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
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
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
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
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
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
第二,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中国国内发展的要求。
当前,中国要发展,有两个紧迫的任务:一是完善自身;二是稳定周边。
稳定周边是完善自身所需的外在保障。
不难看出,突破中印关系发展的瓶颈有诸多效用,直接可以作用到中亚地区、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两地,从而缓解周边安全和内部稳定的压力,有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第三,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有助于实现两国各自战略目标。
中国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的重大历史使命。
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广交朋友,得到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广大成员的支持与合作。
印度为了实现经济振兴、国家稳定和大国抱负,也需要中国、南亚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
第四,两国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崛起和大国外交作用重大。
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三个区域性的“热点群”之一,人口密集,社会问题突出,具有潜在的“爆炸性”。
中国外交遵循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原则,也向世人宣告了“安邻、睦邻、富邻”的外交方针。
中国能否在改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作为,能否给世界上近1/3的人口营造和平交往的环境,能否对这一地区的发展稳定起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有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国上述外交政策的考验。
如果做得好,会令世人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以及中国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有一个新的认识。
4 我国在印度外交策略转变过程中的对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明确定位,促进和解。
一是明确思想上的定位,把印度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来对待,扎扎实实地深化和加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是明确政策上的定位,把印度作为一个从地区性大国向世界大国迈进的国家来看待,给予其相应的大国地位;三是明确发展上的定位,本着互利双赢的精神,友好协商,让步合作,把竞争的方向引到良性发展上,把竞争的危害化解到最小。
(2)加强交流,增进友好。
我们应把与印度国内的非官方交流作为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拓宽与印度国内社会各阶层的接触面,大力开展民间交流活动,增强信任度,推动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
第二,找准并巩固中印战略合作点。
战略合作点是我国与印度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关键环节。
找准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点,有利于两国政府顺利展开合作;进一步巩固战略合作点,有利于深化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互利双赢,深化经贸合作。
两国政府发展战略的一致性,给两国深化经贸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加强经贸往来是我国与印度深化合作的基础。
(2)协调磋商,推动政治合作。
政治合作是我国与印度政府开展一切合作的基础,也是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点。
(3)扩大交往,寻求新的合作。
笔者认为当前加强能源合作,是我国与印度政府深入发展友好关系的新战略合作点。
第三,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是殖民主义给中华民族和印度民族带来的不幸。
它埋下了冲突的祸根,造成了我国与印度的长期不和,但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却又是加深信任、改善关系、全面合作的良好契机。
(1)落实协定,推进边界谈判。
当前,迅速地、一劳永逸地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不成熟,我们还必须继续加强谈判磋商,为彻底解决边界问题创造良好的政治契机。
(2)突出重点,解决西藏问题。
正确对待“西藏问题”是中印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础。
第四,营建良好的国际关系。
良好的国际关系,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我国与印度深入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外部条件。
我们相信,随着双方政治互信、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有着“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和有着“南亚大象”之称的印度必将创造出共同繁荣的景象,必将为两国24亿人民带来巨大的福祉,也必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也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印二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的基础产业和制造业强势,印度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壮大,中国的硬件设施完备、体育产业发达,印度的软件业强大、金融体系完善。
历史上,中印二国互相影响,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丝绸之路联络了中印贸易。
但中印之间也存在地缘政治的差异,1962年中印战争以后,二国关系进入漫长的冰期,客观上中国对印度次大陆一直存有戒心。
文化上中国处在东亚连接纽带,中印二国政治制度迥然不同,一个为世界上最大的一党专制国家,一个为世界上人数最大的民主国家。
未来二国经济的互补性也存在挑战,不到十年中国的服务业将赶超印度,不久的将来印度的制造业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2010年中印庆祝建交60周年,两国迎来提升关系的新契机。
建交以来,尽管出现了一些挫折和反复,中印关系仍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也保持着积极协调与合作。
随着中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步上升,两国应加强合作,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成熟稳定并迈上新台阶。
第一,实质性减少两国互信赤字。
邻国间相互猜疑和防范是国际政治中难以避免的现实,不独存在中印之间,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中印双方如能增加各层级实质性交流,更均衡全面地了解对方信息,消解一些由来已久的错误印象和判断,将使两国的合作更加顺畅。
互信可以催化出巨大的生产力,而国家间关系也能从看得见的合作中累积信心。
第二,加强友好协商,推动边界问题早日解决。
中印边界问题是殖民主义者遗留给双方的包袱,成为不时挑动两国人民神经的一根刺,也时常被外部用来挑拨两国关系,牵制两国政府较多精力。
早日解决边界问题,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双方需要相向而行,打破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两国人民的枷锁。
当然,边界问题并非中印关系的全部内容,在两国边界从未正式划定的背景下,漫长的边境地区在很长时期还是保持了和平与安宁。
第三,充分发挥双边交流机制和冲突预防机制的效用。
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
从世界范围讲,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
从地区安全角度讲,它对亚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政治上,中印关系远不如中俄关系亲热;经济交往与两国实力不能匹配。
本文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介绍了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如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不可忽视的边界问题等。
关键字: 麦克马洪线战略位置竞争与合作中印关系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既相互需要又有所疑虑的矛盾心态上。
两国关系是个错综的复合体,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戒备;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
正是在这种错综矛盾的心态下,中印关系的转暖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可望而不可即。
除了内在矛盾性之外,历史问题在制约着中印关系的发展,这就是1962年边境战争。
尽管中方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直比较达观,但许多印度官员依然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三、两国的竞争毋庸置疑,作为两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同时又是两个山水相连的邻国,存在某些利益差异甚至利害冲突是难免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分歧和竞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印之间的竞争基本上处于可控状态。
在国际地位上,印度希望成为影响世界的大国,至少是亚洲的中心,所以必须要超越中国。
在经济上,中印之间的对比越来越让许多印度人心里不安。
但两国的合作会带来美好的前景,要防止恶性竞争。
(一)是关于市场地位的竞争。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印度的承认。
因此。
中国的商品流入经常受到反倾销调查。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建立健康良好的、睦邻合作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维护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但是也存在不少有利条件。
我们相信,只要两国政府有诚意、有魄力,有智慧,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
中印两国应该登高望远,增信释疑,同推共促,为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的关系不算太好,双方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分歧。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把中国视为它在亚洲地区的主要“对手”。
中国在印巴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始终采取“劝和”的态度,不肯像俄罗斯那样偏袒印度。
特别是,中印之间曾经兵戎相见的历史问题和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更严重地妨碍着两国的相互信任。
“中国在西藏部署了对准印度的核导弹”,其实,中印双方并不存在相互构成威胁的对抗关系,但两国要做到相互信任并在国际上实行联手合作也很困难。
近两年来,中印关系开始得到改善,双边贸易额达到50亿美元,但一系列的分歧和争议并未得到解决,两国仍难开展亲密合作。
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面临着一种发展困惑。
一方面,两国领导人乃至广大有知之士均认识到发展中印“伙伴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与全球意义,也是两国实现战略崛起的必需;但另一方面,中印“伙伴关系”却长期面临着战略互信赤字的困扰,深化乏力。
如何化解这样的困顿,亟需破除迷信,突破窠臼。
综上所述,在双边层面上,两国领导人及其他军政高官的密切交往与民间社会的交流不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使得两国关系主要还属于领导或官方推动型,而非民意推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