化三改”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36分)1、简述隋朝的政治、经济的改革和创建及其历史影响。
2、以一个早期的洋务运动企业为例,简述洋务运动的成功和失败。
3、简述中共八大的主题及其历史功绩。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大量的农业和聚落考古的研究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此说能否成立,请论述之。
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中国国内外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3、试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80分)1、厘金2、租界3、预备立宪4、原道救世歌5、戊戌六君子6、湘江评论7、古田会议 8、华北事变 9、二二八起义 10、七届二中全会二、问答:(1、30分;2、3、各20分;共70分)1、1900年春夏间,中国北方是义和团,杀洋人;南方则是与洋人合作的东南互保。
分析两者各自特点,并说明为什么在同一国家同一历史时期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2、为什么说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新的政治路线和策略方针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3、试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个6分,共54分)1、《贞观政要》2、棉花革命3、徐光启4、朝贡贸易5、郭嵩涛6、东南互保7、宁汉合流8、国民参政会9、过度时期总路线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36分)1、 11—13世纪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发展,请概要述之。
2、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军阀官僚势力崛起于中国政坛,试简述这一现象对清末政局的影响。
3、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政权巩固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析中古社会门阀政治的形成和衰落的主要原因。
2、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试论述该运动发生的原因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和作用。
3、结合史实,分析华北事变后国民党对日本的政策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80分)1、中体西用2、万国公报3、祺祥政变4、黄埔军校5、五卅运动6、临时约法7、1935年币制改革8、史迪威事件二、问答:(1、30分;2、3、各20分;共70分)1、分析评述晚清督抚权力上升的原因和表现。
2、评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3、1949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着重讨论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
全会指出,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和共产党合作的小资产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及代表人物,必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管理和建设城市的关键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会议要求全党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
根据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战略转移的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54分)1、《四民月令》2、柴荣改革3、改土归流4、赫德5、京师同文馆6、国会请援运动7、改定新约8、华北事变9、“四清运动”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36分)1、释“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2、简评二十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
3、简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及其对中国国内外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