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蒙田公开课优质课件
生命之花
•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 次,只能享受一个季 节的热烈的生命。我 们又何尝不一样?我 们只能来一次,只能 有一个名字。而你, 你要怎样地过你这一 生呢?你要怎样地来 写你这个名字呢?
•
——席慕容
热爱生命
——蒙田
作者简介
蒙田(1533—1592), 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 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家 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 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 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 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 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 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 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 者。
2009年7月11日上午9点,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 医院辞世,就像深秋的一片落叶,阒然回归了大地。
然而,这一无声的叶落却在整个中国引发了强烈的震撼。北 京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很快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商讨了治丧事 宜。接下来,数以百计的国内外媒体连篇累牍对于这一事件进行 跟踪报道。在北京大学设立的季羡林先生灵堂,每天来瞻仰悼念 者排着长队,络绎不绝,其中不仅有政府要员、学校领导、季先 生的同事、下属、亲朋好友、弟子,还有众多与他素昧平生的人。 据报道,在7月19日的遗体告别仪式上,送别者有数千人之多。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通过不同方式转达对季先生逝世的深切哀悼, 并敬献花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等 也来到现场悼念,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送别队伍中,有白发苍苍 的老者,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有文化界、教育界名人,也有来自 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很多是慕名而来。
生,进也。象
草木生出土上。
尼克·胡哲
生命,理应如此向上。
•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 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 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而泪潸潸了。
匆匆
•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 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 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 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 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 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 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 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 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 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闪过了。
•
————瞿秋白
如何对待生命
• 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 马看花似的随手翻阅它,聪
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 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
•
————保罗
如何对待死亡 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 享受生活 关注生活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 短促的生命延长。
——西塞罗
匆匆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 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
与生命赛跑
• “我像小鸡一样。”巴尔扎克回忆说。 • 每天傍晚6、7点钟就上床睡觉,清晨1点我
给唤醒,工作到8点。 8点,我又睡一个半 小时,然后吃一点东西,一杯清咖啡,又 回到工作上去,干到4点,接见客人,洗个 澡,外出,晚餐以后,我又上床。 • “老在创作!”“就连上帝也只工作6天。” 天哪,在51年的寿命里,这个天才创造了 92部小说,6、7部剧本,还有许许多多的 短篇小说。
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谈到生命的孪 生兄弟:死亡。
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却“随时 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原因是, “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此,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热爱生活、享 受生活。
同时,“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 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享受生活 要讲究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加讲究 生活、专注于生活。
• 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 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 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 自杀未遂。
北交 大一 女生 跳楼 自杀
兰州 大学 一男 生割 腕自 杀
人民大学女生周燕芬在 寝室内自缢死亡
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 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 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 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 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 而羞耻。
生 如 夏 花 之 绚 烂 死 如 秋 花 之 静 美
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 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同样,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 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如果你能够充 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你会留意 死亡的降临吗?
——这就是本文所昭示的基本的意义。
苦难对于 天才是一 块垫石, 对能干的 人是一笔 财富,对 弱者是一 个万丈深 渊。
鲁迅
• 使一个人的有限 的生命,更加有 效,也即等于延 长了人的生命。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先生在上海家中辞 世,下午3时遗体移到了万国殡仪馆的二楼。据记载, 第一天前来瞻仰遗容的有4462人,外加46个团体。 第二天个人有2857人,团体68个。至22日安葬这4天 间,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多至数万人。出殡那天, 由于送葬的群众太多,前面已走了半天,鲁迅的灵柩 才由灵堂里抬出来,上面被人们覆盖上“民族魂”的 白布。沪西一带,到处都是神情凝重、袖缠黑纱的男 女青年。他们手里举着白布制成的挽联,一队队排列 在马路上,唱着挽歌,感情激昂。从殡仪馆到万国公 墓大约有十多里路,没有送丧的车队,年长的、尊贵 的都一律步行跟随,其中有蔡元培、宋庆龄、沈钧儒、 章乃器、李公朴、胡愈之、王造时等,年幼的小学生 也加入步行送葬。鲁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 响毋庸置疑,这样空前的葬礼正表明他在人民心中的 伟大。
匆匆
•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 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 徘徊罢了,只 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 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却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 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 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 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哲人”消极地看待生活,仿佛生活 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而自己 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 的,是值得称颂,富于乐趣的。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 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如 果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不正确,“觉 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 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的“糊涂人” 正是如此。
成《随笔集》(或
译《随感录》) 2卷,于1580年 出版。
内容简介
生命活动表现为日常的生活,热爱生 命的最好方式是热爱生活。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表明自己热爱 生活的态度:“坏日子”,飞快地“度” 过去;风和日丽的时候,则“慢慢赏玩, 领略美好的时光”。
接着,作者把“哲人”与自己对生活 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作比较。
如何对待生命
热爱生活
认识生命
热 爱 生 命 蒙田
坏日子
"度日"
消磨光阴
对
为
好日子 慢慢赏玩
比
什 么
“哲人” 苦事、贱物
生命 “
优越无比
论 证
糊我涂”人 寄托来世
热爱生活
• 如果一个人只是度过一天 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 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
•
————莫泊桑
认识生命
•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 谁都是宝贵的。
导入
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心目中顽 强的生命是什么样子?
示例:
石头重压下冲破羁绊的嫩芽; 婴儿来到人世的第一声啼哭, 马拉松赛场的百米冲刺……
关于死亡
•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 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 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 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作者简介
• 蒙田,M.de(1533年2月 28日~1592年9月13日)法国思 想家、散文家。 • 出身新贵族,祖上是波尔多的
富商。曾当过15年文官。后辞 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 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但是 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 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人情风 俗。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 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