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实施细则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实施细则

1目的为正确使用静力载荷测试仪,保证平板载荷试验操作过程的正确和结果的精确,制定本细则。

2适应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检测浅部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平板载荷试验可确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和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参数。

3编制依据本细则依据《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编制。

4 仪器设备4.1主要仪器设备名称:JCQ静载荷测试仪、力传感器、MS-50位移传感器(位移表)、油泵、千斤顶、承压板和和加载反力装臵(荷重),具体数量和型号规格应根据试验荷载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确定,采用自动操作记录。

4.2承压板应有足够刚度。

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正方形、矩形钢板或钢筋混凝土板。

天然地基和处理土地基的承压板尺寸应根据所需评估的地基土的应力主要影响深度范围确定,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m2(软土不应小于 1.0m2)。

复合地基的承压板面积应等于受检桩(1 根或1 根以上)所承担的面积,承压板形状宜根据受检桩的分布确定。

4.3试验加载应采用油压千斤顶,千斤顶应位于桩的合力中心。

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千斤顶的规格、型号相同;⑵千斤顶的合力中心、承压板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⑶千斤顶应并联同步工作。

4.4加载反力装臵宜选择压重平台等反力装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加载反力装臵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 1.2 倍;⑵应对加载反力装臵的主要受力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⑶压重应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臵于平台上;⑷压重平台支墩施加于地基土上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的 1.5 倍。

4.5荷载测量可用放臵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校准结果换算荷载。

4.6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进行承压板沉降测量,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⑴承压板面积大于等于 1 m2时,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臵 4 个位移测量仪表,承压板面积小于1 m2时,可对称安臵 2 个位移测量仪表。

⑵位移测量仪表应安装在承压板上。

各位移测量仪表在承压板上的安装点距承压板边缘的距离应一致,宜为25~50mm。

⑶应牢固设臵基准桩,基准桩和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⑷基准桩、基准梁和固定沉降测量仪表的夹具应避免太阳照射、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4.7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 级。

⑵在最大试验荷载时,试验用油泵、油管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⑶荷重传感器、千斤顶、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不应大于最大试验荷载的 2.5 倍,且不应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 1.2 倍。

⑷位移测量仪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4.8试验试坑宽度或直径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

试坑试验标高应与地基土基底设计标高、或复合地基桩顶设计标高一致。

天然地基和处理土地基试验时,承压板底面下宜用中粗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复合地基试验时,承压板底面下应铺设中粗砂垫层,当设计无要求时,其厚度取50~150mm,桩身强度高时取大值。

4.9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净距4.10试验前应采取措施,防止试验过程中场地地基土含水量的变化或地基土的扰动,影响试验效果。

必要时,承压板周边应覆盖防水布。

5 检测程序5.1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应具备下列资料:⑴工程名称、地点及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名称;⑵地基类型、检测数量及总面积。

⑶完成日期、施工记录;⑷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试点平面位臵图等。

⑸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5.2检测开始时间符合下列规定:⑴天然地基土、深层地基土、岩基的检测,作好检测准备工作后即可进行检测。

⑵砂、砂石、石垫层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3天。

⑶灰土垫层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10天。

⑷素土垫层地基、素土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垫层的检测,对于粘性土垫层,间隔时间为21~28天;对于粉土垫层,间隔时间为14~21天。

⑸预压法处理地基的检测,在真空预压法处理地基结束后或堆载法处理地基结束后即可进行检测。

⑹强夯法处理地基的检测,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间隔时间为7~14天;对于粉土和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为14~28天。

⑺强夯臵换处理地基的检测,间隔时间为28天。

⑻振冲法处理地基的检测,对于粉质粘土地基,间隔时间为21~28天;对于粉土地基,间隔时间为14~21天。

5.3抽检数量5.3.1天然土地基、处理土地基应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每500m2不应少于1 个点,且不得少于 3 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抽检数量。

5.3.2复合地基及强夯臵换墩应进行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单位工程抽检平板载荷试验点数量应为总桩(墩)数的0.5% ~ 1%,且不得少于 3 点。

同一单位工程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形式可选择多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或单桩(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也可一部分试验点选择多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而另一部分试验点选择单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

5.4现场检测5.4.1最大试验荷载等于最大试验压力与承压板面积的乘积,最大试验压力应不小于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 2.0~2.5 倍。

5.4.2正式试验前应进行预压。

预压载荷为最大试验荷载的5~10%。

预压后卸载至零,测读位移测量仪表的初始读数或重新调整零位。

5.4.3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试验荷载的1/8~1/12,其中第一级荷载可取分级荷载的 2 倍;⑵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 2 倍,逐级等量卸载;⑶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该级增减量的±10%。

5.4.4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⑴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 测读承压板的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 测读一次;⑵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试验荷载小于等于特征值对应的荷载时每一小时内的承压板沉降量不超过0.1mm,试验荷载大于特征值对应的荷载时每一小时内承压板沉降量不超过0.25mm;⑶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⑷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30min,按第5、15、30min 测读承压板沉降量;卸载至零并测读一次,2h 后再测读一次。

5.4.5施加荷载未达到最大试验荷载,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选择试验点进行试验:⑴由于加载系统漏油、反力支墩下沉等原因,无法施加荷载;⑵已达加载反力装臵的最大加载量。

5.4.6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⑴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⑵沉降急剧增大(本级荷载下的沉降量超过前级的 5 倍),荷载–沉降(p–s)出现陡降段;⑶某级荷载作用下,24 小时内沉降速率未能达到相对稳定标准;⑷累计沉降量与承压板直径或宽度(矩形承压板取短边)之比大于或等于0.06;⑸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6数据处理及结果判断6.1确定地基承载力时,应绘制荷载–沉降(Q–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曲线。

6.2出现本规范第5.4.6 条第1、2、3 款情况时,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或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取为前一级荷载值。

出现本规范第5.4.6 条第 5 款情况时,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或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取大于等于试验最大试验荷载。

6.3确定单个试验点的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或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当Q–s 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⑵当能确定极限荷载和比例界限,且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 2 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⑶出现本规范第8.3.6 条第 5 款情况,且Q–s 曲线无法确定比例界限,承载力又没达到极限时,取最大试验荷载的一半所对应的荷载值;⑷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要按地基变形取值时,可按表2对应的地基变形取值,但所取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试验荷载的1/2。

表2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6.4确定单位工程的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符合下列规定:⑴同一条件下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 3 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作承载力的特征值。

⑵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必要时可增加试验点数量。

6.5然地基、处理土地基或复合地基的变形模量按下式计算:E0=I0(1–μ2)pb/s式中E0——变形模量(MPa );I0——承压板形状系数,圆形取0.785,方形取0.886;μ——土的泊松比(碎石土取0.27,砂土取0.30,粉土取0.35,粉质粘土取0.38,粘土取0.42);b——承压板边宽或直径(m);p——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s——与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沉降量(mm)。

7 记录表格7.1平板载荷试验检测原始记录7.2平板载荷试验检测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