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2.护国运动:(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斗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5.维护共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

①内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2)概况。

①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②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③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其“短暂”的原因和“春天”的原因。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

①历法:改用阳历。

②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③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民国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的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2)政府推动;(3)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4)民族工业的发展;(5)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

搜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原因: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2.兴起:(1)标志: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3.内容:(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意义:(1)推动了全国报刊业的发展。

(2)推动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立足唯物史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探究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及经济1.维护共和的斗争史料一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史料二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全国人民“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史料三日本……外交既已妥恰,当再严词警告中国政府,延缓帝制,如不听,则出兵自由行动,派驻中国要地。

——林明德《日本与洪宪帝制》【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分析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原因。

【微点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关键信息史料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从史料二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努力史料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态度提示: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称帝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孙中山领导的全国人民反袁斗争轰轰烈烈的进行;帝国主义对其丧失信心;缺乏群众基础以及北洋军阀内部矛盾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史料一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时间注册公司(个) 资本总额(元)1914年8月以前146 41 148 2051914年8月至1920年272 117 434 500——《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史料二20世纪初的两幅宣传画【思维交互】:史料一数据反映了当时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史料二图片分析其原因有哪些?【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关键能力阐释和描述问题的能力抓住史料一中注册公司数和资本总额数的变化和史料二中“中关键信息华民国”“提倡国货”提示:现象: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

原因: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一、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统治特点1.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

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

2.统治特点:(1)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社会基础。

(2)军阀们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服务的军队,并采用近代兵制。

(3)军阀们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割据称雄,拥兵自重。

(4)各派军阀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

(5)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

各派军阀依恃武力,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经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意义:(1)政治: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名家评史】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有向下沉沦的一面,这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但又有上升的一面,这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研究》解读:材料一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方面来肯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材料二从总体上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探究点二新文化运动1.背景史料一【思维交互】:(1)图片和对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提示: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很多人具有强烈的皇权思想。

问题: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不够彻底,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史料二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思维交互】:(2)史料二中,陈独秀是如何看待孔教的?有何进步意义?【微点拨】提示:看待:陈独秀认为以孔教为核心的儒学不适应当时的中国,反对封建文人利用儒学中落伍于时代的思想欺骗人民,儒学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意义:对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有进步意义。

2.影响史料一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思维交互】:(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抓住史料中关键词“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关键信息利的”“科学的”,来归纳陈独秀主张培养的“六义”新青年提示:“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史料二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思维交互】:(2)史料二中,反动势力和旧文人为何如此仇视新文化运动?◆【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史料中“污蔑”“谩骂”的含义,从侧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关键信息对封建旧思想的冲击提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触及旧势力的根本利益。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积极影响:(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相关主题