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培养

血培养

动,到2050年耐药细菌感染将导致全球每年1000万 人死亡,超过今天死于癌症的人数。损失达100万亿 美元,高于今天的全球GDP.其中中国每年将有100万 人因耐药细菌感染死亡,损失达20万亿美元。
国家对于血培养的重视
2016年8月,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 发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 明确了遏制细菌耐药、促进合理用药,是关系人民 健康,维持国家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次对全省各家医院临床用药及微生物诊断现状的调研, 明确了目前临床的突出问题及工作重点:规范临床送检、 提升诊疗质量、提升耐药监测质量、精准防控耐药细菌。
咸阳市卫生局对于血培养的重视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件精神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 法》(卫生部2012年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问题一:血培养的指征是什么
一、菌血症的指征 1.不明原因的发烧(>38.5℃)或体温低于36 ℃或寒战 2.WBC增多( >10X109/L)或粒细胞减少 3.休克、昏迷、多器官衰竭等全身感染症状体征 4.血压降低 5.严重的局部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 腹部术后感染) 6.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出血等。 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又不能排除细菌、真菌血流感染的, 就应进行血培养。 尤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刻进行血培养: (1) 医院获得性肺炎; (2)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 等血管导管大于 48 小时; (3) 有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为什么药敏试验敏感,用在体内无 效果
由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关系以及病人体质关系 不同,药敏结果可能体外敏感,体内无效。也有可 能体外耐药,体内敏感。 但是如果体外耐药,体内是绝对不能使用的。
关于多重耐药的问题
根据院感要求,报B-内酰胺酶(大肠、肺克、奇异、 产酸克雷伯) 产碳青霉烯酶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 杆菌。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药敏试验中,测试抗菌药物的品种 是如何选定的?
抗菌药有近200种,药敏试验中没必要也不可能 包括每种抗菌药。所测试的抗菌药纸片的种类是根 据各类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及临床可能选用的药 物而确定的,同类药物通常只选择1-2个代表品种。 CLSI对各种细菌的药敏试验中宜测试的药物品种进 行了推荐,如测定葡萄球菌属的药敏试验应包括苯 唑西林、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 恶唑(SMZ-TMP) 和万古霉素;此外可根据情况增 加其他品种如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利福 平和呋喃妥因等。
是否所有阳性培养均有临床意义?
②可能为应用抗菌药后的菌群交替,特别是原为复数菌 感染时,针对优势菌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非优势上升为 优势菌,广谱抗菌药治疗后可能出现真菌感染,故使用 抗菌药时间较长的感染,疗程中需复查细菌培养。此外 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很多,据报道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 疗效的符合率约为70%,因此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只 能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治疗反应 和临床病情调整用药。
医院对于血培养的重视
各科室各部门: 现将《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规范临床送检 加强耐药菌防控工作管理办法》予以印发,请认真 学习,并严格遵照执行。 奖惩办法:1、临床科室每送一份血培养,单套双瓶 奖励10元 ,两套四瓶奖励20元。 2、有血培养指征而未送检者,每发现一 例,扣100元。

1、血培养的指征是什么 2、何时采血最佳 3、应该采集几套血培养 4、标本应隔多久采集 5、应该采集多少血液 6、血培养瓶应孵育多久
药敏结果的解读
药敏试验报告中S、I、R 指的是什么? S(susceptible),是指细菌对抗菌药敏感,使用 常规剂量时的平均血浓度超过MIC 5倍以上,用常规 剂量通常有效;I(intermediate)是指细菌对抗菌药 中度敏感,常规剂量时平均血浓度等于或略高于MIC, 需用高剂量或对体内药物浓缩部位的感染可能有效; R(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耐药,药物 对细菌的MIC 高于应用常规剂量时的血浓度,应用 常规剂量治疗通常无效。


应根据感染部位、病情严重程度、药物的抗菌作 用及药动学特点选择抗菌药 抑菌圈的大小
是否所有阳性培养均有临床意义?
并非所有阳性培养都是真正的病原菌,原因可能有: ① 所报告细菌为污染菌,细菌培养结果的临床意义 大小与所取标本有关,如为关节液、胸腔积液等无 菌标本则临床意义较大,但即使血培养阳性也可能 为污染菌,据报道单次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阳性,污染可能性分别为85%、 52%、22%。某些标本易受污染如痰标本易于受咽喉 部携带菌的污染,尿培养易受下尿道、尿道口寄居 菌污染。
(2) 不保留导管:在外周静脉采集 2 套血培养标 本。同时,通过无菌操作剪取已拔出的导管尖端 5cm,放到带红色尿杯里,送到检验科。或在血平板 上交叉滚动 4 次进行送检。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 养培养出同种同源细菌,且导管尖端血平皿的菌落 计数超过 15CFU 有意义。
问题五:应该采集多少血液
管理,遏制细菌耐药,整体提升全市医疗机构的细
菌耐药监测、防控水平,降低临床耐药细菌感染的 发生率。
咸阳市卫生局对于血培养的重视 工作目标
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的规范性,有效提升治疗用药 前病原送检率,减少痰标本等污染标本的无指征送检, 提升血培养等无菌体液标本的送检率和正确送检率,同 时监测掌握各医疗机构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情况,指导 临床合理用药,精准防控耐药细菌。 1.持续提升血培养送检率,减少无指征痰标本的送检,争 取无菌标本送检占总送检标本的50%以上,微生物标本构 成趋向合理。 2.持续提升血培养正确送检率,医疗机构可按具体情况出 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临床每次双侧双套采血,尤 其是急危重症感染患者,争取两套四瓶的送检人次,占 血培养送检人次的比例三级医院超过60%、二级医院超过 40%。段。
2.规范留取血培养是提高阳性率的重要途径。
3.减少并鉴别污染菌的重要性。
1.采血量是影响灵敏度最关键的因素。
2.成人一份标本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每瓶8-10ml。
3.儿童一般只需采集需氧瓶,每瓶2-5ml。
4.如果采血量不足应优先保证需氧瓶,因临床90%以 上的感染为需氧菌或兼性需氧菌感染。
每增加1ml血液,阳性率提高3%-5%
问题六:血培养瓶应孵育多久
血培养的常见问题
检验科 2017年8月2日
主讲内容
1.血培养的重要性; 2. 国内血培养的现状; 3. 完整的血培养过程; 4.血培养的六大问题; 5.三级报告制度; 6.小结;
全球对于血培养的重视原因
细菌耐药是中国临床治疗和医院管理面临的一
个重大问题。WHO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再不采取行
1.成人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血培养,(需氧、厌氧各一瓶为一套)。先注 入需氧瓶,然后剩余的注入厌氧瓶内。 2.婴幼儿在不同部位采集2套血培养,(只需做需氧培养,特殊情况才做厌 氧培养。 注意:一次穿刺采血算一套,采集第二套应从另外的穿刺点获取。
问题四:标本应隔多久采集
1.菌血症:几分钟之内采集2-3套血培养。
三级报告制度
概念:三级报告制度是临床微生物室针对临床微生物检验 结果周期较长而制定的一项实验结果分级报告制度,目的 是及时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初级报告(报阳第一天):通过口头报告完成。主要包括 患者姓名、报阳日期、时间、革兰染色特性。 中级报告(报阳第二天):根据阳性血培养转种后生长的 菌落形态和染色及氧化酶和触酶的结果,初步鉴定细菌的 种属,同时报告初步药敏结果,给临床提供参考用药标准。 正式报告(报阳第三天):书面报告鉴定细菌的种属结果 和药敏结果。
2. 感染性心内膜炎 (1) 建议在经验用药前 30 分钟内 在不同部位采集 2-3 套外周静脉血培养标本。 如果 24 小时内 3 套血 培养标本均为阴性,建议再采集 3 套血培养标本送 检。 (2) 怀疑左心心内膜炎时,采集动脉血提高血培养 阳性率。
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保留导管和不保留导管 两种情况。 (1) 保留导管:分别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各采取 1 套血培养标本,在培养瓶上标注采集部位,送往微 生物实验室,同时进行上机培养。2 套血培养检出同 种细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比来自 外周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早 2 小时以上,可诊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CLSI推荐全自动系统只需孵育5天。 2.90%的阳性标本可在12h内被检出,36h内可检测出 99%的阳性标本。3-5天后阳性者多为污染菌。即便致 病菌和污染菌在培养时间上存在差异,但专家建议, 血培养阳性时间不应作为鉴别污染菌和致病菌的标准。 3.与孵育7天相比,只有0.3%的阳性血培养在5天内不能 被检出。设定5天为孵育周期是最具有性价比的。
问题一:血培养的指征是什么
血液作为无菌标本,血液培养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培养检测可以为临床 进行血流感染和其它部位感染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快 速、准确的血培养检测结果,对临床的治疗和患者的预 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怀疑患者存在菌血症、败血症等血流感染时送检血培养, 主要指征有:
问题二:何时采血最佳
尽可能在患者寒颤或发热初期采血在患者使用抗生素 前采血
问题二:何时采血最佳
尽可能在患者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 30-60 分钟 内采血。 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如 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 采血培养
问题三:应该采集几套血培养
陕西省对于血培养的重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2012年第84 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 卫办医发〔2015〕43号),陕西省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各医院领导对细菌耐药防控工作都给予高度重视,强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