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课程论文题目艾滋病简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公共管理类班级:公管(3)班学号:201102111138 学生姓名:谢子豪1.论文摘要:艾滋病:取自其英文acp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 roome的缩写的音译名AIDS。
学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后天性免疫失效缺损”症。
汉语称之为“艾滋病”。
是一种新发现的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爱病病毒)感染传播的传染病。
此病菌1981年首先在美国报告首例病人,1982年正式命名,由其有强烈的传染性和高度的致命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惧,被称之为:“当代人类新瘟疫”、“超级癌症”、二十世纪新世界鼠疫“。
目前已成为毒害面最广的全球性卫生问题,至今为至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几乎无一例处走向死亡,据有关方面介绍载止199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毒感染者17316例,其中,艾滋病患者647例,死亡356例,疫性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有关专家预计,到去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者已超过50万人。
作为其促进艾滋病传播的性病,近年来在我国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每年以年发率上升20—30%的速度增加。
2.基本概述2.1 简介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疾病复合感染而死亡。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年至9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2.2起源发展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某慈善组织做了一批针对某流行病疫苗捐给非洲某国,但他们不知道做疫苗用的黑猩猩携带有艾滋病毒。
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 进化而来。
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
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
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
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
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
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
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
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
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
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
据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3.艾滋病病理情况3.1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人和病体携带者,目前的大量事实证明,艾滋病主要是通过体液加以传播,在实验室中已从病人的血液唾液、眼泪、乳汁、尿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出艾滋病病毒,但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精液和血液,世界卫生组织上1986年12月公布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已证实的传播途径:1、与感染者有过密切的性接触;2、被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3、受感染的母亲传染给新生儿(可由母体垂直感染);4、静脉注射毒品者,或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5、用感染者的器官、其他组织精液作为供体。
未证实的传播途径:1、偶然的社交接触,包括日常工作、学校等中的接触;2、食物或水;3、经空气、粪便或经口途径;4、昆虫等。
3.2 发病机理艾滋病病毒是当代最新发现的一种致命性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专门侵害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4淋巴细胞,从而使T—4淋巴细胞过早老化、死亡。
于是T—4淋巴细胞大量减少,继而使个免疫系统的功能衰退直至丧失,造成人体对任何感染失去抵抗能力。
感染上艾滋病毒不等于发病,需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时间为6个月至5年不等,发病后的症状一般有以下几点:1、患者全身乏力,晨较为明显。
2、发烧。
3、夜里盗汗,有时白天也出汗。
4、颈部,肩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肿大,但无疼痛感觉。
5、纳差、身体很快消瘦,有许多患者一个月内最多消瘦15斤左右。
6、皮肤出现斑点、疹子甚至水疱等症。
7、大便不正常,小便次数增多。
以后可有一段时间没有症状,经过2—5年即可出现卡波济氏肉瘤及机会性感染等细疱免疫缺陷的症状。
3.4 病理分期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艾滋病的病程可分为Ⅲ个时期,即由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相关综合症,发展为艾滋病。
4.艾滋病的危害4.1对个人的危害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4.2对家庭的危害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
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
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4.3对社会的危害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
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4.4对儿童的影响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5.治疗与应对措施5.1 预防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艾滋病带来的灾害是深重的,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是人们必须清楚其危害性,养成良好的性生活习惯,禁止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在未彻底治愈之前结婚和生育;戒除婚外性行为,即性交只发生在合法婚姻的夫妻之间,禁止同性恋、嫖娼等不正常的行为,其次,不与别人共用注射器,特别是不共用针头,可能条件下应使用一次性针具,决不能染上吸毒恶习,否则使用不洁针头和共用针头会增加感染的危险;不与其他人共用牙刷、须刀等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不使用未经检验的国外进口血液制品,即使国产血液制品,也需要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阴性,被艾滋病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污染过的物品,应用次氯酸钠消毒。
5.2 治疗关于艾滋病的治疗问题,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无有效和治疗方法,而且尚无曾见到经治疗使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者,目前对艾滋病的治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5.2.1 抗病毒感染常用药物有苏拉明、三氮唑核苷、二氧磷基甲酸、HPA—23、d—干扰素、阴道西嘧啶、DOC类药物,美国合成叠氮胸苷(AZT)。
AZT可抑制人体丁细胞中HTV的增殖。
5.2.2 提高和恢复机体和免疫功能艾滋病均有细胞及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引起条件致病性感染和恶习性肿瘤,因此可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如d—干扰素、r—干扰素、IMREG—1K号、2号、白细胞介素2、免疫球蛋白、蛋氨酸DM—CSF号药、胸腺素、转移因子等。
目前日本正在试用中药如甘草、黄芪等以此提高免疫功能。
5.2.3 对症治疗各种条件性感染可针对不同病源选用不同的抗生素,对卡氏肺囊虫肺炎可用大剂量复方新诺明。
6.全球首例艾滋病被治愈2011年06月04日,在德国柏林的夏洛特医院,美国人蒂莫西·雷·布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从1981年6月5日人类发现HIV病毒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
在医学界看来,布朗已经是即将踏入坟墓的人,然而在接受骨髓移植后,布朗竟然奇迹般得以重生。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医学界,医生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医学界的奇迹:终结艾滋。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词条-艾滋病参考文献2:论文网→文章-浅谈艾滋病参考文献3:新华网→报道-《终结艾滋还有多远? 抗艾30年全球首例艾滋病患者治愈》参考文献4:医学期刊导航网→文章-《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参考文献5:中国艾滋病防控中心网→文章-《艾滋病的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