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专题03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一、人物环境(一)自然环境1.特点(1)画面示例:《荷花淀》诗与画和谐的统一,构成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是一幅幅秀美而明丽的画面;《祝福》以“雪”为特定环境描写,营造了一幅压抑悲凉的画面;《边城》语言朴实、笔墨简练,勾勒出一幅优美、宁静、恬然、闲适的画面;《老人与海》中大海被描写成一位女性形象、细腻深沉,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大海呈现出安详、宁静、祥和、波澜不惊的状态。
(2)景物示例:《荷花淀》中明月、清风、雾霭、荷花,《老人与海》中的大海,《百合花》中小雨、树枝、野菊花、皎洁的满月等,《边城》中明净的天空、青翠的小山和清澈的溪流。
(3)地点示例:《荷花淀》故事发生地点——荷花淀,《祝福》故事发生地点——鲁镇,《老人与海》故事发生地点——大海,《边城》故事发生地点——湖南茶峒等。
(4)时令天气示例:《百合花》故事发生在中秋佳节,《祝福》故事集中在新年前后,》《荷花淀》故事发生在荷花盛开的夏季,《边城》故事主要集中在“三个春秋的端午”。
2.作用(1)审美: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示例:《边城》的自然环境描写表现出边陲小城的闭塞而安宁,恒古而秀丽,《荷花淀》的自然环境描写白洋淀抗日地区清新宁静、充满诗情画意,《老人与海》中大海宁静安详,《哦,香雪》描写台儿沟的山青水碧、清新明亮等。
(2)渲染:渲染气氛。
示例:《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出当地的地方特点,还渲染出平静、温馨的氛围。
《百合花》中描写小雨过后的清晨,渲染了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祝福》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渲染了一种凄惨悲凉的气氛,《边城》中湘西山水渲染了边城的古朴秀美,《老人与海》中大海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大雪的描写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
(3)烘托:烘托人物性格,或揭示某种心理。
示例《祝福》中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
《百合花》中“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
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作者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运用听觉描写点明人物处在残酷的战斗之前,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合花》第45段,满月、野火、照明灯,展现了战场的氛围,烘托了“我”对敌人和战争的憎恶之情。
《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烘托出水生嫂的朴实和纯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雪下得正紧“到晚越下得紧了”……,一个“紧”字,可谓境界全出。
如此写雪,既渲染了荒凉、凄冷、肃杀之气氛,又有力地展示了林冲的严酷处境,(4)铺垫: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示例《百合花》第45段环境描写突出“白夜”,彰显攻击战难打,为通讯员牺牲作伏笔。
第47段描写中秋节情景,①在结构上,照应开头的“一九四六年中秋”;②中秋是团圆节,是全家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节日,写中秋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后面战地情形的紧张形成对比。
(5)推动情节示例:《祝福》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三场雪,把整个故事隔成两个大段落。
这三场雪不仅隔开了情节,同时还调节了节奏。
这三场雪是一场猛过一场。
配合整个故事的节奏:第一场雪是故事的开始,第二场雪是故事即行将进入高潮,第三场雪,其势虽猛,却已带了收势,(6)深化主题:象征(或暗示)主题。
示例:《祝福》中“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二)社会环境1.种类(1)社区村落示例:《祝福》中鲁镇,《荷花淀》中荷花淀,《哦,香雪》中台儿庄,《党费》中“移民并村”,《小二黑结婚》中民主根据地刘家峧村,《阿Q正传》中江南农村未庄,《百年孤独》中虚构城镇马孔多等(2)单位示例:《复活》中法院、监狱,《大卫·科波菲尔》中货行(3)学校示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学校(4)家庭《红楼梦》中贾府,《祝福》中鲁四老爷家,《大卫·科波菲尔》中米考伯先生家,《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2.特点(1)风俗观念示例:《祝福》A.祭祀民俗“祝福”,是旧时在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祭祀风俗。
每年年底,富裕人家举行祝福,通过祭拜祖先和天神,来祈求来年的平安。
B.服饰民俗文中两次描写到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这一段对于祥林嫂服饰的描写,是为了表现祥林嫂“寡妇”的身份。
因为“扎白头绳和穿月白背心”,是旧时绍兴一带所流行的吊丧期间得一种服饰习俗。
C.民间婚俗《祝福》中描写了祥林嫂的两次婚姻,这两次婚姻有着不同的的民间婚俗。
文中写道样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比她小十岁,这就暗示了样林嫂的第一次婚姻属于民间婚俗的“小女婿婚”,在绍兴地区也被作养媳妇。
“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文中的这段描写体现的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婚俗的习俗,叫“抢婚”也叫“抢亲”,祥林嫂便是通过这种民间婚俗,被迫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第二次不幸。
D.家族制度的民俗描写文中描写祥林嫂被自己的婆婆抓回去嫁给贺老六的情节,体现的是家族制度中的“公婆的权威”。
祥林嫂在丈夫死去之后,作为婆家的人,婆婆有权力为她再次安排婚姻,而她自己却无力反抗,最后只能默默承受。
E.5.民间信仰的民俗描写在民间信仰中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会到阴间去,而生前所有的罪名,到了阴间也会受到阎罗王的处置。
(2)人际关系示例:《祝福》中人情的凉薄,《百合花》中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边城》中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百年孤独》不是为了表现人际关系的孤独、或者人生迷茫的孤独。
而是一个家族映射出的国家的孤独、拉丁美洲的孤独。
(3)建筑器物示例:《荷花淀》中苇席表现纯洁,《祝福》中对联和书房表现封建思想的无处不在,《红楼梦》中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般,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等。
(4)地域场所示例:《边城》中远离现代喧嚣生活的边陲小城,展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真诚以待、友善关爱,《哦,香雪》中被群山环绕的闭塞山村台儿沟,因一座小站而充满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安排在刚解放后新旧观念冲突的山西农村,《党费》中的村庄阴沉破败,是腥风血雨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大卫·科波菲尔》中货站环境描写是表现生存的艰辛,《百年孤独》中马孔多被遗忘于现代文明之外,《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被专制笼罩的城市,《复活》中黑暗、肮脏的监狱环境等(5)时代背景《百合花》《荷花淀》的时代背景都是“抗战时期”,而小说却重点描绘了自然环境的优美秀丽,在对比中表现战争环境的残酷无情。
3.作用(1)交代背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③渲染特定氛围。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复活》等。
(2)显示关系:①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③表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④揭示社会关系。
如《哦,香雪》《百合花》《小二黑结婚》《复活》《老人与海》等。
(3)表现人物: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理;④揭示人物性格。
示例如上。
(4)揭示主题:①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②凸显主题。
如《祝福》《复活》等。
二、描写手法(一)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描绘形、声、色、味。
示例:《荷花淀》中“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作者调动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营造了一幅恬淡自然的乡村风景画。
写战斗打响之前,女人们为了躲避敌人,摇船窜进荷花淀的急迫情形,是通过人物的视觉和听觉来描写的∶“几只野鸭扑棱棱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
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不论生离死别,还是残酷的战斗,以及那些可能要出现的血和泪的场面,在孙犁的笔下都被轻轻地忽略过去,而是把重点放在表现人民参与抗战的热忱和获得胜利的喜悦上,这样就带给人真实、自然、亲切之美。
《边城》山上翠绿的竹篁、草丛中繁密的虫鸣、溪面薄薄的轻雾、天空柔和的月光,都加剧了这种古典美的诗意氛围,烘托出了一个和谐、清静、空灵的世界,这是与世无争的世界。
(二)观察角度: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写景有层次。
定点观察是选择一个立足点对四周景物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描写,如《祝福》开头的描写。
移步换景是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对周围景物进行不同方位的描写。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偶、引用、双关等。
根据表达效果不同可以分为:形象生动的描绘对象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有利于突出描写对象特点的有:夸张、反问、排比、反复、借代等增强语言美感的有:对偶、排比、借代赋予描写对象深刻含义的有:双关等示例:《荷花淀》中“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恣意生长的荷花比作保卫一方水土的“哨兵”与“铜墙铁壁”,既暗示此处将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敌我双方的战争,又鲜明地表现了“白洋淀”伏击战的地域色彩。
《荷花淀》中“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使用了拟人手法,苇眉子的修饰语“柔滑修长”异常美丽,将其人格化,在女人怀里跳跃,仿佛无比开心欢快,再现了女人内心的美好、宁静。
《荷花淀》中“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
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
”运用设问,设置悬念,为后文做了有效铺垫,自问自答间,将白洋淀的苇子和席子之多描写得淋漓尽致,且苇子垛起来的比喻成苇子长城,无比美好壮观,也暗示出人民群众的勤劳和化物为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