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
”[1]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与生俱来的姓氏,这个姓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一般的人不会再去选择其他的姓氏来更替自己现有的姓氏。
因此,姓氏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属性,正因为这独特的属性,姓氏也因此成为了社会文化中标志人类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的特殊符号,它既是代表社会成员的主要标志,也是区别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如果通过对某人的姓氏进行分析研究,则可以得知此人的的家族情况以及血缘关系。
河北是文化大省,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姓氏文化便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但是有关河北地区姓氏文化的研究却比较薄弱。
本论文从河北姓氏文化的发生变迁着眼,论述河北燕赵之地中华文明发生演变过程中的姓氏文化形态。
2 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及现状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研究探索姓氏文化,对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史,知晓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史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对研究姓氏文化进行研究,还会看到姓氏文化对民族意识、民族道德等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也是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
这项研究,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进行探讨的一个方面,也是对民族历史进行研究的一个角度,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加深对自身家庭和自身认识的一种情感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寻根意识,这种意识很强烈,促使着我们寻源问祖,这是人类的本性的体现。
而对姓氏学的研究,正可以满足我们的这种需要。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基于这种属性我们每个人都归于一定的社会群体。
因此, 这种社会属性,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
而姓氏文化正是这样一个文明的载体,它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在历史上的归宿,也正是姓氏文化承载的这种寻根意识与精神上的归属感,强有力地推动着海内外华人的民族团结,使他们对祖国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姓氏文化研究的现状基于姓氏文化如此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于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文人学者对姓氏文化进行了记录、整理和考订。
所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的“姓氏学”。
姓氏学并不是一门专一的学问,它综合了多方面的文化与历史,对姓氏学进行研究,必定要考虑到它与民族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诸多领域的密切联系。
早在“春秋时, 善论姓氏者, 鲁有众仲, 晋有胥臣, 郑有行人子羽, 皆能探讨本源, 自炎、黄而下, 如指诸掌。
”[2]在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姓氏学专著——《世本》15 篇。
从此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把研究目光投向了姓氏学,故而姓氏学专著也从此之后开始多了起来,并不断的进行着深化与补充。
比如,在《世本》一书编纂成功之后, 西汉的学者史游就在他所写的《急就章》中专门开辟了“姓名篇”。
在东汉时期,《潜夫论》和《风俗通》中也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记载姓氏文化,这两本书分别为王符、应劭所著。
在魏晋六朝时期, 士族门阀制度盛行, 士大夫们对代表身份象征的门望姓氏极其看重。
因此以记载一家一姓历史为根本宗旨的谱牒学就发展起来了。
同时,谱牒学的探索研究也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姓氏学的发展进程。
晋贾弼撰写的《姓氏簿状》高达700多卷。
当时的中央政府参与了此次姓氏的修纂。
在唐代时,唐太宗曾命令学者撰写《大唐氏族志》共有100卷。
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学者林实奉宰相李吉甫的命令编修《元和姓纂》共10卷,这是至今为止仍然保存完整的最为古老的一部姓氏学研究著作, 其对后代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宋朝时期,学者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代表了当时姓氏文化研究水平,与此同时,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40卷也是当时姓氏文化研究的极具代表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学者邵惠的《姓解》3卷和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2卷。
在宋代出现了中国姓氏学史上的通俗读本《百家姓》。
这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姓氏文化内涵。
在明代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姓氏学专著有凌迪知编辑的《古今万姓统谱》104卷, 另外附《万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以及《氏族博考》14卷。
还有学者陈士元撰写的《姓》10卷, 其中一共记载了3625个姓。
在清朝时期,非常流行考据之学,因此便有学者将考据的方法实施在了姓氏学的研究上,这使对古代姓氏文化的研究程度更加的深入准确了,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在这个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姓氏学著作有黄本骥的《姓氏解纷》、张澍的《姓氏寻源》、易本的《姓刊误》和陈廷炜的《姓氏考略》等等。
除此之外,清代姓氏学研究的另一个很重要的鲜明特点是对少数民族的姓氏的统计与考稽。
比如在嵇璜、刘墉等人修撰的《续通志·氏族略》和《清朝通志·氏族略》中,一共收录和考究了古代女真、契丹、高丽、蒙古、满等民族的数百个姓氏。
这在中华民族的的姓氏学研究史上是空前绝有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 现今的中国姓氏学又有了深入的发展。
在古代,比较流行对单个姓氏进行研究,因此研究、收录、汇集单个姓氏的姓氏学专著就比较多,有的姓氏学专著也对单个姓氏的起源进行了一番考证。
而当代的专家学者们则开始从文化、社会、语言、历史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姓氏起源、姓氏制度进行比较综合的考察和研究。
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姓氏文化的内涵。
河北姓氏文化研究的意义和现状目前,人们对姓氏文化的考察研究主要还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就河北这一特定区域的姓氏文化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尤其是还缺少系统的专门的相关文献资料。
本论文力图在前人学者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归纳、总结,以及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总结,以河北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变迁这个角度来探讨河北的姓氏文化问题。
笔者认为河北的姓氏文化研究应当包括对河北姓氏的起源、发展、衍变、使用的过程及现状的研究探索,这些研究与社会文化变化的关系及其中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未来中华姓氏的延续和使用提供指导,并且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对保存和延续地域历史文化提供指导。
故而,河北文化较多的体现在了河北姓氏文化上,并且内容多样多彩。
研究河北姓氏文化的重大意义在于这是在开拓河北的历史研究的新领域,丰富河北的社会史研究,并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河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繁荣河北文化,推进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订文化、经济等政策或可行性的文化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3 中华姓氏的发展历程姓与氏的产生中国姓氏的形成是在5000多年前。
在姓氏产生初期,姓和氏的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它们指的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
“人”和“生”组成了“姓”字的古形字,字义释为为人所生,因此成了姓。
“女”字和“生”字组成的组合字最早出现在秦国的刻石《诅楚文》中,到汉代,学者许慎采用了这一字形,最终定型成为了会意字,意义是指标志此族属来源同一始祖。
姓是源自于母系社会的,图腾是早期的姓的来源。
一个原始部落群体是由若干个民族组成,部落内部又独立存在着各个氏族,同时,各个氏族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婚姻关系,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特定标记符号的姓就这样产生了。
这时候的姓已经具备了三种基本的功能:第一,区别氏族;第二,区分婚姻;第三,认定财产继承权。
早在甲骨文中氏字就出现了。
朱骏声是清代极具代表性的文字学家,在他撰写的《说文通训定声》中,指出“氏”字是象形字,字的意义指的是为木本,即指植物之根,直至今日,现在所指的姓氏的氏就是由当时植物之根这个意义转注过来的。
在原始社会晚期,氏就形成了,其实是姓的分支。
但是区别血缘并不是当时氏的主要社会作用。
氏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分明地位。
从此之后又开始流行以赏赐封赠地来命氏,这是在氏族制度解体、建立阶级社会、国家制度后出现的。
姓的起源是比较早的,形成之后也比较稳定;与姓相比,氏的起源则比较晚,并且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姓在商周之前的作用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同姓、异姓、庶姓等说法就源自这里;而氏的作用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而贫贱者只有姓、有名而没有氏。
氏的发展与氏姓趋同我国姓氏经历的一次比较大的历史变革时期是从西周进入春秋时期。
这段时间,妫、姒、子、姬、嬴、几、任、祁、草、董、姜、偃、归、曼、熊、漆等二十几个姓是当时的大姓。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集中出现了一千多个的氏。
现存的很多姓是由当时的这些氏演变成的。
贵族封地是当时氏的重要来源。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国名很多成了今天的大姓氏。
职官是氏发展的第二个来源。
例如太卜是指周朝朝廷专管占卜的官,而卜人是太卜的属员,因此卜就是他们后人的氏。
我们所熟知的张、祝、庚、宰等都是以官职或者职务为氏的。
居住地是氏的第三个来源,例如丘、乔、百里等氏。
除此之外,以祖父、父的名字或谥号为氏也是氏的一大来源。
它们大多指的诸侯嫡长子之外的旁支,也或者是士大夫等的官员。
氏的另一个来源是以技艺为氏,比如匠、陶等。
人们在战国中期,已经不再区别姓和氏了。
氏也逐步取代了姓的作用。
姓和氏的区别在西汉时期已经非常小了。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3]姓氏在那时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
因此姓已经氏所有姓与氏的统称了。
从此之后,“姓氏”一词也就成了偏义词。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绝大多数指是战国前的氏。
姓氏的收集与编纂在唐太宗时期,学者高士廉撰写了《氏族志》一书,其中收集纪录了民间的许多姓氏,并向颁布于国民,这使荐举有才之人做官或联合婚姻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流行的《百家姓》在北宋时期编成而成。
此书是作为初级课本出现在私塾教育中的。
其中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姓。
现在,《百家姓》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了。
元代学者马端撰写的的《文献通考》共收录了3736个姓。
明代学者吴沈撰写的的《千家姓》共收录了1968个姓。
4 河北姓氏文化的起源和变迁河北得姓的优越条件河北,地处华北、渤海之滨,古时候称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远古文化。
从泥河湾遗址发掘出的数万件文物,包括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以及多种石器,可以说这记录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河北省其他地区,也遍布着早期人类的遗址,如邯郸永年石北口遗址是河北中南部地区最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地址之一,这个遗址的发现,除了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后岗一期文化的内涵,更是为研究永年石北口遗址与磁山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依据;除此之外,龙山文化遗址也有在河北出土的,沧州沧县陈圩便出土了一处,由此处的文物考证得知,人类的繁衍生息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在河北境内。
由此可知,河北地区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等诸多社会阶段。
河北地区也是黄帝、炎帝曾经活动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