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宾塞---英国“社会唯实论”者1、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2、他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两个原则之上: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思想;认为社会进化史自然地、渐进地实现的“社会进化论思想”3、对社会类型的划分4、斯宾塞认为社会复杂性的程度与军事--工业社会的二分无关,分化较低的社会可能是“工业的”(这不是今天所说的工业社会的含义),现代的复杂社会也可能是军事的。
判断一个社会是军事的还是工业社会的标准并不是根据复杂性的水平,而是是否存在于外界的冲突。
5、斯宾塞认为,随着进化的发展,任何单位的结构和功能都要发生变化,体积的增加也会导致分化的加剧,这是他的有机体相似论的最大成果。
6、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处在不断进化过程中,但社会的进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不都是直线上升的,有可能会出现暂时的退步,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和自然的环境。
7、斯宾塞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把社会看作是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认为社会一旦产生,就不会消亡,其原因在于:保持个人社会进化的复杂程简单的、复合的、双重复合的、三重复合的 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军事社会 工业社会之间的结合就是保持生活条件,这种生活要比离群索居的生活更令人满意。
从个人主义的观点出发,斯宾塞认为社会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组成社会的个人的性质决定。
8、按照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结构越复杂,功能越分化,其各部分间的功能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社会变得越加脆弱,比起先前未分化的社会更容易受到伤害。
二、滕尼斯---德国---《公社与社会》1、“公社”和“社会”是所有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2、共同生活中的意志类型----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合;选择意志则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
3、公社:人们的相互关系式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社会:人们的联系是建立在目的、利益以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4、公社体现的是人的本质意志;社会所代表的是人的选择意志5、在社会研究中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三、涂尔干---法国1、涂尔干的方法论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必须考虑社会现象各自的特殊性,反对还原论,反对对人类社会问题作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解释,而注重社会结构的决定作用,注重社会的一致性和结构的整合,主张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性研究。
2、他的社会学理论观点是以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的,在他看来,社会学是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的,而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它影响、决定着其他社会事实。
----按社会发展的程度,迪尔凯姆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前者是不发达的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后者是发达的、具有严格的社会分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团结3、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不是单独个体的属性,而只能是一种集体的属性,尽管组成社会的个体可能因生老病死而不断更替,但社会事实却不受个体变化的影响,依旧保持其稳定、独特的性质,只有发生了社会整体层次上的变化,社会事实才有可能发生变化。
四、齐美尔---德国----形式社会学1、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形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就是所谓的“社会交往的形式”,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这些基本的社会交往形式。
2、齐美尔之所以强调研究人们相互作用的纯粹形式,是因为在他看来:人们之间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我们不能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某些共同的形式特征,我们就只能具体描述这些现象而无法深入研究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
3、需要指出的是,齐美尔并不认为形式就是一种独立的实体,可以没有内容单独存在,齐美尔认为对有限的形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研究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的多种联系,纯粹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齐美尔认为合作与冲突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合作与冲突、冲突与排斥这样一些矛盾的统一体,将人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造成人们冲突的因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在任何一种形式的社会合作中都同时存在冲突,完全和谐的社会合作是不存在的。
5、社会是冲突与合作两种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相互合作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彼此冲突对社会也具有积极意义: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当一个群体与外部发生冲突时,为了一致对外的需要,能促进群体内部的结合,使原有的内部矛盾得到解决)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齐美尔认为,鉴于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任何社会系统中都是随时存在的,因此,冲突的发生和表现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和缓解敌对情况)五、马克斯-韦伯-----理解社会学主要观点:1、“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便是社会学的任务2、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社会行动上面,并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在韦伯看来,社会行动之所以是可以理解的是因为个人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是可以理解的4、社会行动的类型5、统治类型的研究:传统型统治、个人魅力型统治、治理型统治6、对宗教的研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六、帕累托--意大利---《普通社会学》主要观点:1、帕累托认为:人是一种无理性的,但又能理性思维的动物,人很少合乎逻辑的行事,但又总是希望他人相信其行为是合乎逻辑的。
2、社会学主要研究人们的非逻辑行为,他通过对非逻辑行为的逻辑分析,提出了剩遗物和派生物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帕累托用来分析非逻辑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3、逻辑行为就是指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将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凡或多或少的包含着情感动机,为逻辑推理以外的精神状态所支配的行为就是一种非逻辑行为。
4、帕累托在他的《普通社会学》的开篇部分,试图通过逻辑的手段来研究非逻辑行为,他明确指出,他研究非逻辑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是为了寻求真理。
5、在分析和研究大量的非逻辑行为过程中,他发现变幻多端的感情或感情冲动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某种稳定的不变的东西。
帕累托把这种不变的因素叫做“剩遗物”,把那些可变的部分称作“派生物”,它是目的合理的行动、 价值合理的行动 情感或情绪的行动、 传统的行为我们用来解释“剩遗物”或为辩护所用到的某些理论。
(例如: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反对自杀,但反对自杀这种行为的理由却是不断变化的,在基督教盛行的年代,生命是上帝的恩赐,上帝不允许人自杀,自杀者死后不可上天堂,而在今天,我们则会说,自杀行为是对人格的不尊重)6、在帕累托看来,组合的本能和维持组合体持久性的本能是影响社会总体形态和变化的最重要的情绪,前者推动社会变革,后者维持社会现状、趋于稳定和保守7、精英和精英循环理论帕累托认为社会是异质的,由精英阶级和非精英阶级组成;精英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取得了突出成绩或冒尖的人,他特别强调关于精英的定义不考虑伦理上的善恶与否(例如一个手段高明的骗子在他看来也属于偷盗领域中的精英),根据执政与否,精英阶级又被划分为执政的精英和非执政的精英,社会的特点是由精英,特别是统治精英的性质所决定的,而统治精英的性质又是由占主导地位的情绪即剩遗物决定的,统治精英与非统治精英之间的相互过度,便是“精英循环”,在帕累托看来,历史就是新旧精英之间的循环。
8、关于社会系统的思想。
社会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因素构成的,影响系统任何部分的事件都会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社会的发展是它的三个子系统同步循环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社会情绪的循环、经济生产的循环、政治组织的循环)七、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或被动员的镶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
林南强调社会资本理论只有放在等级制结构的背景下考察才有意义,他的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强调结构地位在个人维持获取和动员社会资本上的优先性。
将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关系引入网络分析中,弥补了网络分析视角仅仅从人际互动视角来分析社会。
林南假定,所有的行动者都会有目的的去维持和获取资源,以促进自我的利益。
他将行动者的有目的的行动区分为两种:一是维持资源的行动可称为表达性行动,在这种行动中,手段和目的合一,个体遵循同质互动原则,即发生在结构地位相近者之间的互动。
第二种是获取资源的行动被称为工具性行动,在这种行动中,手段和目的是分离的,遵循异质互动原则,是跨越等级制结构的互动。
较之于其他学者,林南更关注社会结构因素,他强调资源或社会资本是按照金字塔的等级制结构来进行配置的,林南认为社会资本理论应该特别注意工具性行动,即跨层互动,因为这影响到个体在等级制结构中向上或向下的社会流动。
林南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个体对社会资本的维持和获取:个体在等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个体的网络位置以及他所拥有关系的性质。
1、从个体在等级制中所处的结构地位来看,结构地位较高者,在获取和控制有价值的资源上具有更大的优势,进一步说,个体在社会资本的控制上具有更大优势,在结构地位上,林南区分了先赋位置和自致位置。
2、就网络位置来说,对于工具性行为,网络位置的优势是靠近桥梁所连接的不同资源而定,要获取好的社会资本,要求桥梁位置连接着那些处在较高等级制地位上的行动者,因此在分析网络位置的效应时就必须考虑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3、就关系性质来说,林南指出,关系越强获取的社会资本越可能正向的影响表达性行动的成功;关系越弱,自我在工具性行动中越可能获取好的社会资本,因为弱关系有利于自我获取异质性资源。
林南强调,社会资本理论只有放在等级制结构的背景下考察才有意义,个体所处的结构地位约束了他所能做出的选择和行动。
在这里涉及林南的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结构地位优势相对于网络地位优势的优先性。
这首先体现在社会资本的获取上,初始位置越好,行动者越有可能获取和使用好的社会资本;其次,网络位置的优势视桥梁位置所连接个体在等级制结构中的位置;最后,在等级制顶部及附近以及底部及附近,网络运作效应受到等级制结构的限制:对于上层来说,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对获取好的社会资本更有效,对于下层来说,强关系意味着机会结构的缺乏,相对于强关系,下层在对弱关系的使用上也无优势,这是因为根据地位效应和位置效应的相互作用分析,尽管沿上行方向发起的跨层互动会带来好的资本,但是因为等级制结构的制约,跨层互动更可能发生在相邻的层间。
当然,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也面临着诸多指责,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理性人假设,林南假定,人们都有目的地去维持或获取社会资本,以促成更成功的行动,从这种视角看来,个人投资社会资本完全就是出于功利性,社会资本就是个人理性投资的产物,这显然与现实不符,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出于有目的的计算而与人们进行交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