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因数和倍数》的个人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因数和倍数》的个人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因数和倍数》的个人教学反思(通用11篇)反思,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

又译为反省、反映。

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因数和倍数》的个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因数和倍数》的个人教学反思篇11、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重要年龄段。

因此,我放弃了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手实践活动,而选用了看12个小正方形在脑中想象摆法。

在留有短暂时间让学生思考,脑中逐渐有了长方形的图象纷纷举手之后,我又不急于提问,而是追问:你能不能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表示?当学生说出乘法算式时,也不急于就此,还让其余同学想想他是如何摆的,做到全员参与。

这种由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对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是有利的。

2、层层辅垫,为学生自主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36的所有因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在这之前做了层层的辅垫。

(1)3个乘法算式的呈现我作了调整:1×12=12,2×6=12,3×4=12。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有序思考。

(2)在学生根据其余两算式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之后,我对12的所有因数进行了小结:12的因数有1,12,2,6,3,4。

让学生感受到一道乘法算式中蕴藏着两个因数。

(3)36这个数比较大,学生找起36的所有因数时有点困难,我设计了从3,5,18,20,36五个数中选择两个数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一教学环节,减轻了学生的困难,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是否已正确认识。

当学生会说3是36的因数,36是3的倍数时,说明他们脑中已经有了判断的依据:3×12=36。

(4)在学生独立探索前,我又提醒学生,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忘了我们已经寻找过12这个数的所有因数,可以作为参考。

这四个方面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有了思维的依托,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自我想办法,自我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索就会有效,不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势。

3、有层次的呈现作业,给学生以正面引导为主。

在概括总结找36所有因数的方法时,我找了三份的作业,第一份是有序,成对思考的1,36,2,18,3,12,4,9,6。

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确只有有序的,成对的思考才会做到既不遗漏,又能快捷方便,第二份作业是所有的因数按顺序排列的1,2,3,4,6,9,12,18,36。

结果作业中漏了一个4,这是个时机,在表扬了这个学生能按顺序的排列,做到美观这个优点之后,提出问题: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学生:一个一个找麻烦,还容易丢。

我接着追问;我们能给他提些建议吗?第三份是无序的有遗漏的,也让学生给他提建议,让他也能做到一个不漏。

这三份作业对比下来,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再以正确的方法判断其他同学思考不当的地方,并提出建议。

寻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也能深刻地印在学生脑里。

4、大胆放手,产生矛盾冲突,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找3的倍数时,我想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我直接抛出问题:你能像上面这样有序的从小到大的找出3的倍数吗?学生在找中发现:3的倍数有很多,写不完。

我追问;那怎么办,有办法吗?通过一会儿的沉默思考后,纷纷有学生提出省略号。

5、趣味练习,联想,探索。

练习中我设计了两道题,一是猜我的电话号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探索计数器的奥秘,多位老师问起我的设计意图,我是这样想的: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的习惯。

由个体现象联想到同类现象并能深入探索,这是创造的源泉,牛顿看到苹果落地,通过联想,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茶壶里冒出蒸气,通过联想,最终发明了蒸气机…这与一个人的认真观察,善于联想,勇于探索是分不开的。

《因数和倍数》的个人教学反思篇2《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本节课又是这一单元的的教学重点。

为让学生很好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灵活地处理了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只让学生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效果不错。

一、设计情境,引起思考。

改变教材的情境图,用学生有兴趣的情意引入课题:有12个小方块,要求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想怎么摆。

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想到有3种摆法,每种摆法怎么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块?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

从而理解决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求找因数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首先放手让学生找出24的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与答案,在探索这些方法和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如何求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的应用教材,使之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有效的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因数和倍数》的个人教学反思篇3《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动手操作,探究方法.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

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理解:(1)3的倍数应该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2)找3的倍数是要有一定的顺序,依次用1、2、3 (3)乘。

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

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

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

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

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

最后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

(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四、练习反馈情况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

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

3、因数有遗漏的情况。

从以上情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因数和倍数》的个人教学反思篇4《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a能整除b。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但是若老师对整除的概念不做讲解的话,今后的知识学习可能会造成一些缺陷,因此我在这课时中,结合老教材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了渗透,学生学习起来掌握的很好。

利用除法、乘法都能很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我上课前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和朋友关系来说明“朋友、父子”词语的含义,它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只能造句为“某人是某人的朋友”。

这样的话局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除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8、15、24的因数。

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

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在自己找因数和倍数练习后又总结了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我想这应该比教师的传授要好百倍。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教学设计尽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

学生对新知掌握较牢,学生乐学,思路清晰。

以上是自己教学后的一点感悟。

《因数和倍数》的个人教学反思篇5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

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

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因此,我要求不用12个正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热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几个因数?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