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课程名称:环境地质学学院:国土资源学院专业:地理科学专业班级:2014级1班学号:2姓名:彭训飞指导老师:舒成强2015年11月15日四川泸州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摘要洪涝灾害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种自然灾害,所以泸州也有。
通过对泸州近些年的洪涝灾害现状的了解,再加上看相关的书在网上查阅资料,找到了泸州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它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的,而并非单一的引起,利用对其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关键词:洪涝灾害的定义、洪涝灾害的成因、防洪战略与对策目录一、洪涝灾害的定义 4二、泸州洪涝灾害的相关分析 6(一)、泸州多年洪涝灾害情况 6 (二)、泸州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61、自然因素72、人为因素7(三)、洪涝灾害给泸州带来的影响8 (四)、防洪战略与对策81、工程措施82、非工程措施10三、结论13参考文献13一、洪涝灾害的定义当洪水、涝渍威胁到人类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通常就说发生了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一般包括洪灾和涝渍灾,目前中外文献还没有严格的“洪灾”和“涝渍灾”定义,一般把气象学上所说的年(或一定时段)降雨量超过多年同期平均值的现象称之为涝。
洪灾一般是指河流上游的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过大、急骤融冰化雪或水库垮坝等导致的河流突然水位上涨和径流量增大,超过河道正常行水能力,在短时间内排泄不畅,或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河流暴涨漫溢或堤防溃决,形成洪水泛滥造成的灾害。
洪水可以破坏各种基础设施,淹死伤人畜,对农业和工业生产会造成毁灭性破坏,破坏性强。
防洪对策措施主要依靠防洪工程措施(包括水库、堤防和蓄滞洪区等)。
涝灾一般是指本地降雨过多,或受沥水、上游洪水的侵袭,河道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动力不足或受大江大河洪水、海潮顶托,不能及时向外排泄,造成地表积水而形成的灾害,多表现为地面受淹,农作物歉收。
涝灾一般只影响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治涝对策措施主要通过开挖沟渠并动用动力设备排除地面积水。
渍灾主要是指当地地表积水排出后,因地下水位过高,造成土壤含水量过多,土壤长时间空气不畅而形成的灾害,多表现为地下水位过高,土壤水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导致作物根系活动层水分过多,不利于作物生长,使农作物减收。
实际上涝灾和渍灾在大多数地区是相互共存的,如水网圩区、沼泽地带、平原洼地等既易涝又易渍。
山区谷地以渍为主,平原坡地则易涝,因此不易把它们截然分清,一般把易涝易渍形成的灾害统称涝渍灾害。
洪涝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灾害称原生灾害,即直接灾害,洪涝直接灾害主要是由于洪水直接冲击破坏,淹没所造成的危害。
如人口伤亡、土地淹没、房屋冲毁、堤防溃决、水库垮塌;交通、电讯、供水、供电、供油(气)中断;工矿企业、商业、学校、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停课停工停业以及农林牧副渔减产减收等等。
次生灾害是指在某一原发性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直接作用下,连锁反应所引发的间接灾害。
如暴雨、台风引起的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风暴潮等间接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对灾害本身有放大作用,它使灾害不断扩大延续,如一场大洪灾来临,首先是低洼地区被淹,建筑物浸没、倒塌,然后是交通、通讯中断,接着是疾病流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灾后生活生产资料的短缺常常造成大量人口的流徙,增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泸州洪涝灾害的相关分析(一)泸州多年洪涝灾害情况1991年长江“8.10”大洪水,超警戒水位4.86m,共有29个沿江场镇100多条街被淹,致使2万人无家可归,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5.018亿元。
1998年7月3日,受暴雨影响,纳溪区白节镇青风村4、5、6社发生4.5km2大滑坡,受灾111户,毁田250亩,山林320亩,倒房525间,死亡牲畜356头,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
2002年6月20日纳溪区龙车乡梨台、阳坡村发生特大、崩溃型山体滑坡,滑坡体长1200m,宽2100m,面积约3km2,滑坡导致房屋破坏1036间,公路垮塌2.5km,直接经济损失950万元。
2007年7月8~13日,泸县普降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215.6mm。
其中,天兴436mm,嘉明333.4mm,潮河371.2mm。
持续强降雨导致泸县境内九曲河、濑溪河及其支流水位暴涨,九曲河嘉明段发生自建国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峰水位292.97m,濑溪河福集水文站洪峰水位274.93m,超警戒水位0.13m,流量1770m3/s,为1956年以来最大洪水。
全县19个镇219个村、65.57万人受灾;紧急转移1.87万人,死亡3人,直接经济损失56151万元。
(二)泸州洪涝灾害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1)泸州市的气候特点易于成灾。
由于青藏高原、秦巴山岭、云贵高原的屏障作用,全市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区。
由于夏季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控制,造成泸州市汛期非旱即涝,旱涝交替,洪旱灾害严重。
(2)泸州市地貌形态有山地、丘陵和河谷,山区、丘陵地带河流比降大,且无控制性蓄水工程,暴雨形成的洪水很快下泄,呈现陡涨陡落的特征,危害性极大。
长江、沱江流经泸州市形成沿江河谷地区,属于经济较发达、经济作物集中生产区,由于上游地处著名的四川省3大暴雨区中的鹿头山暴雨区和青衣江暴雨区,集雨面积达67.4万km2,形成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洪枯流量、水位变幅大的特点,长沱两江洪水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极大。
(3)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气候异常变化。
太阳黑子的周期活动,厄尔尼诺及全球温室效应都会给大陆地区带来气候异常,引起洪涝灾害,这里既有世界性的共同规律,又有中国的国情特点。
2.人为因素(1)盲目围河造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河滩地由于面积大,且不占用国家土地指标,导致地方政府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向河道要地,致使河道变窄。
(2)倾渣入河,阻塞河道。
一些地方乱倒各类弃渣,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道淤积日趋严重,影响安全泄洪。
(3)占河建房,形成河障。
不少场镇在建设中任意占据河道或跨河建房,人为造成河障,加重了洪灾损失。
(4)河道淤积严重,清淤不力。
由于管理方式和资金的原因,绝大多数河流均未进行过疏浚,泥沙淤积严重,尽管每年汛前要求进行河道清淤疏浚,但因工程太大和资金少等因素,做得并不彻底。
特别是由于近年来乱占河道滩涂及砂石开采规模加大,河床因此变得极为不规则,对两岸防洪工程造成冲击,加大了防洪的风险。
(三)洪涝灾害给泸州带来的影响洪涝灾害给泸州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土地淹没、房屋冲毁、堤防溃决、水库垮塌;交通、电讯、供水、供电、供油(气)中断;工矿企业、商业、学校、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停课停工停业以及农林牧副渔减产减收、山体滑坡等,这些都将严重的影响泸州经济的发展。
(四)防洪战略与对策1.工程措施(1)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山区特点,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同时结合工程措施兴建谷坊、塘坝等拦沙蓄水工程,有效拦蓄水土资源。
从源头上降低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
(2)加强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
泸州市中小河流众多,大小城镇依河而建,多受洪涝之苦。
现中小河流治理受到国家重视,水利部已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要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做好规划,严格管理,精心实施泸州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以提高防洪安全为重点,结合城镇整体规划建设,注重恢复河道的排洪、供水、灌溉和生态效益,采取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清淤疏浚、护岸护坡等治理措施,提高城镇河道防洪标准,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河道,改善人居环境,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3)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
应着力增加水库病险整治投入,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力度。
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的同时,也要将水库整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通过创新机制,多方筹资,解决水库整治资金问题。
按“尊重现实、兼顾得益”的原则,规范、清理、理顺水库管理体制,推行体制改革,保质保量,顺利完成病险水库整治工作。
(4)加大河道清障力度。
要坚决制止占河修路、占河修房,随意倾倒各类垃圾的现象发生,要对现有河道进行清淤和护砌,实现河畅水清;逐步改造旧的阻洪工程,新建工程要留足防洪通道,以提高行洪能力。
(5)加大城市堤防工程和城市排涝设施建设改造。
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并结合低洼地区旧城改造,加快城市堤防建设,尽早完成堤防闭合圈,提高城市防洪标准;由于泸州市建市初期规划不够完善,下水道设计偏小,加之多年的淤积,已不能满城市大暴雨的排水要求,地方政府应在市政建设费中增大比例对下水管网进行改造,消除排涝隐患。
(6)加大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
对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要加大治理力度,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
2.非工程措施(1)健全防汛指挥调度组织系统,统一防洪减灾思想。
防汛指挥调度组织系统的建立是做好防汛工作的中心环节,要坚持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
对水库、险工险段、河心洲坝、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堤防等重点防洪工程要签订防汛责任书,明确责任主体。
市防指成员单位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联动,强化对区、县地方防汛工作指导,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统一防洪减灾思想,在上级防指和党委、政府的指挥调度下开展防洪减灾工作。
(2)建立防汛应急指挥系统。
目前泸州市防洪手段简单,缺乏科技支撑,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总体处于滞后的状态。
要积极抓住国家开展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契机,建设完善防汛应急指挥系统。
采用现代化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工具、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手段,通过与水文、气象、国土及省防指的联网,及时获悉雨情、水情、工情及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为领导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包括对易发山洪、泥石流和滑坡重点地区,充分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和水雨监测点,建立较准确的暴雨山洪预报预警系统,实时收集流域内的降水、水位和流量等信息,建立水文、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信息发布支持系统,利用现有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发布洪水预报预警信息。
以现代化技术实现科学防洪,全面提高防汛水平,改变防洪减灾的落后状态。
(3)科学制定各类防洪预案。
要根据山洪地质灾害和江河洪水特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预案重点应解决灾害发生时,防洪指挥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包括群众安置、设备停放、物资集结,电力、通讯的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措施等。
特别是江河、水库、城市、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洪预案和防洪实施措施以及抢险队伍和防汛抢险能力的建设。
(4)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加强防洪设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