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
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
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
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
加强研究制定节水的法规,研究节水工艺和新技术、新方法。
研究在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下陆地水资源演化规律及水资源演化过程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效应等,将水资源一环境一生态一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考虑。
2.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城市人类活动与之所依存的物质基础一地质环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复杂的城市地质环境系统。
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赖性强,人类活动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承受着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发生着重大变化,并反馈作用于人类活动。
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区和城市连绵带的形成,使城市-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区域更加广大,矛盾更趋复杂。
第三章1•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2•土壤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内侵蚀量的大小,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内侵蚀强度的大小。
水土流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土地盐渍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越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
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结果。
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称为次生盐渍化3.简述荒漠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是造成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1气候变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都分布在降雨少、气候干燥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2人类经济活动:其中因草原过度农垦造成的沙漠化面积占25.4%,过度放牧造成的占28.3 %,过度樵柴造成的占31.8 %,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造成的占9%,因自然风力作用造成的只占 5.5%。
人口的增加,大大加重了对土地环境的压力,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和沙化。
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土地破坏的重要因素,为了生存,贫穷的人们不得不对自然资源进行盲目开发,对土地进行超负荷利用,导致生态平衡玻坏,形成恶性循环。
防治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采取农业、林草、水利和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3简述土地盐渍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中国西北地区:①含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②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渗入地下,随毛细作用上升地表;沿海地带: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平原地区: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影响因素:干旱气候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地形地貌也影响盐渍化程度。
人为因素:灌溉用水管理不善防治对策1、水利改良采取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途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渠道防渗、防漏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地下水抬升;2、生物改良3、化学改良4、改良盐碱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空气、水分状况,增强有益微生物活动,提高肥力第四章1•水体污染源的种类和特性。
主要是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自然污染源不能完全控制人为污染源分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1工业废水特性: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大、废水成分复杂且不易净化、带有颜色或异味废水、水量和水质变化大、净化处理困难2生活污水特性:主要来自家庭、商业、学校、旅游服务业及其他城市公用设施,包括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排水等。
生活污水中99.9%是水,固体物不到0.1%含氮、磷、硫高,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淀粉、糖、蛋白、脂肪、尿素3农业退水特性:农业污染面广、分散、治理难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化肥和农药含量高2•水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效应。
地下水源枯竭、水体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都是地质环境中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结果。
水在原生和次生环境中,不仅以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变化影响环境,而且还可由其水量、水位、水力坡度和水压力等动力学特征影响环境。
3•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措施。
水体污染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综合防治,充分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在采取技术措施的同时,还应结合行政措施和法律措施和经济措施。
⑴ 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三废排放;⑵ 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工业布局;(3)重视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水资源管理。
第五章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指所有理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
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
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和数量特征:不均匀性、有限性、相对性、生态性2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泉水枯竭、河水改道、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矿山剥离堆土及矿渣堆积占用土地;淤塞河道、导致水患和矿山泥石流;污染水体和土壤•破坏地表植被,形成矿山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等。
3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矿井热害、地面变形、破坏地下水循环、诱发地震、海水入侵、尾矿堆放污染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和改善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六大原则:1•立法原则 2 •生态风险评价原则 3 •最少量化原则 4 •资源化原则5 •无害化原则6 •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则5外排土露天采空区的修复和利用方式答:1如果矿坑与地表或地下水相通,永久被水淹没,面积够大,可将其辟为水库、鱼塘、人工湖泊2对于间歇性被水淹没的矿坑,即可用来储水,灌溉农业,调节小气候,也可回填复垦为农业用地3对于无水采空区,其底板往往是平坦,只要通过实验研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采空区植物生长条件,可以再种植4对于覆盖物少的深露天矿坑,通常难找到或需耗资才能找到大量回填材料。
若矿坑处于潜水面以下,给水充足,宜作水库,灌溉农田。
1•温室效应: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
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2酸雨: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
3臭氧层空洞: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从而避免紫外线过多对地球生物带来的伤害。
人类活动产生的一些痕量气体如NO。
和氯氟烃等进入平流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以致于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4雾霾:是雾和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
霾就是灰霾(烟霞)。
2.煤炭开采利用过程对地质环境产生那些影响?煤炭开采影响包括:矿区地面塌陷、占用土地、酸性矿井水造成的污染、煤矸石堆放以及煤炭焦化造成的污染、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污染水体和土壤. 破坏地表植被,形成矿山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等。
最终归结成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烟雾和热污染等危害人类健康3.简述你熟悉的一种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3选1)1太阳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太阳能直接利用的能源系统基本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但是若集中大量地开发利用太阳能,会造成太阳能回流减少,并影响局部环境的气候变化,还可造成雨量减少和生态变迁。
2风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风能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噪声,当风车布置不当时,也会影响景观。
如果受飓风袭击,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此外,风能集中利用,还会造成风向下游风流减速,影响局部气候3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①生物质采伐不当,通常会导致生物质能源枯竭,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减退,破坏生态平衡等;②木材、秸秆等在燃烧时会排放大量的颗粒物、有机化合物、一氧化碳和多换有机物等废气。
第七章掌握: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地形地貌的改变、影响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其环境影响、水库岸坡失稳、水库淤积、水库渗漏与浸没、水库诱发地震、大坝下游引水灌溉区土壤盐渍化2•南水北调工程产生那些环境地质问题?膨胀土土体胀缩,引起地基变形、边坡滑塌等;部分渠线通过砂砾石和岩溶发育的可溶岩地段发生渗漏、渗透变形、浸没,可能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