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34
(2)pH对产物合成的影响(续)
• pH对青霉素发酵的影响:
在不同pH范围内加糖,青霉素产量和糖耗不一样。
pH范围
糖耗 残糖 青霉素相对单位
pH6.0~6.3加糖 10% 0.5%
较高
pH6.6~6.9加糖
7% 0.2%

pH7.3~7.6 加糖 7% >0.5%

pH6.8控制加糖
<7% <0.2%
第六章
发酵条件 及过程控制
1
第一节 营养基质和菌体浓度的影响及其控制 第二节 温度的影响及其控制 第三节 pH的影响和控制 第四节 通气和搅拌 第五节 泡沫的影响和控制 第六节 二氧化碳和呼吸商 第七节 发酵终点的判断 第八节 发酵的优化控制 第九节 发酵过程的计算机控制 第十节 发酵过程的精确检测
qP / qPm
1.0-
μ < μC qP随μ减小而减小
μC 1.0 μ / μm
要保证生产菌获得最大的比生产速率,就必须维持较大的比生 长速率。
但是,过高的比生长速率造成过高的菌体浓度,造成不利影响:
19
过高的比生长速率和过高的菌体浓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1、 μ过高,S消耗过快,有限的营养基质只能用于生长, 而不足于产物合成。
22
第二节 温度的影响及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酶活
影响各种酶促反应的速度
发改酵变温发度酵升高液,的生物长理代性谢质加快:,生
产期提前。
温度
发温改酵度变温影菌度响体太基高代质,和谢菌氧产体的物容吸的易收合衰速老成度,方发向
酵周期缩短。
多影例响组:饱分温和次度溶小级氧于代浓3谢度0℃产,物合的成组金分霉素比的例能力强 如同:温黄毒一青度曲素霉微G等霉1素和生于毒最B3素物15适比,的℃生例在,生长分2只0长温别℃合度和为、成332代0:5四1℃℃、谢环,和1产素:2产3、0物生℃1:积青发1。霉酵累素所的的产最最生适适的温温黄度度曲为霉不2同5℃。
24
三、最适发酵温度的选择
选择既适合菌体生长又适合代谢产物合成的温度 可实行变温控制:在生长阶段选择适合菌体生长的温 度,在产物合成阶段,选择适合代谢产物合成的温度。 确定最适发酵温度还应参考其它发酵条件: 在较差通气条件下,降低发酵温度对发酵有利 培养基成分较易被利用或较稀薄时,降低发酵温度有利
(NaOH、HCl、CaCO3); • 发酵过程中加入生理酸性或碱性基质,通过代谢调节pH;
33
(2)pH对产物合成的影响
• pH影响代谢方向: pH不同,往往引起菌体代谢过程不同, 使代谢产物的质量和比例发生改变。 e.g. 黑曲霉发酵:pH2~3, 柠檬酸;pH接近中性,草酸 酵母菌发酵:pH4.5~5.0,酒精;pH8.0,酒精、醋酸 和甘油 谷氨酸发酵:pH7.0~8.0,谷氨酸;pH5.0~5.8, 谷酰胺 和N-乙酰谷酰胺
3
第一节 营养基质和菌体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一、碳源
(一)碳源种类的影响及控制
迅速利用的碳源
缓慢利用的碳源
• 种类:葡萄糖
种类:淀粉、乳糖、蔗糖、
• 优点:
麦芽糖、玉米油
吸收快,利用快,能迅速参 优点:
加代谢合成菌体和产生能量 不易产生分解产物阻遏效
• 缺点: 有些品种产生分解产物 阻
应。有利于延长次级代谢 产物的分泌期
11
二、氮源的影响和控制
(一)氮源的种类影响
迅速利用的氮源
缓慢利用的氮源
• 种类:氨水、铵盐和玉米浆 种类:黄豆饼粉、花生饼粉、
• 优点:
和棉子饼粉
易被菌体利用,明显促进菌 优点:
体生长
利用缓慢,有利于延长次
• 缺点: 对于有些品种高浓度的铵离
级代谢产物的分泌期。 防止早衰。
子抑制产物合成
OUR
XC X / Xm 1.0 在发酵过程中,控制目标为保持稳定的临界菌体浓度和 临界比生长速率,以维持呼吸临界溶氧浓度为前提的耗氧 速率与供氧速率的平衡,从而使产物合成速率和比速率达 到最大值。
21
生长速度和菌体浓度的控制方法 • 确定基础培养基的适当配比,防止培养基
过于丰富或过于稀薄。 • 通过调节中间补料的速度和量来控制。
28
1)发酵液中pH变化的基本原理(续)
• 引起发酵液中pH上升的因素 (1)C/N过低(N源过多),氨基氮(NH4+)释放; (2)中间补料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 (3)生理碱性盐的利用; (4)碱性产物形成。
29
2)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
• 生长阶段:pH相对于起始pH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 生产阶段:pH趋于稳定,维持在最适于产物合成
缺点:
溶解度低,发酵液粘度大。
12
(二)氮源种类的控制 发酵工业中常采用含迅速利用的氮源和缓慢利用 的氮源的混合氮源。
迅速利用的氮源促进菌体生长繁殖,缓慢利用的氮源, 满足产物合成,可延长合成期,延缓自溶期。
13
(三)氮源浓度的影响控制 氮源浓度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量与方向都有影响。 氮源浓度的控制: 控制基础培养基中的配比。 通过补加氮源。
成。 (10mM以下) • 一般在基础培养基中采用适宜浓度。 对于初级代谢产物,磷酸盐浓度采用足量。 对于次级代谢产物,磷酸盐浓度采用生长亚适量。 • 一般磷酸盐采用单消,防止发生沉淀反应使溶磷量
达不到最适量。 • 要控制有机氮源中的磷含量,以防溶磷量超过最适
量。 • 当菌体生长缓慢时,可适当补加适量的磷,促进菌
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机制
23
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发酵热 = 生物热 + 搅拌热 - 蒸发热 - 显热 - 辐射热
生物热:产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热量。 搅拌热:由于搅拌器的转动引起液体的摩擦产生的热量。 影蒸响发搅生热拌物:热热发=的酵P 因/液V素蒸36:发0水1(分k带J/走h)的热量。 与与显G菌菌热P3-空/6种龄:V0气-遗有发1通重-传关酵机气Q量特:排械蒸条流发性对气能件量=有数散转G下,关生(发变I单k出长带g为-位干I期进走热体空)生的能积气物热的发/热h量热酵;最。功液大当所。量消,耗K的j/功(率kw,·khw)/m3 与辐I进营射、养热I出基:-发质由酵有于罐关罐进内气外、的排温气差的,热辐焓射,带K走J/的Kg热干量空。气 与产量有关
8
补糖量的控制 经验法
• 根据经验,以最高产量的罐批的加糖率为指标,并依 据菌体浓度、一定时间内的糖比消耗速率和残糖等加 以修正。
例: 青霉素发酵开始补糖在残糖降至1.5%, pH开始回升时补 糖。补糖量以最高罐批经验量为参考。 每小时 前期0~40h 中期40~90h 后期90h以后 加糖量 0.08%-0.15% 0.15% - 0.18% 0.15% -0.18%
最高
速率恒定(0.055%/h)
*采用pH控制补糖速率的意义
35
3. 最适pH的选择
• 选择pH准则:获得最大比生产速率和合适的菌体量, 以获得最高产量。
配制不同初始pH的 培养基,摇瓶考察 发酵情况
pH对产海藻酸裂解酶的影响
36
(1)pH调节方法
• 配制合适的培养基,有很好的缓冲能力; • 发酵过程中加入非营养基质的酸碱调节剂
1)发酵液中pH变化的基本原理
• 微生物代谢对pH影响主要在两种情况下发生:①酸性 或碱性代谢产物的生成或释放;②菌体对培养基中生 理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利用。
• 引起发酵液中pH下降的因素 (1)C/N过高,或中间补糖过多,溶氧不足,致使有机
酸积累,pH下降; (2)消泡剂加得过多:脂肪酸增加; (3)生理酸性盐的利用; (4)酸性产物形成:如有机酸发酵。
体生长。
16
四、 菌体生长速度和菌体浓度的影响及控制
影响菌体浓度的因素
• 菌体浓度的增加速度(生长速度)与微生物的种 类和自身的遗传特性有关
菌体浓度的增加速度(生长速度)与营养基质的 种类和浓度有关 ( μ 正比于S )
当存在基质抑制作用时或造成高渗透压时,高浓 度营养基质引起生长速率下降。
31
(1)pH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pH对生长的影响机制
对E合成的影响

对对EA活TP性生的产影率响影响AT:P
, x

影响菌体细胞膜电荷状况,引起膜的渗透性的变化,
因而影响菌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分泌。
影响培养基某些重要营养物质和中间代谢产物的离
解,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
补氮的依据:残氮量、pH值、菌体量
14
补氮量的控制 • 经验法: 依据使pH升高0.1而通入氨水的量来计算。 依据残氮量和工艺控制残氮量来计算。 • 动力学方法; 通过qN、μ、 qP ,计算每小时的补氮量。
15
三、磷酸盐的影响和控制
• 磷酸盐能明显促进产生菌的生长。(0.32-300mM) • 对于次级代谢产物,高浓度的磷酸盐能抑制产物合
遏效应。
缺点:
溶解度低,发酵液粘度大。
4
碳源种类的控制
发酵工业中常采用含迅速利用的碳源和缓慢利用的碳源的 混合碳源。 迅速利用的碳源满足菌体生长的消耗, 缓慢利用的碳源,满足产物合成,可延长合成期,提高产 量,并可解除葡萄糖效应。
5
(二)碳源浓度的影响
S过小
μ < μC
qP随μ减小而减小
S过大
μ >> μC
OUR增大
X >> X C
CL < CL C
qP减小
粘度增大
Kla减小
产生分解产物阻遏作用的碳源浓度过大,会抑制产物合成。
6
(三)碳源浓度的控制
在发酵过程中,补加糖类控制碳源浓度 补料的类型:
1、流加 2、少量多次的加入 3、多量少次的加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