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为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的目的和内容
1. 目的:通过日常监测,及时发现职业病危害,掌握职业病危害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内容: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人因因素等;
(2)职工工作环境的监测,包括气体浓度、噪声、照明、温度、湿度等;
(3)职工个体暴露的监测,包括职工现场作业和工作时间暴露监测;
(4)职工健康状况的监测,包括职业病体检和职业病病人监测;
(5)其他需要监测的内容。

三、日常监测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1. 单位的责任和义务:
(1)确保日常监测工作的实施和质量;
(2)配备专业的职业卫生人员,具体负责日常监测工作;
(3)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4)定期评估和改进日常监测工作;
(5)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备。

2. 职业卫生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1)参与监测方案的制定,确保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及时向单位上报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4)与职工进行交流,提供职业病预防和保护的知识;
(5)参与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

四、日常监测的方法和步骤
1. 方法:
(1)采样法:根据监测目标,确定采样点和采样时间,并采取适当的采样方法,如取样、吸气、吸尘等;
(2)测量法:根据监测目标,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对工作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

2. 步骤:
(1)确定监测目标和内容;
(2)制定监测方案;
(3)采集样本或进行现场测量;
(4)分析样本或测量数据;
(5)编制监测报告;
(6)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日常监测的频次和周期
1. 频次:根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和监测目标的要求确定,一般为每天、每周、每月或每年。

2. 周期:一般按年度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调整。

六、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利用
1. 处理:监测结果应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判断是否超出职业病危害标准,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利用:监测结果的数据可以用于职业病危害监测报告的编制,也可以作为单位安全生产的依据,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和职工的健康状况。

七、日常监测记录和报告
1. 记录:监测工作的每一步骤都要进行记录,包括监测目标、监测方法、监测时间、监测数据等。

2. 报告:根据监测数据编制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八、日常监测结果的保密和共享
1. 保密:监测数据属于单位的机密信息,应严格保密,只有需要知道的人员才能查阅和使用。

2. 共享:监测数据也可以进行共享,用于职业病防治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九、监测结果的评估和改进
1. 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判断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评估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2. 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改进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十、法律责任与追究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十一、附则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如有需要修改的,经单位审核批准后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