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东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教材首先利用图2-3-1“水与地理环境”及问题,激发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学习水圈和水循环知识的兴趣。

在第一目“水圈的组成”中,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概念,接着运用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及文字介绍了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得出淡水资源的不足以及节约、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的结论。

在第二目“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中,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教材简要介绍了水循环的概念以及按空间范围不同所划分的三种水循环类型,重点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紧扣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加以阐明: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实现热量传输、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影响自然环境。

在对水资源的可更新性进行论述后,又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水资源的开采超过了更新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造成水资源枯竭的角度论述了水资源的有限性。

活动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主要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

活动题2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本节内容体现了圈层之间的联系性,为以后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1)运用有关材料和数据,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通过阅读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掌握主要环节及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学习者特征:对课本中的有关文字不理解,如势能动能,水质型缺水等;缺乏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策略:1.要求学生先学习课本,完成预习学案。

2.通过简图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即“以图带讲”的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水圈和水循环”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李白有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会么?(不是)(2)黄河水奔流到海,又如何回到黄河呢? (水循环)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圈和水循环。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从水循环的某个环节出发描述水循环过程。

小组合作绘制三种水循环示意图,即海陆间大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实物展台展示学习成果。

探究二:人类活动例如修水库、植树造林对水循环分别有什么影响?教师:修水库的作用之一是防洪。

水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洪水期蓄水,枯水期防水)教师:那么修水库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呢?(地表径流)教师:同样我们思考植树造林影响水循环的那些环节呢?(蒸腾、下渗、地表径流)探究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多媒体展示以下思考题1、我们中国有个成语“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不会发臭,为什么呢?印证水循环可以促进水体更新这一地理意义。

2、有人这样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来奔去不到海”,这反映了水资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总结我们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缺水。

有的是资源型缺水,有的是水质性缺水。

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三江并流处,山谷相间的地貌形态和水循环有关么?说明水循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同时说明圈层之间的联系。

探究四:不同补给类型的河流的径流量和哪些因素有关?多媒体展示以下思考问题1、学生读图2-3-4,分析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引申雨水补给类型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2、学生读图2-3-5,分析冰川补给的河流径流量与气温的关系。

引导学生注意并讨论1、2月份断流的原因,补充冰雪补给类型的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

另外补充东北地区河流的特点,画图演示,强调两个汛期“春汛”和“夏汛”,是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的特点。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水圈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规模海水的运动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一、水圈和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二)水循环的过程(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的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较难理解,通过设计探究问题,学生自己绘制水循环过程图,提高了学习兴趣。

本节课时间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问题探究 17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8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用景观图片引入。

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板书)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板书)(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板书)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板书)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打出投影胶片图3-1-2或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图3-1-2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生]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过渡:(提问)请几位去过不同地区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当地的景观和我们当地有什么不同。

并指出这种不同就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

并复习自然带的分布。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比如说我们如果坐火车从海南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生]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景观。

1.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读图]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3-1-3、3-1-4、3-1-5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师]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