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试卷命题初探如果考试评价是“牛鼻子”,那么,考试题就是穿过“牛鼻子”的缰绳。
有多重要,不言自明。
试题命制时,努力让试卷综合高效,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让其成为教师的一次检验,一次关怀,一次企盼;成为学生的一次体验,一次展示,一次创造。
一、当前小学语文试卷命制中值得注意一两大倾向。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试卷命题的情况,两大倾向比较突出。
一是还有相当部分学校的试卷仍拘泥于传统的命制方式,以记忆类考查为主,基础知识所占比例偏大,试题形式单一,对教材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的考查仍占一定的比例,在如何检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阅读实际能力方面重视不够,更谈不上通过检测促进个性化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命制方式显然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在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今天,面对着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 、PIRLS)的影响,面对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面对着高考、中考的改革,小学语文命题不进行改革是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是盲目跟从国际阅读素养测试(PISA 、PIRLS),超标现象十分严重。
一些地方过于强调与国际阅读素养测试接轨,在题型、题式、题量上均向国际素养测试靠近。
具体表现以下几点:1.关于非连续性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才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可是一些省市级四年级质量检测卷中就安排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受此影响,当下一些学校不论年级,都进行该项目的检测,甚至在一年级的试卷中都出现此类题目。
令人乍舌。
2.关于阅读考查的量。
有的四年级试卷选用三篇文本(文学类、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阅读作答,多数学生往往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严重影响了检测的效度。
有命题者以《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要求作为以上命制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默读速度要求与考试的阅读要求二者绝不能相提并论!因为考试的默读必须与思考作答紧密结合,其难度肯定大于平时的一般性默读。
3.题型问题。
大量运用选择必然使卷面容量变得过大,无形中增加了完成的时间,这也是部分学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大原因。
而选择题的运用趋势,正在向低年级蔓延,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得低年级的教师与家长叫苦连天。
4.关于评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虽有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但仅在第四学段的具体要求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反观其它三个学段并没有此类的要求。
但一些小学试卷命制者忽略了这些要求的差异,无视中小学的区别,考查评鉴能力的试题偏深偏难,明显是抢了“初中”的饭碗。
带有上述这四种命制倾向的试卷不但难以真实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在教学导向上产生了负面影响,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教师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测试的命制必须进行改革,根据落实核心素养与实施统编版教材的要求,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准确把握试题命制改革的力度,努力使试卷更加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试卷命制改革的思考(一)关于基础知识的检测题的命制传统的小学语文试卷命题,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考查的覆盖面,力求能从面上检测学生对各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过于偏重于记忆的检测,忽视能力的考查,容易导致平时的死记硬背,尤其是对课文内容的检测,更是停留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上。
当下的命题,必须在坚持覆盖面大,注重基础这些优良传统的同时,从单纯考查记忆的圈子中跳出来。
既要考查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状况,更要从运用的角度检测学生的实际能力。
具体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提法上,以“积累与运用”取代“语文基础知识”,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它强调了运用。
也就意味着,语文基础知识的检测也要考虑“语言文字运用”的因素。
2﹒注重正确的思想导向。
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而言,“积累与运用”测试题也应注意注意思想性,以正确的思想导向引领学生。
例如:丽丽学画画两年了,觉得自己画不好有些灰心丧气,老师知道后就用《后汉书》中的一句话来鼓励她。
这样融思想教育于“积累与运用”测试题中,有助于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3﹒突出在语境中进行考查。
为了达到转向运用,考查能力这一点,试题命制时就应注意创设语言情境,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答题。
比如下面这道题:李军同学在训练中,不听他人劝告一意孤行,吃了不少苦头。
见此情景,你会用下列哪一句名言来劝告他?()A.兼听则明,偏听则暗B.独脚难行,孤掌难鸣C.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D.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学生要正确完成这道题,前提是真正理解所列名言警句的意思,其次要结合提供的语境进行选择。
这样的题目学生光靠死记硬背不一定能顺利完成的,与直接默写或填空(出半句,填半句)的考题比,此类题目指向运用的味道是比较浓的。
4﹒适当增加判断题、选择题。
在保留看拼音写汉字、填空、简答这些基本题型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判断题、选择题。
比如,与加点字读音相同是哪项?有错别字的是哪项?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哪一一项?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选项是哪个?等等。
合理设置选择题,可以使试卷变得更加活泼,从某种程度讲,也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
请看下面的题目:看到月光下这片宁静的湖泊,我会情不自禁地吟诵:()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以上这道题从表面上主要考查学生对刘禹锡《望洞庭》这首诗的记忆情况,实际上学生必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才能准确作答,题干中“月光下这片宁静的湖泊”就是个重要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写的就是月光下洞庭湖美丽景色,学生的选择才有明确的方向。
再如:下列句子插入语段中的哪个位置最恰当?蟹灾不光外国发生,我国历史上也曾有发生,①螃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菜肴。
②你也许想不到,这些餐桌上的“横行将军”也会“闹事”,③1980年,西班牙著名产稻区发生了一次蟹灾,不计其数的螃蟹咬稻根,破坏了大片庄稼,造成重大损失。
④一千多年前,在我国浙江绍兴一带,就发生过螃蟹大吃水稻的灾害,水稻被螃蟹吃个精光。
A.在①之前B.在①─②之间C.在②─③之间D.在③─④之间此题的检测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传统命制方式,在这方面的考查,往往是出现已学过的课文片段,让学生划分层次、编拟层意或段意,或回答提出的问题。
所考的是学生课堂上听讲的效果,难以检测能力的高低。
而上述这道题改变了命题方式,用课外的内容来要求学生判断指定的句子应插入哪个位置。
学生必须读懂段落中的各个句子,理解内在联系,才能正确地判断所提供的句子应该插在哪个位置妥当。
可以说,这道题检测的着重点在于读懂一段话,理解段中句子间关系的能力。
5﹒关于“积累与运用”的权重。
怎么确定“积累与运用”在整份试卷中的权重,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根据突出阅读能力的检测这一命制特点,“积累与运用”不应占过重的比重,而且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其权重。
下面这个权重表可供参考:除了上述几点,还要要尽量不出偏题、怪题与特难的题目。
比如缩句:不要出现兼语式、连动式、把字句、被字句等比较复杂结构的句子,因为这样的句子让学生缩句,就容易让学生乃至任教者无所适从。
另外,低年级试卷要特别注意卷面活泼,命题语言富有亲和力和鼓励性,形式上尽量体现趣味性,内容上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关于阅读部分检测题的命制阅读测试:上关语文基础的习得,下联习作表达的成长。
1.选文问题选文首先要注意“立德树人”问题,尽量选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可以进行正面引导教育的文章。
如是单元试卷,则要考虑选文尽量体现该单元人文主题,进而体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和谐统一。
其次,是关于选文类别问题。
传统命题时,一般选一篇课外读物进行综合考查,以文学类文本为主。
受国际阅读素养测试的影响与启发,现在各地在测试题目命制时选文普遍增加,有两篇者,也有三篇者。
笔者认为,像在本文开头所述的,选三篇来考查,显得偏多,因为学生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跟不上,是不宜取的。
从三年级起,可以尝试选用两篇文本,一篇文学类,另一篇实用类(在五六年级可以选择非连续性文本),在其他年级就不要选择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测试的文本。
第三,关于选文篇幅问题。
为了控制考试所花的时间,选文必须控制字数。
如果太长的选文,即使只有一篇,也会增加学生完成考题的时间。
选文多长为宜,课标并无具体规定。
笔者认为,应参照所考查年级的课文的字数,以其平均数为参考值,略低一些。
因为,平常学生学习课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测试时则是独立完成的。
统编版教材目前尚不能全部见到,对三年级上下册课文进行了统计,平均600字左右。
由此推测,统编版教材,我仅整体在文章字数方面应比人教版多一些,这也符合当前强调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发展趋势。
根据这一趋势,笔者拟定下面的选文字数供读者参考。
至于一年级的选文,可控制在200字之内,二年级的选文控制在300字之内。
2.测试重点阅读测试的重点应放在能力方面。
这可以有几个参照:一是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制订了比较清晰的要求,如第一学段:①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②在阅读中积累词语;③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二学段: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②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④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⑤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①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②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③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④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品的情感;⑤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⑥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上述这些要求,应是阅读试卷题目拟定的主要依据。
二是参照课本的语文要素。
统编版课本按照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向安排,其中的语文要素是课标要求的细化,是编者意图的主要体现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