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说明文答题技巧及套路一、说明文语言特点在此前提下,说明的语言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修辞方法的运用、描写、修饰性词语的点缀,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例如《地球是圆的吗》语言属平实说明,《看云是天气》语言属生动说明,而《苏州园林》语言又平实又生动。
无论采用哪种语言,都必须注意准确。
说明语言类型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中心句: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三、分析归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是由说明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观点。
分析说明文的中心思想,一般地说,要在阅读后回答三个问题:(1)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什么是事物或什么是事理进行说明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2) 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阐释的?(3) 什么是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四、说明文阅读方法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把握说明的对象,也说是要明确说明的是什么事物。
同时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其次要理清说明的顺序和层次。
阅读时,要紧紧围绕事物的特点,分层概括,就能比较容易搞清楚说明的层次。
如果说明的对象是建筑物,就是要抓方位词,注意观察点的位移。
第三要学会分清说明的方法。
第四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词意。
只有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词意,才能对所说明的事物、事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说明文常见题型及应对策略1.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 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删掉这个词语后……”①解释句意的变化。
(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题型:××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7.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8.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方法:找中心句,此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
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9.说明对象是什么?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10.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
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
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
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
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
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
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
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
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
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
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
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
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
”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
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太阳帆,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是环保、无污染。
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答:指代“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
3、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
答:具有面积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全反射的特性。
4、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一定面积的太阳帆在太阳光的正射下获得的推力及产生的加速度极其微小。
5、本文语言既科学准确,又生动形象。
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
答:“大约”表估计,说明太阳光产生的压力是个约数,并未经过周密测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
答:“出头”本指“从困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在地面上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到了太空中就能作为太空动力发挥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