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代表着的地方文化特色,它反映着民众的现实生活。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由于电视网络现代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踊跃冲击,民众对淮海戏的兴致逐渐淡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目前,淮海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淮海剧团创立了不少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剧目,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戏曲化的传承不像西方那般有着系统的音乐书面理论,而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
故此淮海戏的传承传播在当下十分迫切。
.淮海戏是江苏北部淮海一带的地方戏。
其名称不一,俗称“三刮调”、“肘鼓子”或叫“拉后腔”,通常都称为淮海戏。
一、淮海戏在沐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的传承考察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使淮海戏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得以传承,从2008年开始,沐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率先开展了淮海戏进课堂的有益尝试。
他们以“熟悉淮海戏,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淮海戏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淮海戏唱段,提高艺术审美修养,并探索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
为了将淮海戏进课堂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该校还聘请江苏省淮海剧团名誉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杨秀英老师任顾问;国家一级作曲王安顺老师、县淮海剧团资深演员张洪兵、卢其树、李正东、华素梅、王美娟等6位老师为艺术指导,定期为音乐老师授课并长期指导该校少JL淮海戏小社团。
通过这种外引内培的方式,该校淮海戏专业师资队伍已基本健全。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淮海戏这门古老的艺术该校生根发芽,目前该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能会唱淮海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一、戏曲进校园的现状众所周知,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也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
在“新课标”中,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审美体验价值及文化传承价值.可见,在目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十分强调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弘扬,彰显我国民族音乐之传承传播价值..当前,中学音乐课程是多元化教育,由此引入多种艺术进入音乐课堂.十分突出地表现在音乐欣赏课上,许多学校适时的把地方戏曲引入了音乐课堂,并获得良好的效果.这也使广大中学生真正认识了地区性音乐风格,对戏曲艺术及淮海戏的喜爱与日俱增.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1、通过“地方戏曲进校园”实践活动,推动我县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培育师生的戏曲素养,为学生多样化发展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教给方法。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
3、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1、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戏曲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四、计划课时安排:总课时:7课时(以“越剧”为主开展)具体分配:1、准备、了解地方曲艺的基础知识、激发兴趣:1课时(1)越剧的起源(2)越剧的发展(3)越剧的特点(4)越剧流派的唱腔(5)越剧的传统剧目(6)有名气的剧院(7)越剧的角色行当2、曲目欣赏:3课时(1)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震(选自《穆桂英挂帅》)(吕派)(2)兴冲冲奉命把花送(选自《送花楼会》)(陆派)(3)手抚琴儿心悲惨(选自《沙漠王子》)(尹派)3、曲目学唱(必唱):3课时低段:(1)我家有个小九妹(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傅派)(2)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范派)高段:(1)我家有个小九妹(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傅派)(2)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范派)(3)正月十五是元宵(选自《王老虎抢亲》)(毕派)五、普及、欣赏: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班队活动等途径向学生推荐越剧曲目,以达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六、展示、评价:期未结束阶段校长室将组织人员进行抽样检查。
各校(区)可结合学校活动进行展示。
、活动目的:1、通过“地方曲艺进校园”实践活动,了解义乌地方曲艺,感受义乌地方曲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教给方法。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
3、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1、聘请校外辅导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曲艺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3、分组选择相关曲艺类型(在观看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及喜好自由选择)。
四、计划课时安排:总课时:10—15课时具体分配:(1)、准备、搜集材料、激发兴趣:3课时(2)、了解地方曲艺的基础知识:2课时(3)、技能培训与实践:8课时(4)、舞台会演:2课时五、活动设想:1、了解义乌地方曲艺,特别是具有佛堂地方特色的曲艺基础知识。
通过观看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走出去,请进来,采访地方曲艺艺人,接受思想和艺术教育;邀请文化馆工作人员、民间艺人指导学生掌握说唱的基本方法。
3、把地方曲艺唱腔板式(道情、花鼓)引入音乐课堂,提高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的能力。
4、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喜好在下列内容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安排具体活动时间、场所及辅导老师。
(1)、义乌道情——浙江道情的一支。
用义乌方言说唱。
流行于义乌、东阳、浦江一带。
据传,南宋时即有这种演唱形式,明清时盛行。
演唱者多为盲人。
一人说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演唱时左手击渔鼓,右手打简板,用以掌握节奏、过门。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也有多达10多字以上的长唱句。
曲调不多,只一个基本调,但演唱者根据内容、情绪,有多种唱腔,有平调、悲调、哭调等,按节奏分有紧板、中板、慢板等,能叙事,能抒情,可慷慨激奋,可凄凄泣诉,加上连说带唱,语言通顺、生动,甚是感人。
尤其是说唱与渔鼓、简板的演奏,配合紧密,声韵随和,抑扬顿挫有致,情感的抒发,气氛的渲染,富有感染力。
其曲目分“摊头”、“正本”、“长篇”三种。
摊头类似弹词的开篇,多在正本前加唱,都是篇幅较短的唱段;正本指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戏剧故事,有说有唱。
传统曲目多为历史传奇故事和民间动态轶事,约100余部。
如《飞龙传》、《乾隆游江南》、《武松》、《合同纸》等。
现代曲目有长篇《重建八大队》、《红色姐妹》等。
短篇有《虞小玉》、《祖国名山》、《怀念吴晗》等。
(2)、“义乌花鼓”,系曲艺的一个曲种。
流行于本市,并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演唱者多为女性盲艺人。
一人坐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表演时左手持小锣,挟腰鼓,右手持锣片及软鼓锤,以鼓和锣击节,并作过门以配合说唱。
唱腔平缓悲哀。
宜表演家庭小戏、家情故事及地方新闻轶事,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3)、小锣书,初名“醒世谈笑”,后称“小热昏”,现叫“小锣书”。
起源于清末民初。
通常一人说唱,以小锣伴奏。
50年代初,佛堂王正法、贾有福(艺名贾好笑,群众昵称之为“佛堂麻利”)。
30多年来,他们还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了许多笑话、故事,讽喻社会弊端,宣传好人好事,语言风趣,表演幽默。
(4)、讲故事,在农村较为普遍。
其活动无固定场所,内容包罗古今。
现在活动场所由原来的村头、庭院向茶馆、舞台发展。
传统节目《野猫变金猫》、《两个父亲》、《阿宝探亲》、《土秀才写斗方》等。
5、办橱窗展览,以宣传地方曲艺剧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
6、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创作和提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排练节目,以舞台会演检验成果。
戏曲进课堂的思考和策略之我见教育部关于在10个省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戏曲内容进行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全国中小学推广。
这个试点计划从公布之日起,便引发了各种质疑。
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说“没师资、不现实、拍脑袋决策、将会流于形式”等等,还是“增加学生负担、将会不了了之”也好,都有一定道理。
如果从只是增加音乐学习内容而非专业课程,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架起青少年通向传统文化的桥梁,是积极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等等这些角度来理解,我们觉得戏曲进课堂是一条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的有效途径!我校在2008年初开始就着手把锡剧、黄梅戏、京剧按不同年段引入课堂,经过约一个学年的初步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也收获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当然在实践活动中确实有不少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师资缺乏;没有相关的文字与有声教材;教学课时的安排;相关代表性曲目的选择;教师培训与专家引进的长效机制的建立等等。
下面就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理清思路、资料积累、解决师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做法:一、思路清楚,理念认同“传承”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学习、表演,在审美的视野和情趣等素养上会有较大的提升。
当然,对于本地区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会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我国有56个民族,各地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也组成了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喜爱戏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在青少年并未得到较好的传承。
而有的地方戏曲的生存状况也是令人堪忧,由于经费不足,新的文化活动形式的出现,使得许多地方戏曲的专业团体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境。
许多有志之士不断呼吁:戏曲要从孩子抓起!笔者也认为: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所以,戏曲之间也应是相通的。
我想我们应当借“京剧进课堂”的“东风”,让地方戏曲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锡剧是常州和无锡地区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具有当地浓郁的人文环境,在当地人的心理上有一定的基因,许多人从小可能就浸染于这种传统艺术的氛围中,而且这一艺术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存在着,比如人们在婚丧嫁娶的活动中,喜欢上演一些喜爱的锡剧。
它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晰,极具口语化,行腔柔美婉转,表演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锡剧作为江苏省戏曲剧种之一,是江苏人的骄傲,应该继承下去,走入学生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