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风家教故事八篇

家风家教故事八篇

家风家教故事八篇家风家教故事八篇【篇一】“陈大妈,儿子又带您出来晒太阳啦!您真有福气啊!下辈对您这么好。

我们看着都羡慕呢!”每每和邻里街坊们一起闲谈的时候,陈大妈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不为别的,只因为陈大妈有个和睦的好家庭。

陈大妈的儿子——老藏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老藏全名藏模俊,霍山县衡山镇古城社区居民。

说起老藏敬老孝老,可谓有口皆碑,可他常说:“没什么好夸赞的,孝敬父母是子女的本分。

只要工作不忙,就陪在老人身边。

这也是给下辈做表率,言传身教嘛。

”家庭和睦,他对父母尽心侍奉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

可是老藏却用实际行动反驳了这句话。

老藏的父亲有腿疾,不能走远路,终年只能在家里来回走动,吃饭也要家人搀扶,母亲也患有多种疾病常年需要照顾。

为了让老人们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他和妻子一直陪在父母身边,事无巨细尽心侍奉。

20多年来,一家人没有红过一次眼,没吵过一次架,老藏一家也成了街坊邻居羡慕的对象。

2016年老藏的父亲去世了,老藏更加明白了“尽孝要及时”的道理,只要是母亲想要的,老藏都尽量满足,生怕哪一点做的不好惹老人不高兴。

老藏说,如今只有母亲一个,他更要好好孝顺,不留遗憾。

做饭、洗脚、剪指甲、聊天、带母亲出去玩……早已成了老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孝心传承,他为子女做好榜样老藏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大家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邻居们都夸老藏是个“好儿子”,妻子说他是“好丈夫”,女儿说他是“好父亲”。

他妻子常说:“每当看到我家老藏忙前忙后伺候婆婆,我就知道自己嫁对了人。

他的细心、耐心、孝心,都感动着我,作为妻子,我必须和他并肩站在一起,好好侍奉婆婆,教育女儿,不能给我们家老藏丢脸”。

他女儿告诉我们:“每次回家听到别人夸赞爸爸和妈妈,我都感到无比光荣。

作为他们唯一的女儿,我一定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好品质、好行为,做个他们的孝顺女儿”。

老藏的孝行带动了妻女,一家人和和气气,妻贤女孝,邻里亲善。

及人之老,他是大家的“好儿子”对于邻居李奶奶来说,她又多了个好儿子。

“有次家里来小偷,就我一个在家,吓得我不敢在家里待了。

那几天,都是模俊天天来陪着我,还给我做饭,真的不容易。

做了这么多年邻居,他对我们就跟对自己父母一样,是我们大家的好儿子。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住在一起,搭把手,帮帮忙,那都不是事。

”老藏憨憨地对我们说。

当问到老张的孝字经时,他说,“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也没明确立过什么家训。

父母年轻时,为生活和子女奔波,如今老了,没有什么比陪伴在他们身边更让他们高兴的了。

父母用青春换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就用孝心换父母的幸福晚年。

我们的父母以前也是这样对待上辈的。

现在自己也为人父母,这样做也是给女儿当个榜样。

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嘛!”【篇二】每年年三十,吃过年夜饭,父亲都会带着我们一家人来到烈士陵园,给长眠在那里的一位革命烈士“送灯”,烈士名叫黎本益,论辈份我称呼他爷爷,对于他的了解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文史资料得到——家境贫寒,年仅16岁就怀着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牺牲时年仅28岁。

按老家习俗,年三十这一天,要给已故长辈送盏长明灯,父亲便一直坚持这样做,几十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后来,父亲老了,我们劝他“上灯也不是非得亲自去,您年纪大了,把自己照顾好最要紧,现在生活这样好,万一有个闪失,可划不来。

”父亲听了,坚决不同意,还为此跟我们置了气,他说:“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了,人也越来越舒坦,可做人呐,不能忘了本,不要忘了现在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一定要亲自去。

”是啊,做人不能忘本。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我们是农民的孩子,勤劳朴素、不畏艰险是我们身上的特质。

我的父母均出身农村,特别是父亲,爷爷奶奶走得早,父亲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苦难的经历让他深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重要,而这也成了我们最常听的“唠叨”,他总是说,“人啊,要知足,不能因为现在条件好了就追求享受,能吃饱穿暖就行了,与你们的本益爷爷相比,你们的生活……”回想起这些,儿时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日夜操劳、母亲在灯下缝缝补补的画面又浮现在我眼前,无比清晰,无比温暖。

我突然明白了,父亲是想用这种最虔诚的方式来守住心中的那个“本”。

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由无数像黎本益那样的革命先烈在艰苦的条件下,抛舍个人一切所换来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忘却的“本”。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要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个“本”常记于心,更要把这个接力棒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以良好的家风筑起民族的希望。

【篇三】叮铃铃…刚进家门,来不及放下手中物品,掏出手机一看,是单位领导打来电话,已经下班了,这时候来电话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带着疑惑摁下了接听键,电话那头是领导略显急促的话语“刚接到上级纪委通知,借调你去省纪委参与相关案件查办工作,你晚上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出发……”“什么案件?需要多长时间?”一连串的疑问换来一连串的“不清楚”……晚饭时,妻子和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互相分享着一天中各自的所见所闻,我则在一旁默默地夹菜吃饭,想着如何跟家人道出这次的分别。

自从到纪委工作以来,参与大大小小的案件调查不在少数,一办案就要出差,少则半年,长则一年,这期间,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靠妻子一个人操持,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定期还得探望两边的父母,妻子默默地承受,从无怨言。

这次出门不知又要呆多长时间……想到这里,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妻子察觉到我的反常,问道:“怎么啦?”“额…晚上你帮我收拾几件衣服”“怎么,又要出差?”“嗯,明天一早走,我不在家的时候,辛苦你啦……”“嗨,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婆婆妈妈啦?”妻子笑着打断我说,“放心吧,这么多年,又不是第一次了,正因为组织上相信你,才会把重担交给你,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看着妻子鼓励的眼神,我的内心充满感激与愧疚。

作为党员,妻子深知“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腐败不除,则四维不张,四维不张,则国将不国,国衰则家败”的道理。

这么多年来,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让她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给予我莫大的支持。

是啊,广大奋战在一线的纪检人,正是因为有了家人们的理解与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家人们的默默奉献,才使得我们能够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在与腐败作斗争的漫长道路上,永远以最高昂的斗志、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篇四】我出生于安徽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家庭,既非官宦世家,也非书香门第,薛姓在历史上也不曾是什么名门望族。

所以家风是什么,对于出生于90年代后的我来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

“家风”,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词语外延是——“传承”。

看到这些,我似乎慢慢在时光碎片中捕捉到一些记忆中的家风。

奶奶今年89岁了,却极为端庄守礼,全无农村老阿嬷的世俗气,她是旧社会的淑女,老家芜湖繁昌。

在那个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年代,从芜湖繁昌嫁到合肥肥东,已是远嫁了。

彼时的爷爷家只是寒门,爷爷跟所有农民一样整天在黄土地里刨生活,吃的是粗米饭,住的是土坯瓦顶。

可是当年奶奶就依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带着几匹红布,乘船渡过长江,过来嫁了一个结婚前连一面都不曾亲见的爷爷。

婚后奶奶不怨家远,不叹家贫,和爷爷岁月静好,蓬门陋室中倒也把生活的清苦过成了甘甜。

后来,农村土改,家里有了土地,爷爷又因为早年读了些书,认识字,在村里做了个会计。

日子渐渐好起来了,几个儿女也陆续出生,奶奶有四个女儿,两个儿子,最小的儿子便是我的父亲。

奶奶的大女儿最是聪明漂亮,乖巧懂事,却在不到五岁的时候夭折了。

据说某一天奶奶在后院的水井旁洗衣,大女儿在一旁陪伴,顷刻间老院的土墙倒下了,从此奶奶的长女没了,奶奶也留下了终身的腿疾,一遇阴雨天就痛。

我年少时奶奶就跟我说过无数遍这段往事,每每说完,她眼里都有莹莹点点的泪光闪动,我想,爱女在眼前死去,是奶奶终身的痛了。

不料,父亲九岁时,爷爷竟因为骨瘤去世了。

家中的顶梁柱瞬间崩塌,面对五个弱子,一对高堂,奶奶是真正无助了。

有人劝她回乡改嫁,但她牙关紧咬,默默地做了一个孀妻寡母。

她穿破衣,咽糠饭,却从不委屈孩子,一块较好的补丁也要补到孩子的衣服上去,家中一贫如洗,却让她的五个孩子都读了书。

她像村里的男人一样,挽起袖子、裤腿,起早摸黑地带着孩子下田劳作,撑起了全家的生活。

族亲中曾有人欺她失去丈夫,孩子又小,多次打家里田亩的主意,奶奶拉着孩子去控诉,甚至誓死保卫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田亩,她倔强地挺立,不退让,不屈从,悲壮又决绝。

几十年红尘岁月已过,时光淘洗,美人老去。

如今奶奶的五个儿女都各自成了家,子孙如藤蔓伸展,瓜瓞绵绵,都在各自的命运里浮沉挣扎。

听人说,奶奶年轻时是美丽的,一头青丝总梳得一丝不乱,发髻光滑,簪着雪白的银篦银簪。

现在年近九十的她头发脱落稀疏,长发已剪了三十多年了,却还是每天梳得服服帖帖,衣衫也干净清爽。

她不喜欢跟我们住在城里,晕车,又嫌吵,多年前就坚持要一个人回乡下住,父亲拗不过,只好在老家为她盖了新居。

初夏时节,秧苗青绿,栀子吐芬,奶奶喜欢穿一身家织布的连襟盘扣的褂子,或蓝衫或白衫,坐在檐下看守门前场地翻晒的粮食,眉目从容安然。

簌簌的枣花落在她的衣巾上,斑驳的叶影跳跃在她的发上,脸上,细细碎碎地追逐嬉闹。

奶奶这一生忙碌艰辛,她是农村的一枚平凡至极的小人物,却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她用几十年岁月的言传身教,教育了她的五个儿女,教会他们坚韧,务实,勤俭和仁德。

也让我们这些孙辈,时刻谨记她做人的道理,不敢忘却。

如今我也成了家,我想,如果我要从这个家里传承什么,如果这个家有什么东西是能让我终生受益的,那一定是奶奶用她一生的时光酿造的这一杯醇厚的家风美酒——酒中满溢着坚韧,务实,勤俭和仁德。

【篇五】“包容、诚信、勤学、进取、自省”,这是霍山县公安局上土市派出所所长**的微信签名,也是他为家人立下的家规。

**自小受到家族浓厚家风的影响,牢记“奉先祖,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友朋;睦宗族、和相邻;别夫妇、教子孙”,谨遵恪守,不敢相忘。

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他把这种严谨的家风带给了爱人和孩子,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家规。

包容**无论在哪里工作,总能与同志融洽相处,互帮互助。

“每个人都有毛病,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能只看他人不足,更要看到他人优点”,这是**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上土市派出所任所长这几年,在他的影响下,大家从没红过脸,争过嘴。

但“包容”不是“和稀泥”,**的包容不是无原则的,他只要发现了不良现象,就坚决予以批评指正。

为纠正同志们身上发现的不良思想和苗头倾向,他经常与同事开展谈心谈话,该所也因此连续三年获得市局“零违纪所队”光荣称号。

**是**镇司法所的一名人民调解员,多年来从事群众纠纷调解工作,工作态度好、能力强、方法多、效率高,为人正直、品德高尚、仗义执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