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5·4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一课时:走进春天授课人:***单位:莱西市南墅中学时间:二零零四年十月课题:走进春天课时:1课业类型: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对春天的体验和感受。
2、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3、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评述能力。
4、提高信息搜集和交流的能力,培养资源共享和协作意识教学重点:“艺术的春天”与“自然的春天”的体验感受和评述。
教学难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表现春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特点。
教学模式:M(Music音乐)、A(Art美术)、L(Literature文学)综合艺术感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三段(引导阶段、发展阶段、评价阶段)五步式(定向导趣——认知发现——分析提高——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学准备:教具:联系开放微机室、图书室,课件〔片头动画课题,朱自清的课文《春》的配乐朗诵与绘画摄影、自然风光的综合展示,艺术形式示范片(文字材料、配乐片断、绘画作品),个人学习目标提示片,诗意画示范片,音乐、美术、诗词综合欣赏片,结束片〕学具:初一美术下册课本,初一语文上册课本,课前搜集关于表现“春”的文学、音乐、美术资料。
(或作业纸,铅笔等)讲授新课:组织教学:(播放课件片头)安排学生在表现春天的旋律(琵琶独奏《阳春白雪》)中走进教室。
引导阶段:一、定向导趣——“说”春天。
(5分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没有桃红柳绿的“春华”怎会有硕果累累的“秋实”呢?在这节课里我们一起走进春天。
春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耳闻目睹,历历在目,熟稔于心,印象深刻!那么你看到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色呢?我们怎样来形容他呢?(请同学们回忆、讨论发言,可同时出示出示春天景色的音像资料以加深对大自然中的春天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
)春天是美妙的,春天姹紫嫣红;春天里鸟语花香;春天里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齐放;春天里人们播撒着希望,春天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洋溢着生命朝气的季节。
所以春天是艺术表现中永恒的主题。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影片:二、认知发现:综合欣赏——“艺术”的春天。
(8分钟)欣赏提示:在这段影片中,以音乐、文学、美术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板书:文学、音乐、美术)给大家展示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艺术”春天,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美的感受、体验、加工提炼、熔铸和升华。
下面请欣赏影片:(播放影片)结束后提示:有何感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回味悠长吗?——春天是美丽的!三、点拨导思:分析提高——“艺术”之美(7分钟)问:在影片中出现了几种艺术形式?(出示片断提示)思考:他们各自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接上板书):文学:语言文字(出示春的文章字幕,简析)音乐:节奏旋律(播放配乐前奏,教师简介。
)美术:造型色彩(出示影片中的绘画作品并简析)教师总结:自然美是普遍存在的现实,而艺术美是自然美的集中概括,融入了人类的智慧和技艺,所以又高于自然美。
发展阶段:四、合作探究:(20分钟)㈠、搜集与交流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查阅资料,上网浏览,搜集表现春天的文学(诗词、美文)、音乐、美术作品,在获取了一件作品后,迅速展开讨论,并要求组内成员及小组之间进行作品和讨论结果的交流。
最后,每人至少完成一项任务:个人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一首诗词或一段文章;2、尝试评述一件作品(或文学或音乐或美术);3、演唱一首歌;4、创作一幅表现春天的电脑绘画。
(出示多媒体文件,并提示电脑画及诗意画的创作)㈡、评述与创新:各小组展开搜集讨论活动,教师巡回辅导学生的欣赏和创作。
(播放音乐、美术、诗词综合片,间或分析提示)评价阶段:五、展示与交流(5分钟)1、请不同组的2——3名同学展示自己所搜集的作品,或朗诵或演唱或评述或出示作品,学生点评,教师鼓励,并对本课中同学们的学习表现予以表扬肯定。
2、要求课后发现、感受自然美,分析、体验艺术美。
在本课中,我们欣赏了大量的花卉风景摄影、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及部分文学(散文、诗词)、音乐作品(贝多芬《春天奏鸣曲》、中国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琵琶独奏《阳春白雪》),从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独特艺术魅力!罗丹语: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希望同学们课余多欣赏艺术作品,尝试从大自然中、从生活中发现美,拿起DV、画笔,操作键盘留住美。
——伟大的艺术家由此而诞生!我相信、我期待……板书设计:《走进春天》教学设计鲁版5·4制新教材初一美术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
本单元要求从不同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的表现形式,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了解山水画、风景画写生知识,认识不同美术作品对春天的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
本单元计划以五课时完成。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置为欣赏·评述课。
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对自然的春天和艺术家笔下的春天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艺术门类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语言对春天的赞颂,以媒体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发对春天的想象与联想,加深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实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美术课程标准》中要求: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基于此,本课时教学地点设于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采用“MAL综合艺术感教学模式”。
该模式初见于音乐教学,但其在美术欣赏·评述课的教学中同样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
“MAL综合艺术感教学模式”在本课中以抽象、概括、想象、迁移等心理规律为原理,以视觉认知、听觉感知、联想想象、情感体验、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为基础,实施聆听音乐、感受朗诵、欣赏画面、创造体验等教学活动,把音乐的节律表现、美术的形象描绘和文学的语言描述等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协作,发掘学生的感性潜能,丰富其感性世界,激发学生的自由表现和创作愿望及学习兴趣;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现能力、艺术鉴赏力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艺术创造力和审美素质……最终实现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的统一。
本课课堂教学结构和程序设置为“三段”、“五步”。
“三段”即按本课的教学内容的展开分为三大版块:引导阶段、发展阶段和评价阶段。
按教学活动的进展,前述的“三段”共包含五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程序:“引导阶段”含定向导趣——“说”春天、认知发现——“艺术”的春天和点拨导思——“艺术”之美三个环节;“发展阶段”含合作探究一个程序(内含搜集与交流、评述与创新两项内容);“评价阶段”含展示交流一个程序。
本课首先在春天的旋律中引导学生进入教室。
音乐、画面营造的春天的氛围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引导阶段,首先由“说”春天的过程引导学生回忆、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籍以定向其思维和丰富其生活经验;然后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配乐朗诵及同步美术作品(绘画、雕塑、摄影等)展示的影片,进一步使学生感受艺术家通过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语言所表现的春天,获得对春天的全新地、全方位地、立体地认知和体验……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该段影片中的艺术种类及其艺术语言作简要分析,了解艺术表现的共性与特性,进而引发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理解。
合作探究阶段中包含“搜集与交流”、“评述与创新”两个环节,交流、评述、创新是搜集的延续,其中结合名曲、文学、美术作品的媒体播放和展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美实践中。
各小组首先分工协作展开对以《春》为主题的音乐、美术、文学作品的上网浏览、查阅书刊、咨询学科老师等搜集活动,在获得目标后迅速展开讨论、评述和组内、组间的交流,同时,每位同学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自由选择课业,或描绘,或评述,或诵读,或演唱……在本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观念、资源共享意识和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艺术表现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其对艺术美的认识和体验。
在最后的评价阶段中,不同能力层次的同学展示自己选择的适合自我表现的课业任务,任何一位同学都能赢得掌声、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本课的课业设置涵盖了文学、美术、音乐三种艺术形式,层次不同,要求不同,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个性发展的空间。
本课业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创作一幅作品、达到某个水平,实际上只要他(她)参与了前面的活动——听了、看了、读了,他(她)就会有所感受,本课的教学目标即为实现。
本课以“春天”为主题,以自然美与艺术美为重点,综合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借助媒体手段,分层展开教学,注重审美体验,体现个性发展,为后面四课时的审美实践奠定了基础。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润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谐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