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县山脚煤矿有限公司山脚煤矿安全风险管控计划二O一八年三月镇雄县山脚煤矿有限公司安全风险管控计划会审表镇雄县山脚煤矿有限公司山脚煤矿安全风险管控计划为了加强我矿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增强事故防控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降低安全风险,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以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结合本矿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煤矿企业贯彻党和国家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围绕“事故防范在于落实预防在先”这一中心,摸清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强化煤炭企业风险控制,有效促进煤炭企业隐患整改,切实推进煤炭企业建立和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对安全生产风险超前预控,规避安全风险,有效防范煤矿安全生产事故。
二、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对我矿安全风险预警防控的组织领导,有效防范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镇雄县山脚煤矿成立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毛福选(矿长)副组长:秦光国(总工程师)组员:苏坤凤、蒋义建、廖艳平、袁敏伦、毕克山、李征华、廖黄飞、吴家喜、李华伯、毛朝沛、文信建、邓申、张化美、彭龙举、程举藩、高建荣、滕树洪、赵小勇、胡祖友三、目标任务通过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预警防控,使安全隐患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减少煤矿一般事故,防范煤矿较大事故,杜绝和遏制重特大事故。
四、安全风险分析(一)矿井自然安全条件1、井田地质情况①区域地质区域内由老至新出露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地层,缺失上古生代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下古生界各系地层(除志留系缺失上统外)出露较齐全。
其中寒武系至奥陶系的各组地层展布在背斜核部,侏罗系地层与白垩系分布于向斜轴部,二叠系及三叠系展布于背向斜两翼,第四系地层零星分布于河流两岸及山间凹地与山麓地带。
②矿区地层矿区地表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长兴组(P2c),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飞仙关组(T1f)、永宁镇组(T1y)及第四系。
在采矿权开采深度450m以上,还存在下伏的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组玄武岩(P2β)及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
③构造矿区位于石坎向斜西翼,地质构造简单,石坎向斜轴向158°。
西翼地层倾角较东翼地层倾角缓1~2°,向斜北部收敛翘起,南部呈撇开之势,属基本对称向斜。
在山脚煤矿矿区范围外,即向斜轴部西侧有1条F1逆断层,其特征为:走向近南北向,地表大致沿镇雄-威信二级公路,地表东西向错动在吉兴煤矿新扩区煤层露头附近约5m,往南错动范围减小,约1-2m。
倾向向西;在ZK301、ZK202孔深134m、55m处均见该断层,表现为泥灰岩重复3-5m。
破碎带宽0.1-1m,落差约5m,倾角45°,该断层对煤层开采无影响。
③煤层顶、底板条件矿井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第二段(P2l2)的C5b、C6a煤层。
C5b煤层:煤层顶板、底板为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质泥岩类岩石自然抗压强度13.38~26.87 MPa,饱和抗压强度12.25~26.35 MPa,为较软弱—半坚硬岩组;泥岩类岩石自然抗压强度 4.88~14.22MPa,饱和抗压强度6.41~11.94 MPa,为软弱岩组,泥岩易吸水膨胀,发生底鼓现象,稳固性差。
C6a煤层:煤层顶底板为泥岩,自然抗压强度3.06~16.78MPa,饱和抗压强度 3.18~13.54MPa,为软弱—较软弱岩石,泥岩易吸水膨胀,发生底鼓现象,稳固性差。
④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本矿区地形以中高山为主,地形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矿区地层岩性以细碎屑岩为主,构造简单,龙潭组(P2l)为薄-中厚层状砂泥岩类软弱-半坚硬岩组,井巷围岩和煤层顶底板稳固性差-较好,局部地段易产生坍塌、片帮、底鼓等不良工程地质问题,故本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
在开采过程中应加强巷道顶、底、帮的支护管理工作,预防不良事故发生。
2、矿区水文地质矿区大部分资源储量位于侵蚀基准面之下;区内第四系覆盖层分布面积小且局部较厚,含水层均为裂隙弱含水层,地下水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补给循环条件差;地形有利于地表水排泄,目前,雨季矿井排水量为144m3/d,正常排水量为72m3/d。
且单位面积、单位降深涌水量甚少,亦未出现水害事故。
因此,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以裂隙、溶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
3、瓦斯、煤尘、煤层自燃根据历年瓦斯等级鉴定结论,矿井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8.87m3/t,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1.02m3/min,属瓦斯矿井。
根据云南省煤炭产品质量检验站的鉴定报告:C5b煤层自燃倾向性分类为II类,属自燃煤层,C6a煤层自燃倾向性分类为III类,属不易自燃煤层,C5b 煤层、C6a煤层无煤尘爆炸性(二)矿井生产系统1.开拓系统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斜井综合开拓,矿井现有三对井硐,即:+1408m主斜井,+1409m回风平硐,新掘+1418m回风斜井,目前+1418m 回风斜井正在施工之中,因此现矿井机械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仍利用原有的+1408m主斜井、+1409m回风平硐形成了生产系统进行扩能建设,后期+1418m新回风斜井形成后,矿井形成“两进一回”的通风线路,矿井投产水平为+1220m水平,首采工作面布置在+1290m区段,接替掘进工作面布置在+1220m运输巷及顺槽巷。
2.采煤系统由于矿井处于机械化升级改造建设之中,根据《镇雄县山脚煤矿2018年(30万吨/年机械化改造建设)计划》,2018年暂无采煤工作面回采。
3.掘进系统根据《镇雄县山脚煤矿有限公司2018年度建设计划》,2018年度矿井计划完成机械化升级改造扩建建设井巷工程3693m,其中新掘井巷工程量1286m,维护改造原有巷道工程量2407m。
全年计划组织两个岩巷掘进工作面和两个改扩维修点,目前新回风斜井正在施工中,井下仅布置一个岩巷掘进工作面(新回风斜井、回风上山)和两个改扩维修点(轨道暗斜井、11501采面回风巷)。
岩巷掘进工作面掘进方式为炮掘,采用锚网喷支护,改扩维修点掘进方式为镐掘,采用梯形工字钢支护。
4、提升、运输系统主斜井、轨道暗斜井选用JTKB-1.2×1.0型矿用提升绞车提升,斜巷施工采用采用JTKB-1.0×0.8型矿用提升绞车提升,皮带装载运输、架空行人装置在2018年还难以形成。
5、通风系统根据矿井的开拓部署及通风方式,矿井目前采用“一进一回”通风,新鲜风流由+1408m主斜井进入,经井底车场、暗主斜井(皮带斜井)、区段运输巷进入各掘进工作面及改扩维修点;掘进工作面和改扩维修点污风经回风巷、总回风上山,+1409m回风平硐、引风硐,然后由主要通风机排出地面;后期随着+1418m新回风斜井与+1350m 南运输巷贯通后,矿井通风系统随之改变,形成“两进一回”通风,即+1408m主斜井和+1409m辅助平硐(现回风平硐)进风,+1418m回风斜井回风。
岩巷掘进工作面及改扩维修点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供风,岩巷掘进工作面配备FBD№6.0/2×22型矿用隔爆压入式对旋轴流局部通风机,改扩维修点配备FBD№5.0/2×11型矿用隔爆压入式对旋轴流局部通风机,采用Φ500mm抗静电阻燃柔性风筒供风,可以满足要求。
6、供电系统矿设计生产规模为30万吨/年,矿井暂未完成双回路供电。
地面建有10KV变电所一座,矿井供电电源来自雨河35kV变电站10kV母线一段,供电距离约10km,电源稳定、可靠。
能满足矿井供电要求。
矿井在地面工业广场设10kV主变变电所,所内设1台S11-500/10/0.69kV型变压器,1台S11-200/10/0.40kV型变压器,供主井工业场地、井下所有用电设备用电。
矿井井下采用0.69kV单回路电源供电。
7、排水系统煤矿为斜井联合开拓,矿井采用两级排水。
+1290m区段布置胃临时水仓,安设了潜水泵抽排至+1350m水仓,于+1350m底部车场布置的水泵房集中排水,主排水泵通过排水管道经主斜井将井下涌水直接排至地面。
在+1350m标高设置水泵房,现安装有2台MD46-50×6型水泵,其中1台工作,1台备用。
MD46-50×6型水泵型离心式水泵配套防爆电动机功率为75kW(660V),水泵额定流量为55m3/h,额定扬程为300m。
矿井安装的两趟外径为108mm、壁厚为4mm的无缝钢管作为工作管路,排水管从水泵房经管子道沿主斜井铺设。
8、监测监控系统矿井选用瓦斯监控系统型号为KJ70N型,配备主机2台,1台工作,1台备用。
中心站至分站传输采用信号电缆,所有电缆均为阻燃型电缆。
电缆型号MHYV1×4×7。
信号电缆由主斜井进入井下,信号电缆之间采用防爆三通接线盒(K-2、K-3)连接。
矿井共安装5台KJ70N-F型中分站,安装各类传感器40台。
分别对矿井瓦斯、馈电、一氧化碳、温度、风速、设备开停、风门开关等进行实时监控。
安全监控系统完善,各类传感器配备有待完善,运行正常。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矿井设置了甲烷断电仪和风电闭锁装置,并按规定配备便携式瓦斯检测设备。
井下各类传感器的安设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AQ1029-2007行业标准要求。
9、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矿井通信系统为DDK-3A型,矿用数字式程控交换机1台,配备KTA-22型煤矿通讯安全耦合器,作为生产调度交换总机,选用MHYAV-30(2×0.8)型电缆2根,由主斜井下两根通信电缆,在井下用联络电缆将两根电缆相连接构成迂回通道,当任一条电缆出现故障时,可迅速转接保证井下正常的通信。
井下话机选用与KTA-22调度总机相配套的本安自动按键话机HAK-1。
矿调度室安装与本地通信网络相通的直拨电话。
为预防停电而中断通讯,在调度室设UPS电源备用。
井下电话机选用HAK-1型本安电话,作为井下各掘进工作面、井下各变电所、井下各水泵房、各绞车房及车场、装载点、回风上山和回风平硐等的固定通信。
设置电话的地点设立醒目的电话标志,并标明调度、救援等要电话号码,建立和完善井下通讯系统,确保随时畅通。
10、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矿井井下设置KJ125型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该系统由中心服务器、后备电源、避雷器、KJ349-F矿用隔爆兼本安型分站、KJ349-D本安型读卡器、KJ349-K本安型识别卡、KT111R-T、KDW660/220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源,矿用阻燃通信电缆组成,除中心服务器、后备电源、避雷器外的产品应有安全标志。
矿井共设置KJ349-F矿用隔爆兼本安型分站5台,KJ90-F16(D)本安型读卡器7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