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我与地坛》教学反思:《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诵读——体悟”法,诵读学生很投入,可是对文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体悟到。

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能从地坛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

我要求学生从第5、7节的描写中寻找答案,费了不少时间。

分析第二部分时学生虽诵读了,但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我建议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不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去,再有就是学生缺少那种人生经历,不能和文本产生对话。

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情感缺位了。

他们对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切已经习惯了,他们已经溺死在父辈爱的潮水中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

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问题的预设与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这个角度是成功的。

尽管课前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由于缺乏实践的原因,实际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所属的专题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爱生命,所以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琼珊在这里可以作为不热爱生命的反面典型。

另外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如何体现出他那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

实际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处作了铺垫。

通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积累了经验,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反思:我一直在积极探索“低起点,高落点”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的评价依据是:教学是否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是否注重教学环节的层递性;是否注意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是否注重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法与效度。

我觉得我的这堂课还是可用这些依据进行评价:开篇对圆和水的联想就很好的联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理解,品味,感悟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散文语言的品味,句式的套用就是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材料阅读后的谈感受以及“人生”的话题作文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后的反馈。

上完本课,我也深深感受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教学目的。

要真正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力行全过程落实”的三全理念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图片两组》教学反思:本文摄影照片占据了主要篇幅,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体现了新课程与时俱进的特色。

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摄影师通过画面来表现主题,通过形象来发言,通过镜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着文本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

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

通过图画和图片的文字说明把握图画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学习本课的难点就在于怎样去阅读一幅图片,明确他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也应该是一种语文能力。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解读图片信息的方法上,让学生能自己去解读一张图片,尤其是一张关于历史,关于战争的图片。

《六国论》教学反思:我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教师要有基本经验,能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其条件是教师对学生要十分了解。

就如同老农对土地和农时的了解很重要,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浇水,都要选择最佳时机。

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分钟的感觉都要准确,对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要操作熟练,否则,课堂不会流畅。

语文教学更是一种艺术。

同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大有学问。

怎样讲出一篇文章的个性文学常识是听老师的精彩介绍,还是让学生自已介绍一节课当中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掀起高潮,把学生的心扉撞开当学生的探究渐入佳境,怎样推动他们把思考再深入一下,使高中语文课堂达到应有的深度结束语如何将课堂的探究引向深入这台上的几分钟,就靠台下长时间的学习与探索。

著名教师授课,就像著名艺术家表演,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从这方面说,我的学养和经验的积累还差得远。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

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

然而,我错了。

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

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

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

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

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

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

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反思: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永远的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要忌浮虚,讲实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尺讲台,亦甘亦苦。

我愿把讲授语文课当成一门艺术,让它带给学生终生的享受,也给自己以人生的慰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有人曾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常读常新,“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好的文章何尝不是这样。

因此,我觉得在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欣赏好的文章,陶冶他们的性情,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落日》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我只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旁边认真倾听,个别地方稍加补充(尽量不打断他们)。

他们的讲解也许不很精彩,也许不够深入,但因为是自己读出来,品出来的,就能吸引学生。

从课后的检测结果来看,课堂效率并不低。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几位同学走上讲台,担任了老师的角色。

他们还有些紧张,也不太知道该如何驾驭课堂。

但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和热情的掌声已经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欢乐。

这种宝贵的经历是终身难忘的。

相信下次他们会更大胆,也会做得更好!看来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也是很有潜力的。

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教学反思:阅读课就是要牢牢抓住这两个大家熟知但却又很难把牢的特征,否则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

课堂上,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自由反复的诵读实践中对文本有了渐行渐深的解读,如让学生自选片段,自由朗读等,让学生品读细节就花了把阅读文本放在极为显著的位置,符合阅读教学一定要抓牢阅读的课程改革思想。

揣摩、品味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思想等。

把握文本中的那些很有语文研究价值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赏析文句、文段,去品味解读对人物的情感。

内容选择和处理都基本符合语文的要义,能够体现阅读教学的语文特质。

把引导学生获取文本中的语文味放在阅读教学中的首要位置,让教学全程始终彰显文本本身的语文性,我想阅读课应该这样去体现语文教学中的语文。

实际上,阅读是吸收,作文是表达。

积累、感悟是读的任务,为表达运用服务。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一条被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

苏教版新课程的设计,坚持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编写特色,并有所发展。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

因此,在选读篇目的教学中,我想挖掘读与写的结合点,组织片段写作训练,克服传统的“空”对“空”的指导。

描写对象是站在学生面前的“我”,让全体同学感受教师思想的宽容,让同学们人人有话说,人人畅所欲言,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点遗憾:教科书后的第三题的五则名家细节谈尚未链接;学生描写的片段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而无法展示,可能会影响学生表现自我的积极性。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由于他语言上的特点。

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

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

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记录: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一个男生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第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另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有点出乎意料,让我激动。

两种停顿就是两种气势,两种画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大师的手笔。

4、好的写景散文是连贯而一的,这里却是节选,使文章失去了应有的美感,也防碍了学生的理解。

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学生对于这个意大利电影导演的风格一无所知。

有点反感这种节选的形式。

这种经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断的朗读、品味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语言的美。

越来越感觉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早自习时间如果不是老师督促根本就不愿开口大声朗读。

学习是自觉的行为,只有怀有对知识的渴求之心,才能有所收获。

《边城》教学反思:《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