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考试卷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考试卷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考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字词积累——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歧.(qí) 憔.悴(jiāo) 祷.告(tāo) 匿.笑(nì)B.菡萏.(dàn) 侍.弄(shì) 瘫.痪(tān) 霎.时(shà)C.嫩.芽(nèng) 诀.别(jué) 攲.斜(qī) 姊.妹(zǐ)D.粼粼.(nín) 淡雅.(yá) 徘徊.(huí) 反悔.(huǐ)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闲瑕蔚蓝合拢耐人寻味B.告罄吟唱辜负不期而至C.迟钝点缀蒙眬天崖海角D.猥锁概率赢弱惊心动魄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教授的演讲十分精彩,在场人士听得津津有味....。

B.看到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司马光毫不犹豫....地搬起石头砸缸。

C.他站在台上窃窃..,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新发现。

..自语D.草原的气候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部门迅速查处了这家零售商擅自提价。

C.广大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新航线陆续开辟,使盐城南洋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A.①拟人②比喻③夸张④复沓B.①互文、排比②对偶③比喻④对偶C.①比喻②对偶③夸张④对偶D.①互文、对偶②顶真③拟人④复沓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②从天边微波粼粼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③山是静的,海是动的。

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④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⑤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

A.②①⑤④③B.④⑤②③①C.③④⑤①②D.①②⑤③④7、默写填空。

(1)《木兰诗》中描写为作战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5)《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张仪受辱张仪已①学而游说②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③张仪,曰:“仪贫无行④,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⑤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已:完成。

②游说:游历各国说服诸侯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意:怀疑。

④无行:没有良好的品行。

⑤掠笞:用荆条拷打。

⑤不:同“否”,句末表疑问语气词。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楚相亡璧B.子毋读书/游说C.视/吾舌尚在不D.门下/意张仪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___________________)(2)亡(____________________)(3)释(___________________)(4)谓(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2)视吾舌尚在不?4.从“仪曰:足矣!”可以看出张仪具有什么可贵的品质?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那年花开钱海燕⑴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

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⑵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

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

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⑶“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⑷“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 ”我吞吞吐吐地说。

⑸“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⑹“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

”我小心翼翼地说。

⑺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⑻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

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

”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

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⑼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

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

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⑽“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

“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

”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⑾“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

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

”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⑿“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

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⒀“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⒁“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

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⒂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

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⒃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 2期有删改)1.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3.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2、大师治学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一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

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

”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

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