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期间学校布置的征文一篇《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网格》(个人独立完成,部分资料参考互联网)
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网格
如果世界上的每人都给我一点钱,那该有多好——小时侯,我们常常这样想。
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了。
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够利用网格把世界上所有的IT资源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那么,什么是网格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谈谈为什么会在IT界出现网格。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处理方式为大型主机集中处理,在这种处理方式下,无论是在物理上还是逻辑上平台都是集中的,也就是我们把所有任务都留给服务器去做,其他机器(客户端)都闲置,这样最浪费资源(浪费了大量资源),当然是不合理的;
第二代处理方式为客户端/服务器型的处理模式,存在数量众多的服务器与客户终端,无论是在物理上还是逻辑上平台都是分散的。
也就是任务只分配给相关的机器去做。
可想而知,这样总是存在有的机器非常繁忙,而有的机器却常常是闲置的,这种配置虽然把服务器的任务分担了一些,但还不是最合理的;
第三代处理方式就是网格计算,它是物理上分散、逻辑上集中的方式,它是把所有的联入网格的机器在逻辑上则可以作为一台计算机来使用。
举例来说,企业可以在由数据库服务器联结而成的网格上,运行财务报表和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
在月底结算财务报表时,数据库管理员可以自动把数量更多的服务器拨出来做财务运算,弹性应对需求高峰。
Charles Phillips谈道,网格计算可以把大批的服务器、存储系统和网络组合成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分摊工作负荷给众多机器,来提升复杂运算工作的处理能力。
这样就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
到此,我们可以对网格,在互联网上也就是网格计算做一个大致的定义:所谓网格计算,是指在逻辑上将接入网络的多台计算机作为一台计算机使用,通过提高各台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使其整体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甚至与超级计算机媲美。
在网格计算模式下,系统可以自动向每台计算机分配处理任务。
如果其中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其它的计算机可以自动替代它并继续进行处理。
网格计算的实质就是集中利用分散的IT资源。
对此,我们举例说明一下:
设想: 一家票务公司要销售滚石乐队的告别演出门票,IT部门经理担心,开始网上售票后,公司的服务器和软件会不会不堪重负?但实际上该公司并没有增加数十个服务器和存储系统,有关IT人员只是拧开开关,将公司的骨干网与一个“网格”相联。
结果公司在3分钟内销售了90万张门票,没有一个顾客因系统处理能力不足而被拒之门外。
有了网格计算,那些没有能力购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超级计算机的机构,也能利用其巨大的计算能力。
网格有如此强大的功能,(那我们能对它进行怎样的利用呢?)那它到现在已经得到了怎样的利用了呢?
政府投入巨资开展研究是竞争的一大焦点。
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到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启动了大型网格研究计划,并得到了产业界的大力支持。
英国政府已投资1亿英镑,用来研制“英国国家网格(NK National Grid)”。
美国政府用于网络技术的基础研究经费则已达5亿美元。
美国军方正规划实施一个宏大的网格计划,叫做“全球信息网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预计在2020年完成。
作为这个计划的一部分,美国海军陆战队已启动了一个耗资160亿美元、历时8年的项目。
针对商业领域的竞争也已经开始,主要IT厂商早就为获得网格计算的控制权展开了竞争。
“10g”清楚地表明Oracle已经为迎接“Grid(网格)时代”的来临做好了准备。
同时发布的产品包括Oracle DataBase 10g、Oracle Application Server 10g和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10g。
Sun、Microsoft、HP、Compaq、IBM等都摩拳擦掌,要在这一新领域里有所作为。
仅去年,IBM就宣布在网格计算领域投资40亿美元,在全球建设40家数据中心,其投资力度和商业计划都很惊人。
事实上我国对网格在2000年就有所关注,到底我国能不能赶上这趟技术班车呢,就有待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