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证报告

论证报告

(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领域一般问题。有一定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工程实践、工程综合能力。
(3)创新能力(精神):有创新意识,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四)我专业具有建筑面积约800多平方米的校内实训场地,具有600多万的专业实训设备用于学生实训,具有省内先进的信息安全和网络攻防实训基地,学校已经计划投入200多万元继续完善专业相关实训场所来满足实践教学任务。
(五)各专业与中巴软件园、华为集团、中国蓝盾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台湾神达集团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大洋电机有限公司、崇高玩具有限公司、美泰压铸有限公司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专业建设规划准备充分。
1人才需求与专业定位
本专业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原则为指导,采取梯次递进的方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现代机电产品与系统的应用与研究、加工制造、运行维护、营销管理等工作。
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业务范围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仍然为本科教育改革中所共识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标准来界定。
1.知识结构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人文社科和艺术类选修课等。
2、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目前广东省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人才类型以技术类和高级管理人才为主。其中,电子类人才所占比例为33%,信息技术人才占22%,高级企业管理和机电一体化人才各占11%。从学历看,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引进的人才,以大学本科为主,其次是硕士,二者的比例分别占61%和26%。201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需求总量达10-12万人,需求量排前10位的岗位就有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5.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通过控制课时总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⑷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⑸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工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⑵培养措施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人文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选修学分不低于8学分
2.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在学分要求中加入第二课堂学分要求,学生通过讲座、竞赛等形式获取第二课堂学分
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学分比例,强化学生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获取学分。
4.注重创新精神培养,鼓励学生参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获取学分
一、申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必要性
1、市场前景
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的产业发展要求,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珠三角各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转移”、“腾笼换鸟”等一系列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必然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产生旺盛的需求。据统计,到2020年,广东省需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318万,珠三角地区需123万。这必然为我院培养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书馆中的专业方面的图书资料和样本教材收藏充足,专业类中文期刊达30余种,电子期刊资料丰富。
2、校内实训室建设
本专业有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计算机设备维护实训室、程序设计实训室、数字电路实训室等8个校内实训室,其中政校企共建实训室4个,分别是: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主要功能
合作企业
实验室面积
(平方米)
仪器设备总值
肇庆处于珠三角与山区的过渡地区,高等教育相对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按人口计,本科院校的数量在南部地区排位居后。就肇庆市而言,目前也仅有肇庆学院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且该校目前尚未开设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这与391万人口大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4、本专业的发展前景预测
作为地方性高职本科教育,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粤西地区唯一进入“珠三角城市圈”的肇庆,将在珠三角和粤西地区之前起“桥梁”作用。我院申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以后,主要实施本专科教育,适当并适量发展其他类型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肇庆地区教育类型和层次的平衡发展。
3、其他学校开设情况分析
⑵拥有一支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专任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占42%;中级职称7人,占58%;硕士学位以上有10人,其中博士学位2人,占83%。这些教师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专业聘请了8位来自企业、行业协会的专家及能工巧匠为专业兼职教师。
(二)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各专业在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和师资建设上连年加大力度;均配备有齐全的专职教师,已形成了正高、副高、讲师,助教梯队的合理师资队伍,师生比例适中的格局。
(三)各专业有较丰富的教材建设经验,主编全国性统编类、教改类教材8部,承担科研教研达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
二、申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可行性
1、拟设专业名称的科学性、规范性分析
我院申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是定位于更为综合,更为现代的机电一体化方向。我院对自身办学的条件和优势做了认真的分析,我们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拟设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分析
根据广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广东珠三角城市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目前广东省“制造强省”正在建设中。如果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升本后,与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机械运用与,体现了专业建设与当地产业与行业企业发展状况相适应办学定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遵循“适度超前、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机电一体化为发展方向,适应当地产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并符合了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与肇庆市加快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目前,肇庆市各类专业人才非常缺少,高等教育相对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按人口计,本科院校的数量在广东省排位居后,目前也仅有肇庆学院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为20.91万人,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为6.5万人。2011年11月,肇庆市提出全面实施“两区引领两化”(以肇庆高新工业区引领新肇庆新型工业化,以肇庆新区引领肇庆新型城市化)战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机械和汽车配件、新能源、公共安全、现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为了配合肇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紧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做好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设置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为肇庆市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所需要的人才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专业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数控机床、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工业机器人、微机接口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6)专业个性发展知识:为个性化培养,可选修机械优化设计、模具CAD/CAE/CAM、机床数控改造、计算机控制系统、制造业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结构
(1) 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文献。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自然科学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4)工具性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与工具,能够进行中英文文献检索。
论证报告
注:应包括拟设专业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人才需求分析、国内外相关或相近专业比较分析;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主要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专业办学条件及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情况
为发展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满足现代制造业对机械电子工程人才的需要,根据教育部2011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结合广东省对机械电子工程人才的需求、我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状况、学科建设和招生规模扩大的特点,我们经过认真准备,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前提下,申请设置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
⑶基本具备开设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各项教辅条件
1、教学设备已具规模,办学经验不断丰富
我院目前已配备了完善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技术先进的数字化校园网络。所有课堂都可以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
此外,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讲义、电子教案、课件、项目资源等综合要素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相关项目资源库;以任课教师推荐,相关领域专家审定,教学实践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专业教材及教辅材料资料库;规范各课程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建立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料库。
(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