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一)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代表人物: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作品:《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影响:从柏拉图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就成了美学的主要问题和对象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作品:《美学讲演录》(朱光潜先生译为《美学》)“美的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fine art)理论: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问题是研究艺术已经有了艺术学艺术原理,为什么还要美学?回答是要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艺术,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艺术的美,有一种哲学的品格和高度,因而有很多美学家认为美学就等同于艺术哲学。
(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1、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起源:英国的经验派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即分析哲学)认为只有能够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1)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一个著名命题:“语词的意义即用法(或译‘在其使用中’)”认为“与美学相联系的、最重要的可能是审美反应”→这实际上把美学研究的重点专项人们的审美经验。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主张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的研究对象(3)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4)当代中国美学家:李泽厚“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重点研究产生这些什么经验的心理基础,这就成了对美感的心理机制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1)19世纪德国费希纳《实验美学》《美学入门》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感直接把美学看成产生快感的心理现象(2)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无意识学说)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3)荣格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了泛性欲主义和个体无意识,所以将意义是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间铲山,以后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4)布洛距离说(5)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四)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重点在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人和现实世界所形成的种种关系中的审美关系)中国蒋孔阳《美学新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本问题,但主要是通过艺术来进行研究的。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两位一体),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同样是审美活动中的现象总结: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一)结合实际分析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应当是审美活动【论述】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1、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来看,挂在墙上的画对搬运工来说是物,对绘画爱好者来说是审美对象,对擦洗它的专家来说,则一会是物,一会是审美对象。
因此艺术并不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艺术的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在与人的审美关系中,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2、从自然界的审美现象来看,比如雪山,北欧人成天生活在那里,可能并不一定认为它美;红军长征过雪山,随时有牺牲的危险,这时的雪山决不会成为审美的对象;但作为旅游观赏的雪山,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这说明雪山那种被公认为大自然的美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美的。
自然美以及其他的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是美的。
3、从科技活动的审美现象来看,也是存在美的。
比如有科学家就惊叹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就像一个小宇宙,是异常美的。
由此可见,在科技活动中,当科学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研究、劳动,与所面对的现象之间建构起审美关系时,审美现象就会形成,科技美就会出现。
4、从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来看,审美活动已经成为人的极其重要的生存、生活方式,成为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某些场合和领域,甚至艺术和生活的界限也模糊了,艺术就融入生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5、从审美形态来看,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能把丑、荒诞、惊颤等等形态都包括进去。
比如罗丹的《老妓》,描绘了一个饱经沧桑、皮肤松弛、年老色衰的丑陋的妓女形象,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在此,“丑”也与我们建立了审美关系,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6、综上所述,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就此而言,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等于说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形成种种审美关系和审美现象。
因此,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二)简述美学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全面准确地理解审美活动【未在书中找到知识点】1、美学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要研究的是人类独有的审美现象,人类的审美现象涉及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现象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常常会产生矛盾,更增加确定美学研究对象的困难。
2、全面、准确地理解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概括地说,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2)由于审美活动已经从物质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是隐藏在使用价值背后,而是已经在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及其成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这时的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3)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一)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二)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理由如下: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三)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1、美学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2、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3、美学与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它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的,并且不断从各种艺术之中汲取营养四、美学研究的方法(一)核心方法:哲学方法附属方法:多元、多样(二)美学研究的方法【简答】1、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应当是多样的、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
2、首先,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
3、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4、美学研究的多种方法还是有主次之分,核心与附属之分。
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和学科发展一、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1、审美意识【名解】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特征: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分类:初级审美意识(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如:悲剧意识)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不仅更为成熟、更为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中西方审美意识的不同:(1)西方的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为宗教理想而献身从而在人生中求得永恒的行动;中国的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没有直接联系(2)西方的主客冲突,结局惨厉;中国古代文学以“大团圆”结局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2、美学思想【名解】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地理性认识。
特征:(1)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2)美学思想是以哲学的形式或者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的。
柏拉图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美的理念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外兼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审美化途径)“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艺术的功能和作用)3、美学学科【名解】美学学科是以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为基础,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的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二)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学科原初的意思是“感性学”,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三)何以用“美学”一次来翻译 Asthetik:1、来华传教士的翻译和传播2、转接日本的翻译,日本学者江肇民1883年从西文翻译的《维氏美学》出版,也是用“美学”一次来翻译 Asthetik 的。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美学史上的各种美学的哲学基础柏拉图理念论康德先验主体论黑格尔绝对精神论海德格尔现象学中国当代美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的实践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1、实践的概念包括了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涵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
2、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感性世界,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向人诞生和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行程和整个人类生活世界,实践具有生成性。
3、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
(三)马克思的存在论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自我意识”到“人自身”再到“现实的人”,即从理性存在到感性存在再到社会存在的转变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一)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3、最为根本的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