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①梳理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字词知识。
②积累、体验古代诗词用词技巧和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①解读意象,感受形象,感悟作者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②感受两首词的情感脉搏,体会苏轼旷达、弃世的人生态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苏词豪放高古之美,感悟作品反映出的作者的价值追求及人生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①感受并理解宋词不同于唐诗浪漫主义的理性之美。
②理解中唐至宋代期间,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士大夫入世追求与弃世精神的矛盾。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诗歌欣赏,诵读是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教学时,老师切不可脱离读而析,亦不可为读而读,而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赏。
2.这两首词是典型的苏词,一词豪放,一词旷达。
若学生诵读时忽略情感或偏离了作品的情感走向,老师一定要用示范来加以引导。
3.这两首词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蕴涵着苏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学生诵读时,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深悟其“隐秀”,切不可局限于解读表面词意。
4.教学思路和方法方面,可以“矛盾”二字为教学切入点,以苏轼的思想变化为线索,追本溯源解读课文。
5.依据苏轼“归去”思想的变迁,我们可以先教《定风波》,再教《赤壁怀古》(二)教学示例【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选篇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首宋词。
《赤壁怀古》是东坡将诗的题材和情感融入词,使词从“艳科”变为一种诗体的标志性作品,有承前启后之意义。
通过学习本词,学生可进一步感知“词”作为诗体的特点极其美感所在。
从内容上看,《赤壁怀古》写景气势磅礴,写意高古悲慨,开豪放之风,又承魏晋风骨,是了解、研究苏轼文风、思想的窗口。
《定风波》可以说是苏轼退避思想的发端,人生际遇的无常,从“有”到“无”的因缘,让苏轼有了“归去”之意。
《赤壁怀古》是苏轼弃世思想逐渐发展、成熟的体现。
结合《定风波》,我们能在《赤壁怀古》中更进一步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豪迈疏野的文风以及其退避弃世的处世态度,从而发现苏轼“心隐”态度发展的脉络,把握住宋代士大夫思、行矛盾的特点,体验苏轼作品率真、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1)积累字词知识。
(2)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拓展探究苏轼的入世理想与弃世态度之间的矛盾。
3.审美鉴赏与创造(1)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2)欣赏苏词豪放、高古、疏野、自然的风格,分析其表现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1)感受宋词之美,能背诵课文。
(2)分析、概括苏轼在两首词中的观点、态度。
矛盾产生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读懂诗意,分析概括苏轼在两首词中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2.教学难点:探究苏轼的入世理想与弃世态度之间的矛盾。
【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对话法、电教法、研究法等方法综合运用【计划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课前预习【教师活动】印制助学资料发放给学生,内容包括苏轼简介、生平、文学贡献,宋词体裁、题材、词牌等基本概念知识。
【学生活动】(1)课前自读本课诗文,疏通字音、字形,了解文本内容。
(2)查阅与苏轼、宋词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作家、文体常识及本词写作背景。
(3)阅读助学资料,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词意,感受词作的豪放、高古的风格。
2.读懂诗人情感,分析其表现手法。
3.分析、概括苏轼在词中的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风波》,感受了苏轼疏野旷达的词风,也感受了他弃世归去之情。
时隔四个月,学贯儒释道三家的苏轼又会悟出什么道理,又会达至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在游赤壁时写下的《赤壁怀古》。
二、解题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包含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念奴娇”为词牌名,怀古说明这首词是怀古诗,说明这首词是苏轼在游览赤壁时怀古有感而作。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初步感知,诵读全文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诵读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老师与学生齐读课文。
2.正音释义大家读得不错,但有些字音有误,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完成一下这些题目。
PPT展示预习题目,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学生在随堂练习本上完成:(1)字词正音请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小乔初嫁了(liǎo)纶.巾(guān)樯.(qiáng)橹.(lǔ)华.发(huā)还酹..江月(huán)(lèi)蓑.(suō)(2)词义辨析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穿空:耸入天空。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船的桅杆和桨,代指曹操水军。
华发:花白的头发。
尊:同“樽”,酒杯。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吟啸:吟咏长啸。
啸,打唿哨。
芒鞋:用植物的叶或杆编织的草鞋。
料峭:形容微微寒冷,多指刚入春时的寒冷。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现在大家已经正好字音,理解了难点词意,我们就再读一遍,请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文意概括(1)大家已经读了两遍课文,这首词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上阕写江景,联想到英雄人物——周郎(周瑜);下阕描写了周瑜的形象,和自己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受。
(2)上阕写出了什么样的江景?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同时谈谈是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备答答案:波澜壮阔,雄浑壮美等;相关词语: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千堆雪(3)下阕哪些词语写出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备答答案:雄姿英发——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羽扇纶巾——英俊儒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年轻有为。
四、解读文本,把握情感(一)齐读上阕,感受上阕抒发的情感大家已经了解了全词内容,我们再读一遍上阕,边读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二)问题引导,解读文本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笔下的大江景象蕴含着他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回答:豪迈、奔放之情。
2.面对这样的情景,苏轼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千古英雄人物,豪杰。
3.专门提到了谁?学生回答:周瑜。
4.为何苏轼看到大江会联想到这些英雄们?大江这个意象有什么涵义?学生回答:略。
备答答案:流水象征时间流逝,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句,大河则象征历史长河滚滚而去。
5.老师小结:也就是说,苏轼面对波澜壮阔的雄壮大江,不由联想到了历史长河中的英雄豪杰们,尤其是有人告诉他这里是三国时周瑜击破曹军之处,让他想到了周瑜。
那么,在周瑜身上,作者有何思何感呢?我们一起来诵读下阕。
学生齐读下阕。
(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解读下阕文本1.大家在之前已经明确了周瑜的形象,苏轼为何要用大量笔墨着力刻画周瑜的形象?请大家讨论1分钟后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周瑜年轻有为、意气风发,而作者却早生华发,这是作者有意用周瑜同自己进行对比。
2.追问:正确!对比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作品的写作背景思考。
学生回答:作者是被贬官到黄州,写周瑜是借此悲叹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骋。
老师小结:也就是说,下阕一反上阕的豪情,作者借描写周瑜的少年得志、年轻有为来对比自己的怀才不遇、有志难骋,抒发自己被贬之后的悲愤之情。
五、拓展提升,深入探究(一)探究上阕表达的思想大家读出了苏轼的悲愤之情,请带着这种悲愤,再读全诗,体味一下在悲愤背后,还蕴藏着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此处,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困难,老师需要进行问题引导:1.请大家仔细品位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注意动词,谈谈这句诗蕴含着哪些信息?学生回答:东去,向东流去,象征历史洪流滚滚而去;淘尽,意为洗尽,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是“千古英雄都随着历史洪流流去了”。
2.追问:仅仅是英雄其人流去吗?学生回答:还有他们的功业。
3.追问:不管多么辉煌的功业,最终都随波而逝,这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价值观?学生回答:淡看功名的价值观。
老师小结:由此可见,在遭受到种种打击之后,苏轼已经看淡功名,产生了超脱的想法。
(二)自读下阕,探究下阕表达的思想问题引导:1.这种超脱的想法,在下阕有无体现?请大家自读下阕,寻找文本线索。
学生自读回答:①“人生如梦”除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骋的悲愤之情外,也照应了上阕“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表现出诗人“人生无常”的领悟和对现世功名的否定。
②“一尊还酹江月”字面上是祭奠江月,实际上是祭奠逝去的英雄们,更是在祭奠自己的官场生涯,表现出他对官场的否定。
2.老师点拨:这种祭奠行为还有其他什么意味和目的?学生回答:也是一种自我慰藉。
3.老师小结:祭奠江月确实是作者自我慰藉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所蕴涵的不仅仅是作者对官场的否定,更是对人世的退避。
(PPT展示李泽厚《美的历程•苏轼的意义》选段)老师总结:正由于屡遭贬谪,苏轼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的儒派价值观与人生追求无法得以实现,于是对人生产生了“空漠”之感,转而投向了释、道的怀抱以求思想上的解脱。
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价值标准。
苏轼一生诗词传世近3000首,其中就有124首诗为和陶诗。
而与陶渊明不同的是,“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李泽厚《美的历程》)。
因此,在欣赏苏轼诗文时,我们必须关注苏轼地弃世思想,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
六、课后作业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卷起千堆雪.(3)樯橹..灰飞烟灭(4)早生华发..(5)羽扇纶巾..(6)故国神游..(7)一尊.还酹江月...答案:(1)冲刷杰出的(2)比喻浪花(3)劲敌,指曹军(4)花白的头发(5)古代佩有青丝带的头巾(6)忘形的神魂之游(7)酒器,通“樽”(古人祭酒)把酒洒在地上,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2.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
(1)苏轼,字,号,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弟弟一起合称为“三苏”。
其词开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答案:(1)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豪放(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对本词前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