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思修论文2000字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爱国的思修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爱国的思修论文2000字篇一《略论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摘要: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爱国主义;不同阶段;时代特征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延续最长、地域最广、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传统国家。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从三皇延续至今,文明从来没有中断。
由几十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能稳定地团结在一起,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毋庸置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着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的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历史阶段:一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古代爱国主义;二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近代爱国主义;三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代爱国主义。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爱国主义都是有着和这段历史条件和时代相应的核心内容和特点。
本文试对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特质的浅析。
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古代爱国主义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忠君爱国的爱国主义,在政治上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与反对民族压迫异族入侵,这是古代爱国主义的核心;第二是为国分忧,为民请命,这是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第三是爱国与忠君融合在一起。
这三者是古代爱国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土壤与环境中。
中华民族有独特的历史形成过程,这就是以炎黄为主导,以农耕文化多畜牧业文化的优势,不断向周边进行地域扩张和民族融合。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除了中原地区对周边民族的拓展外还有周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不断入侵,但是入侵带来了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时期,各个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中原汉族政权也积极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我国历史上不仅有汉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也出现过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
各民族之间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是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虽然古代战争有很多,但是战争是支流,是短暂的。
因此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心态是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并形成了一个统一为美,完整为美,和谐为美的心理意识。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常见的阻力除了战争,还有朝廷的腐败,于是为国分忧、为民请命也是各朝各代爱国人士的主题内容。
在古代爱国主义中确立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天下”占最高的位置。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为民请命。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的对象和出发点就是爱天下爱人民。
在古代历史上真正的爱国精神首先就应该定位在以天下为己任,正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只有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也提出“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
可见爱“天下”、为国家分忧、为民请命是爱国的根本内涵,是我们认识古代爱国主义的出发点。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与“忠君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家、国共同构成的,国君为国家代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②”所以在古代历史上的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忠君”甚至是“愚忠”的思想意识,但是不妨碍他们成为爱国者,只要它实际上维护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存在和绵延,都属于爱国精神和行为。
我大学在扬州就读的,扬州史可法祠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③”日本侵占时期,许多人去这个地方凭吊,以鼓舞抗日的士气。
可见他的爱国精神发挥了其作用。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近代爱国主义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向近代爱国主义的转折点。
爱国主义在近代发展演变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胜于古代的一种民族精神。
1840年以后,长达百年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从中世纪走入近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转型史。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形成的爱国主义,既承继了古典爱国主义精髓,又吸取了近现代反侵略、学西方、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时代精华,因而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第一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就是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第二近代爱国主义从少数名人志士的爱国精神发展到全民抗战的爱国热忱;第三近代爱国主义从封闭的爱国意识发展到开放得爱国观念,联合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和人民,结成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着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亡国灭种的危险,因此共同创造华夏文明的中华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
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封建上层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武装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再到毛泽东等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上下求索,探寻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方略,他们都是最坚决的爱国者。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到处都充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但是传统的爱国主义注重的是少数名人志士的爱国精神,忽视了民众的爱国情感。
也就是说把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托于少数领袖的出现上。
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把民众作为抗战的主体,把民兵看成是胜利的根本。
抗日战争之所以陷敌人于灭顶之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抗战的爱国热忱。
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的民众化,才使得兵民没有被潘家峪惨案、南京大屠杀以及日本的“三光”政策吓到,凝聚成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悲壮之师胜利之师。
抗日战争为爱国精神由少数名人志士到全民抗战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全民抗战的爱国热忱造就了无敌于天下的大势。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④,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为光明的新中国,正是全民的抗战热忱、爱国热情,才使得中国取得最后的胜利爱国的思修论文2000字篇二《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和基本原则。
[关键词]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是自党的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写进了党代会文件。
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而且应该深入地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及其精神实质。
这里,我着重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从2008年上半年两件大事闪耀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讲起2008年,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铭记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实现了百年奥运梦,我们又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我们还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善良的中国人没有想到,在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会遇到那么大的阻力。
全球的中华儿女被激怒了。
善良的中国人也没有想到,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努力奋斗的四川人,会遇到那么大的地震灾害。
全球的中华儿女被震撼了。
令人欣喜的是,被激怒的中国人释放了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被震撼的中国人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种爱国主义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也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种精神动力,毫无疑问,来自于这个民族的历史。
但是,它在今天能够极大地释放出来,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没有关系呢?毫无疑问是有关系的。
那么,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为什么会释放出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呢?这种精神力量的释放,仅仅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所带来的副产品吗?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
我认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会释放出爱国主义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因为指导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
多年来进行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教育,内在地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问题研究的时候,应该把“”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出来。
二、“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出发点,也是价值出发点为什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在地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呢?这是因为,在我们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这里所说的“中国化”,既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一科学要求,又指出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一价值要求,兼有科学与价值的双重要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这几年我们已经作了很多研究。
一般都认为,这一科学命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这样理解,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但是,还有必要对这一命题及其基本要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中的“中国化”,既说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科学的出发点,又说明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的价值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