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物候专题导学案 练习 知识链接 及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导学案 练习 知识链接 及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导学案练习知识链接及答案
知识链接看云识天气的一些谚语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汇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

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

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

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
情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

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

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

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

因此,“太阳现一现”常预示继续阴雨。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鲤鱼斑是指透光高积云,产生这种云的气团性质稳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气流,云体便迅速消散,次日将是晴好天气。

但是,如果云体好像细小的鱼鳞,则是卷积云,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近期会刮风或下雨,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晴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参考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之《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课堂探究
(一)品析诗中精确语言,理解诗中情
1.“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
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二)领悟诗中物候现象,揣摩诗中景
1.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
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达标检测:
1.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2.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略气象物候专题——《看云识天气》
课前先学:
1.峰峦预兆弥漫晕圈一霎间一刹那
2.示例:拨云见日、叱咤风云、过眼云烟、风起云涌、风驰电掣、风谲云诡等。

3.示例: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山戴帽,大雨到。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4.略
课堂探究:
课堂自学
1.云和天气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组内交流
1.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
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课前先学
融萌翩孕簌匿衰 2.略 3.略
课堂探究:
课堂自学
1.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界的物候现象。

2.简便易学。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主要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组内交流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
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
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2.略
组际交流略
达标检测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去来(3)…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
(6)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7)逻辑顺序
气象物候专题综合实践活动
课堂探究:
(一)收集成果展示
1.有关天气(气象物候)和云之类的成语
狂风暴雨暴风骤雨狂风大作
春风拂面凉风习习狂风呼啸
北风忽忽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鹅毛大雪春暖花开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秋高气爽铄石流金
雪虐风饕海市蜃楼雨过天晴
电闪雷鸣乌云密布
2.有关天气(气象物候)和云之类的诗句
残暑蝉催尽,新秋雨雁来.唐·白居易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唐·岑参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二)讨论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

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活动
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

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
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

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

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