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篇一:2022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一课时)(1)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一、导入新课2、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活动活动一:1、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2、这项活动完成后,再抽查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4、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5、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二:1、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某某省(自治区)某某县(自治县、市)某某乡(镇)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某某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某某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某某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某某乡(镇)——三级行政区总结:举例:暖温带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我国的温度带亚热带热带活动三:1、做课本第3页活动第1题,并让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2、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2、邮政编码代表什么意思:第一、二位编码表示一级行政区;第三、四位编码表示下一级行政区第五、六位编码表示投递局的代码教后反思: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第二课时)(2)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一、导入新课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
(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
(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也可结合图5.4,看到三条红色实线和虚线)。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二、师生合作学习活动活动一:1、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1,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
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活动二:小组合作完成活动题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活动三:小组合作完成活动题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
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四、知识要点与检测五、反馈练习1、填空(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某)(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某)(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某)(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西藏自治区北京上海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4.填图(图见课本)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教后反思: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一课时)(3)【学习目的】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的对比,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它们是如何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
进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关念。
【学习重点】南方和北方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学习难点】应该让学生懂得我国南、北方区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区域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景观差异。
如:北方区域内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而东北林海雪原中也有白雪覆盖的亚寒带针叶林;南方区域内以长江流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而海南岛也有热带风光。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二、新课导入1.想一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差异通过学习P6页——8页内容后,考考你会做以下问题,祝你好运!2.思考: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是什么?【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_____一线。
2.我国北方地区有两大著名的平原,它们是_____和_____。
篇二: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所任教的是八年级C1201班。
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地完成。
四、教学设想: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4、强化对基础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7、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
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生一、生二:(略)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二、新授地理差异显著(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
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学生回答,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